北京市怀柔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一模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怀柔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一模考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排序恰当
....的一项是()
①由于丝路路网规模太过庞大,故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为名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②它连接了多种文明,对于贸易交换、宗教信仰与科技知识的传播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起到了深远的推动作用
③其中,中国境内涉及22处遗产点,哈萨克斯坦有8处,吉尔吉斯斯坦有3处。

④丝绸之路是指汉代张骞通西域开辟的到唐代达到顶峰的商贸大通道。

⑤遗产点包括了各个朝代和可汗王朝时期的古都、宫殿群、贸易居住点、佛教洞窟与寺庙、驿站、关口、烽火台、长城、古墓以及宗教建筑等。

⑥遗产点包括了各个朝代和可汗王朝时期的古都、宫殿群、贸易居住点、佛教洞窟与寺庙、驿站、关口、烽火台、长城、古墓以及宗教建筑等。

A.④③②①⑥⑤ B.⑤④①⑥②③ C.⑤②①⑥③④ D.④②①⑥⑤③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些“80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人正被冠以一个新的称呼:“鸟巢一代”。

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不能简单地说现在的年轻人是“迷惘的一代”还是“鸟巢一代”。

B.现代人需要永恒的山水带给他们永恒宁静的感觉,但这一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望尘莫及
....了。

C.“您认为目前我国校园安全的形势如何?应该怎样预防校园灾害事故?”肩扛摄像机、手持话筒采访
“两会”的小记者煞有介事
....,提问很专业。

D.清明时节烟雨迷茫,杏花掩映,我们可以和多情的花草在一起,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
风沐雨
...,尽情享受这份优雅与舒适。

3.下列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项是()
A.涟漪荒谬广袤无垠相形见拙
B.羁绊吞噬龙吟凤秽通宵达旦
C.威摄陨落变幻多姿重蹈覆辙
D.陶冶丘壑蓦然回首戛然而止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A.角.色(jué)诘.责(jié)伫.立(zhù)叱咤.风云(zhà)
B.污秽.(huì)星宿.(xiù)剽.悍(piāo)锲.而不舍(qì)
C.谥.号(shì)炽.热(zhì)压轴.(zhòu)拈.轻怕重(niān)
D.惩.罚(chěng)绰.号(chuò)作揖.(yī)锋芒毕露.(lù)
A.这个同学的作文以别有
..的构思和丰富鲜活的内容,获得作文大赛的一等奖。

..用心
B.刑罚可以阻止罪犯再次侵害公民,刑罚的威慑力能够告诫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

C.现代瓷器艺术品的造假技术可谓无与伦比,令许多投资者步步惊心
....。

D.路政部门在管理窨井盖时,要多一些细节上的吹毛求疵
....,多一些人性化举措。

二、名句名篇默写
6.默写此地一为别,________。

(《送友人》)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________,以观沧海。

(《观沧海》)________,酿泉也。

(《醉翁亭记》)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________。

________!(《捕蛇者说》)
三、现代文阅读
7.议论文阅读
做一个为自己带节奏的人
连岳
①如果我说工作是一种享受,可能你暂时不会同意。

但请记住这个结论,迟早你会同意的。

在同意的那一个瞬间,原本你认为的苦和累都会消失。

②我们听了很多工作与生活割裂、工作压迫人生的论调,以至于一生被描述成了这样悲惨的情节:在我们青壮年之时,不甘不愿地工作,到了老年退休,终于可以不工作,在无所事事当中度过余生,并称之为享受。

其实,无所事事是一种灾难,相当于惩罚。

随之而来的是智力与体力的快速衰退。

在年轻时无所事事,后果也是一样的。

③工作是健康的必需品。

知道了这一点,人就不会讨厌工作,更愿意挖掘出工作的美与意义,并从其中得到愉悦。

人甚至会动用各种力量,去维护工作的能量与节奏。

比如每天都写文章,这个任务一旦设立,生活的节奏感就更强,每天固定重复,像机械表一样运作,它倒逼个人维持身体的健康。

因为健康是工作的动力,像机械表的发条一样;每天要上满。

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和一定的运动量,关心身体的各种指标,这也成为下意识的常规操作,不比上发条难多少。

④当你的工作任务具体而强烈时(比如我每天早起写文章),它还有自我暗示功能,身体到点了就会警醒。

前几天,和几个老朋友见面,聊得很开心,我大概喝了一斤白兰地,超过了我的酒量,一回家就沉沉睡去,第二天早上5点,准时醒来,毫无酒意地开始工作。

我想,酒好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工作节奏在起作用。

此前,当我还没有每天写作的时候,睡到中午是必然的,索性就歇一天呗。

⑤节奏感这么好的事情,找到了,怎么可能放弃呢?有某件事引领你的生活,你一定会把它维护好,失去它,生活就会散架成为毫无主题的零件,如打乱的拼图,不知所云。

2018年11月13日,漫威之父斯坦李去世,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95岁。

他有段话我很认同:“我不会退休的,很多人急着退休,这样他们就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但我已经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我喜欢创作,我也喜欢和有创造力的人在一起工作。

如果我退休了就等于放弃了这些乐趣。


⑥寻找节奏,用自己想做的事引领自己,这是生命的核心技能,到了退休再来寻找,多半是找不到的,
那就是,只要你想着今天要写一篇文章,这磁力就会慢慢在脑海里吸引出一篇文章来,如果你不想,那么,能量就会消失于无形。

随着阅历、阅读与时间的积累,这磁力还会持续增加,创造力是越用越多的奇特资源。


⑦写文章,只是万千人生中的一种,可能适合我,未必适合你。

但是一个有趣的人生,共通之处是都要找到节奏,这节奏的磁力整合你每天的生活,形成某个完美的产品,让你每一天都有所得,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价值。

(摘自“连岳”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
A.工作是一种享受。

B.工作是健康的必需品。

C.一个有趣的人生,共通之处是都要找到节奏。

D.我们都要做一个为自己带节奏的人。

2.如果要在第⑤自然段加上一个事例或一句名言,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郭晶晶,面临比赛失利和常年伤痛,她始终保持对跳水运动的热爱,不改初心,蝉联两届奥运会冠军,被誉为“跳水皇后”。

B.周杰伦,从小展现对自己音乐天赋的忠诚和投入,即使遇到父母离异、成绩不好等成长烦恼,他依然沉浸在他的音乐世界,后来成为华语流行音乐领军人物。

C.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土多德)
D.“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3.联系全文,完成填空。

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第①一②自然段,针对人们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的论调,发表了“工作是享受”这一看法;第③—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论证方法)论证了工作节奏可以使人维持健康、自我暗示、引领生活;第⑥自然段落实到作者的个人生活来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第⑦自然段再次强调找到节奏对人生的意义。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
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

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

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

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

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

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

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

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

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

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

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

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

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

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

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

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

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

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

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

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作答。

2.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证过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也就是说要死记硬背。

B.文学是有继承性的,所以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C.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来供选择,所以我们更要加强背。

D.高明的文学家不仅能向前人借词、借句。

还能借气、借势,只有这样才能翻出新意,写出好文章。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是在李阳出事的第二天赶回村庄的。

事情也不算大,李阳打了同学。

李阳以前也打同学,只不过这一次运气不好,打在了同学的头上,头破了,对方家长报了警。

在拘留所待了十天,李阳出来了。

站在门口接他的是父亲。

两年不见,父亲的背有些驼,眼睛红红的,凌乱的头发中似乎有几根白发在飘舞。

李阳只是匆匆地瞥了父亲几眼,便大步向前。

医药费加上车旅费,肯定不少。

老头儿这回一定心痛死了。

①想到这些,李阳心里竟莫名地掠过一丝快意。

在心里,李阳一直管父亲叫老头儿。

不为什么,只为父亲常年在外,只知道逼着自己读书。

母亲早逝,李阳一直跟着七十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

李阳曾经跟父亲提出,不想读书了。

实际上,他已经辍学大半个学期了。

父亲竟然同意了。

明天,跟我上山种树吧!父亲说。

第二天,父亲果真带着李阳,买来树苗,一颗一颗,扛到村外的山坡上。

挖好坑,放上树苗,又一锹一锹地培好土。

你去山下提水吧。

父亲说。

望望蜿蜒的山路,望望山下远远的水田,李阳摇摇头。

那你在这里待着。

父亲挑着水桶,下了坡。

过了二十来分钟,父亲才挑着水,步履蹒跚地爬上坡。

放下水桶,父亲吭哧吭哧地直喘气。

看着父亲艰难的上上下下,百无聊赖的李阳拿起一个水桶,对父亲说,我们一起提吧。

二十棵小树苗种好了,站在山坡上。

远远望去,只是那么不起眼的一些小黑点儿。

这次是光明正大的不用上学了,李阳很高兴,每天舒舒服服的睡懒觉,睡醒了就吃饭、看电视、打游戏。

两年不见,父亲的脾气不知为啥也变好了,不烦也不唠叨。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星期,李阳却烦了,想找几个哥们儿玩。

那几个哥们儿都比他大,都是以前辍学的学生,整天在镇上晃,他们曾经一起抽烟、喝酒、打架。

那是一起很刺激的生活。

一天,李阳偷偷溜出去了,晚饭时候才回来。

父亲没有多问,盛好饭端到他前面说,多吃点儿,照料好自己。

父亲看着他,眼神里有一丝心疼。

②他的心便莫名地有些慌,又有些烦,急急地低下头扒拉饭。

半夜,刮起了大风,尔后噼噼啪啪的雨点敲打着窗户。

父亲把他叫醒。

叫他穿衣起床,来到门口。

父亲递给他一把绳子,自己抱着一捆竹竿。

父亲带着他来到山坡上。

小树苗在风中东摇西摆,无助的晃动。

给每棵树苗都绑上了竹竿,父亲才欣慰的舒了口气。

“树苗太弱,禁不起风雨,把它们扶直了,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父亲边说边擦着满脸雨水和汗水。

“就这几棵小树……”李阳轻蔑地撇撇嘴。

隔三岔五的,李阳便出去找那些哥们儿玩。

回来的时候,有时带着烟味,有时带着酒味,也有时带着淤青的伤。

每次,父亲不打也不骂,只是早早地做好饭等他回家,只是用那种惋惜甚至愧疚的眼神看着他。

每次,看到父亲的这种眼神,李阳心里便烦,便乱,他希望父亲骂自己,甚至打几下也好,就是不要用这
一有空的时候,父亲便带着李阳上山种树,山坡上已经种了快三分之一了。

父亲的理想是种满整个山坡。

“等这些树长高了长直了,长成一片树林,不管是阳光普照,还是风吹雨打,树都巍然挺立,那该多好啊!”父亲说着,满脸向往的神色。

也许有那么一天!看着整齐排列的树苗,看着最先种下的二十棵树苗叶片青翠,已经蹿高了一节,李阳想这么说,却最终没有开口。

李阳越来越感觉生活的无聊,他无事可做,依旧去找那些哥们儿玩。

有一天,他走出村口,忽然想到那些树。

他回过头,山坡上,父亲栽的树,一行行整齐地排列着,像听话的士兵。

在一颗树苗旁边,站着一个身影,笔直,望着他的方向。

他揉揉眼睛,没错,那是父亲。

走过了这么多次,却重来没有想过回头,他忽然想到,也许,父亲每次都站在那里。

树苗是父亲的理想,他是父亲的理想。

泪眼朦胧中,他看见父亲站在小树旁边,似乎也是一棵树,一棵饱经沧桑的树。

(选自《百花园》2014年第2期)
1.请将“他是父亲的理想。

”这句话规范、美观的抄写在方格里。

2.简要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结合原文的情节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4.从修辞的角度上赏析下面这句话。

“山坡上,父亲栽的树,一行行整齐的排列着,像听话的士兵”这一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5.赏析下面句中词语“竟然”。

父亲竟然同意了。

6.选文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7.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从“父亲”和“李阳”两个角度分别分析。

10.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夂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囯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棹了。

④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
⑤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千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中敌论点是什么?
2.作者批驳论敌的论点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这个论点是什么?
3.第⑨段中,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4.作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文言文阅读
11.结合《曹刿论战》文章内容,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12.文言文阅读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缰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威易之。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殊:特别。

②寝陋:丑陋。

③易:轻视。

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

⑤畅:酣畅。

⑥蓟匕箸:调勺和筷子。

A.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穷:极)
B.由卑及高,由迩.达远(迩:近)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食:食物)
D.假诸.人而后见也(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①以.中有足乐者②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B.于:①今诸生学于.太学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C.而:①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②假诸人而.后见也
D.乎:①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②书有弗记者乎.?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揭示所言道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B.甲文强调学习须“勤且艰”,虽有理,却不能与时俱进,和今日之“乐学”相悖,我们必须抛弃。

C.甲乙两文都善于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文章的主旨。

D.甲乙两文揭示出一个共同的道理:求学者定要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化不利之客观为我所用,即使“天质之卑”亦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4.翻译下列句子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5.拓展探究
(链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阅读两文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今天的学习需要怎样的方法或态度。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北固山在京口城北,下临长江。

丁丑夏五月,复至京口。

遂与刘君及唐和卿出城,自山之冈而登,里许至甘露寺。

寺之得名,以创于吴甘露元年。

门内稍右,有铁浮图①十级,乃唐李德裕观察浙西时所铸,后毁于火。

今之浮图,宋元丰间铸,非复唐之旧矣。

刘君以所携酒酌于观音殿前,长江在目,茫无畔岸。

殿侧崖下有秋月潭,潭之右为走马涧,其水已涸。

登山之颠,多景楼仅存其址。

予癸丑之游,楼犹未废。

尝记把酒倚阑,云影堕江,金焦两山,东西对峙,如青螺列银盘中,最为奇观。

今楼虽废,景犹昨也,慨叹久之。

和卿复要饮于真武祠,祠在山之半。

饮毕,予欲观狠石。

僧识其处,命之前导。

下山至演武场,而石在焉。

苏文忠公②诗序谓“寺有石如羊”,相传诸葛孔明坐其上,与孙仲谋论曹公兵事。

今此石绝不类羊,而亦不在寺中。

予疑移于后人。

撼以数人不动,视其下,则石之生土中者,岂苏公作诗时未见之耶?
予惟③斯游之乐,固昔之所无。

而况有同年同志如刘君、和卿,则又非偶然者。

京口之山,以金、焦、
仙渺茫,又何必舍此以求所谓三山④者哉?
(选自明·都穆《游北固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浮图:佛教的塔。

②苏文忠公:苏轼。

③惟:思考。

④三山:这里指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里许.至甘露寺(________)
②和卿复要.饮于真武祠(________)
③绝不类.羊(________)
④予向.游其间(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刘君以所携酒酌于观音殿前,长江在目,茫无畔岸。

②予疑移于后人。

3.作者上次
..游览北固山观赏最美的自然景观是站在(具体地点名称)。

4.说说文末作者发出“神仙渺茫,又何必舍此以求所谓三山者哉”这一感慨的原因。

14.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林壑尤.美/怨天尤.人杂然.前陈/蔚然.成风
B.秀.而繁阴/山清水秀.水落.石出/丢三落.四
C.乐.其乐也/知足常乐.宾客从.也/择善而从.
D.临.溪而渔/临.池学书泉香酒洌./清洌.可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