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发现透视规律(近大远小)。]
(5).尝试动手画一画!如果成功了,再试试改变小点的位置(上下左右都可以),画面有什么变化?
.思考:“小点”在画面中代表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小点”(消失点)、“辅助线”(消失线)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6).观察身边的透视现象,尝试简单表现一下,说一说这种表现方法的奇妙之处?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
课程名称:《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知识点来源:透视规律学科:美术年级:五年级教材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
1.学习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思维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3).学习目标: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看图说话:从“我(小点)看到了楼房的侧面。”说一说,空间立体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从小点延伸出的几条射线有什么作用?
(3).重复认知:观察最后的绘画步骤图,思考:后边的几栋楼房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分析总结:观察、比较前后楼房(或树木)的大小,你能总结出透视现象的规律吗?
(5).趣味实践:尝试动手画一画吧!如果成功了,再试试改变小点的位置(上下左右都可以),画面会有什么变化?思考:“小点”在画面中代表了什么?
(6).内化探索:观察身边的透视现象,尝试简单表现一下,说一说这种表现方法的奇妙之处?
5.学习评价设计:
(1).我认为消失点就好像是;消失线可以表示出。
(2).我能用四字词语描述透视现象、、。
(3).在绘画实践中我的画面出现了的问题,
我是通过的方法解决的。
(4).简单总结一下我的学习收获吧:
(5).我在学习过程中还有以下问题想和同学或老师交流:
.从小点延伸出的几条射线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辅助线是表现空间关系的关键,这里可引起学生的重视。]
(3).观察最后的绘画步骤图,思考:后边的几栋楼房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设计意图:后边楼房的表现方法其实是第一栋的重复,这里需要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都在辅助线界定的空间里”]
(4).观察、比较前后楼房(或树木)的大小,你能总结出透视现象的规律吗?
[设计意图:通过表现身边的常见场景,使学生进一步内化并运用透视规律。]
3.学习支架设计:
(1).动手操作:请从视频中找出“消失点”、“消失线”和“视平线”。
[设计意图:通过可动手操作的趣味性,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绘画实践:假如视频中的“咱”不在山上,而是在山下,请尝试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绘画实践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并能主动、直观地比较视频与自己作品的差异。]
6.学生如何使用任务单的指导
(1).完成“任务问题”栏目(1)--(4)的问题;动手操作:“学习支架”(1)。
(2).实践绘画:完成“任务问题”栏目的(5)和“学习支架”(2)
(3).探索活动:完成“任务问题”栏目的(6)和“学习支架”(3)
(3).分析总结:观察绘画步骤图中③、④线条的前后长短变化,以及前后楼房的大小变化,谈谈你对“近大远小”的认识。
[设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图:通过分析总结让学生自己发现透视规律(近大远小)。]
4.自主(探究)学习过程设计:
(1).兴趣引领:唤醒我们“3岁”的涂鸦记忆,回顾我们昨天的“大作”风采,引出问题:“你想画出这样(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画作吗?”
2.任务(问题)设计:
(1).唤醒我们“3岁”的涂鸦记忆,回顾我们昨天的“大作”风采,引出问题:“你想画出这样(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画作吗?”
[设计意图:通过欢快的音乐、幽默的画面以及学生对已有认知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我(小点)看到了楼房的侧面。”说一说,空间立体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5).尝试动手画一画!如果成功了,再试试改变小点的位置(上下左右都可以),画面有什么变化?
.思考:“小点”在画面中代表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小点”(消失点)、“辅助线”(消失线)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6).观察身边的透视现象,尝试简单表现一下,说一说这种表现方法的奇妙之处?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
课程名称:《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知识点来源:透视规律学科:美术年级:五年级教材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
1.学习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思维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3).学习目标: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看图说话:从“我(小点)看到了楼房的侧面。”说一说,空间立体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从小点延伸出的几条射线有什么作用?
(3).重复认知:观察最后的绘画步骤图,思考:后边的几栋楼房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分析总结:观察、比较前后楼房(或树木)的大小,你能总结出透视现象的规律吗?
(5).趣味实践:尝试动手画一画吧!如果成功了,再试试改变小点的位置(上下左右都可以),画面会有什么变化?思考:“小点”在画面中代表了什么?
(6).内化探索:观察身边的透视现象,尝试简单表现一下,说一说这种表现方法的奇妙之处?
5.学习评价设计:
(1).我认为消失点就好像是;消失线可以表示出。
(2).我能用四字词语描述透视现象、、。
(3).在绘画实践中我的画面出现了的问题,
我是通过的方法解决的。
(4).简单总结一下我的学习收获吧:
(5).我在学习过程中还有以下问题想和同学或老师交流:
.从小点延伸出的几条射线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辅助线是表现空间关系的关键,这里可引起学生的重视。]
(3).观察最后的绘画步骤图,思考:后边的几栋楼房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设计意图:后边楼房的表现方法其实是第一栋的重复,这里需要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都在辅助线界定的空间里”]
(4).观察、比较前后楼房(或树木)的大小,你能总结出透视现象的规律吗?
[设计意图:通过表现身边的常见场景,使学生进一步内化并运用透视规律。]
3.学习支架设计:
(1).动手操作:请从视频中找出“消失点”、“消失线”和“视平线”。
[设计意图:通过可动手操作的趣味性,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绘画实践:假如视频中的“咱”不在山上,而是在山下,请尝试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绘画实践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并能主动、直观地比较视频与自己作品的差异。]
6.学生如何使用任务单的指导
(1).完成“任务问题”栏目(1)--(4)的问题;动手操作:“学习支架”(1)。
(2).实践绘画:完成“任务问题”栏目的(5)和“学习支架”(2)
(3).探索活动:完成“任务问题”栏目的(6)和“学习支架”(3)
(3).分析总结:观察绘画步骤图中③、④线条的前后长短变化,以及前后楼房的大小变化,谈谈你对“近大远小”的认识。
[设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图:通过分析总结让学生自己发现透视规律(近大远小)。]
4.自主(探究)学习过程设计:
(1).兴趣引领:唤醒我们“3岁”的涂鸦记忆,回顾我们昨天的“大作”风采,引出问题:“你想画出这样(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画作吗?”
2.任务(问题)设计:
(1).唤醒我们“3岁”的涂鸦记忆,回顾我们昨天的“大作”风采,引出问题:“你想画出这样(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画作吗?”
[设计意图:通过欢快的音乐、幽默的画面以及学生对已有认知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我(小点)看到了楼房的侧面。”说一说,空间立体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