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卷别
频次
考点
卷Ⅰ卷Ⅱ卷Ⅲ海南卷
区域生态环
境问题治理
2018·T37
2014·T36
2014·T7~9
2018·T9~11 2016·T36
2016·T16~
18
河流流域的治理——2016·T36——2013·T6~7 区域农业发展
2017·T36
2016·T36
2015·T36
2016·T1~2
2015·T2~3
2017·T36——
区域能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
——2017·T362016·T37——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2018·T3~5
2016·T4~6
——
第一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
原因
地貌形态不稳定、沟谷纵横
土壤土质疏松,易被侵蚀
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植被稀少
人为
原因
农业生产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毁掉,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
不合理利
用土地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
建窑洞
[析其因]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自然地形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
原因气候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和风向等
土壤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
植被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河流流量大小、侵蚀强度和沉积强度等
人为
原因
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农业交通生态环境洪涝水资源
表现
破坏土壤肥
力,造成农业
减产
加剧沟壑发展
和泥石流灾
害,危及工矿
交通设施安全
造成耕地减
少、土壤肥力
下降、土地生
产力降低,生
态环境恶化
淤积江河湖
库,加剧洪涝
灾情
影响水资源的
合理和有效利

[明其果]
区域不同,地理条件不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同,产生的危害也不同。

因此,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时,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入手,针对性地去分析。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措施具体做法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工程措施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等;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
农业技术
措施
采取保水、保土和改善耕地栽培措施等
小流域综
合治理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
[想其策]
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或对策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

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

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等。

[典题例析]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题规范]
一、知其地——在哪里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地区,西邻黄土高原,北靠内蒙古高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受季风影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二、审其问——答什么
分析三个设问可知:第(1)问考查沙源丰富的原因。

第(2)问考查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都是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第(3)问是在(1)(2)问的基础上,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沙丘群规模的变化,考查考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这一学科素养。

三、析其材——用何答
第(1)问,M处沙源丰富,一方面来自河流的堆积,另一方面来自风力的堆积。

结合等高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图中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的泥沙;从位置上看,西北风在此受到山地的阻挡,风沙沉积。

第(2)问,根据等高线与河流的关系可以看出河流的流向与冬春季风向一致,另一方面H县城位于风口,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大。

第(3)问,这是一道开放式设问,考生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A主要从风沙的堆积和流水的沉积两方面分析,泥沙量不断增加,沙丘群会增多。

观点B主要从气候、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的角度来看,沙丘群不会增多。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答题策略]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分析思路
主要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多是由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合理,以区域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次生盐碱化最为典型。

对其分析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问题判断
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2)原因分析
①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大小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

(3)防治措施
①组织管理措施:如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与管理,提高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等。

②工程措施:因地制宜。

③生态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集训冲关]
(2019·河南适应性测试)策勒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河上的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该路段存在持续的过境风沙流。

2011年,历时三年工期的恰哈新桥建成,自新桥投入使用以来,受路基和护栏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桥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一大问题。

为减轻沙害,交通管理部门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高立式芦苇沙障,结果路面积沙日趋严重,随后沙障被拆除。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新、旧桥路面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透风护栏增加了进入桥面的沙量
B.不透风护栏阻滞沙流
C.平面路基减弱风速
D.阶梯状路基增强风速
2.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B.扩大路面驾驶视野
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D.增加光照,减轻冻土厚度
解析:1.B 2.A 第1题,差异表现在新桥桥面风沙堆积严重,而旧桥不明显。

图示护
栏、路基两桥明显不同;旧桥护栏透风而风速较大,不易产生风沙堆积;而新桥为不透风护栏,沙粒容易在桥面堆积;同时新桥为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加剧了沙粒堆积。

第2题,由图示风向、沙障、桥梁位置,可看出高立的沙障会减小桥面风速,加重沙粒在桥面的堆积,故拆除沙障的目的是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材料二下表示意图示地区土地结构及农业生产的变化。

年份/年
森林覆
盖率/%
耕地
面积
/km2
年降
水量
/mm
气温年较
差/℃
河流含
沙量/%
粮食平
均亩产
量/kg
粮食总产量/
亿kg 1985 19 333 520 38 10 205 1.025
1995 10 478 450 42 35 135 0.975
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地农业发展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大力植树造林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主要是由冬季风挟带的沙尘堆积而形成的,冬季风的源地位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越向东南方向,风力越小,风的搬运能力越弱,故堆积物的粒径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

第(2)题,根据表格信息对比不同年份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得出农业生产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森林覆盖率、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等信息推测该地植被的变化对水土流失、气候等要素的影响,并探讨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表明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

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的减弱,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逐渐
(2)变化:耕地面积增加,但单产和粮食总产量降低。

原因: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

(3)观点一:应大力植树造林。

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观点二:不适宜大力植树造林。

该地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

一、国内热点区域——内蒙古自治区
[在哪里]
内蒙古自治区,通称内蒙古,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是我国邻省较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内部,东西直线距离2 400多千米,南北跨度1 700 km,土地国境线长4 200 km。

内蒙古资源储量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草原牧区。

[有什么]
内蒙古草原遍地是宝,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铜、铁、石油、天然气以及稀土等矿藏。

[现如何]
据内蒙古自治区沙草产业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现有大约52万平方千米土地存在荒漠化或荒漠化趋向,其中包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和四大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

在工业需求与丰厚利益的驱动下,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矿产开采和冶炼基地。

据调查,一露天采掘坑附近亩产鲜草由200多斤减至170多斤。

露天开采破坏的不仅是草原植被,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地下水资源。

近年来,呼伦贝尔7大河流全部出现断
[怎发展]
(1)强化植被保护:继续推行禁止滥樵采、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的“三禁”制度,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力度。

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依法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

(2)推进工程治理:深入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布局,加大沙尘源区治理力度。

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大力开展林草植被建设,努力增加沙区植被覆盖度。

(3)优化政策机制:大力推进沙区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活化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遵循物质利益驱动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治沙与治穷相结合,优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4)严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负责制,推动防沙治沙单位治理责任制。

认真实施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

(5)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和应用适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示范和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

(6)搞好预警监测: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荒漠化和沙化监测预警体系,对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进行适时跟踪监测,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7)加强部门协作:落实责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二、国外热点区域——刚果雨林
[在哪里]
刚果雨林,即非洲刚果盆地热带雨林,它的面积仅次于南美洲亚马孙盆地热带雨林,有“地球第二肺”之称。

[有什么]
属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5~27 ℃,年降水量1 500~2 000 mm。

热带雨林广布,盛产乌木、红木、灰木、花梨木、黄漆木等25种贵重木材。

[现如何]
持续的战乱造成数百万流民,他们逃进森林地区,用火烧森林的办法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压力。

20世纪初,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而现在不到10%,且正在以每年3 190 km2的速度减少。

[怎发展]
(1)进行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刚果热带雨林。

(2)建立自然保护区。

(3)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不再进行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4)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避免大量流民进入雨林地区。

[课时跟踪检测](对应检测卷P281)
一、选择题
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如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

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 )
①改变地貌类型②影响降水量
③破坏自然植被④松动地表土体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坡度大②植被稀疏③降水量大④全年风大⑤土质疏松⑥冻融作用强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③④⑤
解析:1.D 2.A 第1题,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导致自然植被破坏,使本来就疏松的土质更加疏松,一旦遭遇暴雨,水土流失就很严重,故选D。

陡坡耕地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地貌类型,也不可能影响该区域的降水量,故排除A、B、C。

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很多:如地形坡度大,使地表径流加快,会加剧土壤侵蚀;植被稀疏,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流失;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等。

黄土高原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距海洋较远,且夏季风受到秦岭、太行山的阻挡,因而降水量并不大;全年风大与水土流失关系小;冻融作用主要发生于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

故选A。

(2019·菏泽模拟)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 km,全线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

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的铁路段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据此完成3~5题。

3.此治沙防沙的方法也可施用于( )
A.新疆B.海南
C.福建D.河南
4.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
C.土壤酸化D.地面沉降
5.为促进图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
解析:3.A 4.A 5.D 第3题,四个选项中只有新疆沙漠广布,荒漠化严重。

第4题,该地区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且该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

第5题,沙漠景观、麦草方格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发达地区居民具有一定的吸引,故该地区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少。

(2019·青岛一模)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

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

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

如图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

据此完成6~8题。

6.与林外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内积雪薄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林外风速较小B.林外降雪较多
C.林内气温较高D.林内郁闭度大
7.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及原因是( )
A.慢,风速较小B.先快后慢,气温先高后低
C.快,太阳辐射较强D.先慢后快,降水量增多
8.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 )
A.春季融雪量增加B.融雪速度降低
C.融雪时长缩短D.河流汛期提前
解析:6.D 7.C 8.B 第6题,林区森林郁闭度明显大于林外空地,由于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明显,故林内积雪薄。

因森林能降低风速,则林内风速一般要小于林外。

第7题,图示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比云冷杉常绿原始林快。

根据“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再结合此时落叶林郁闭度较小而太阳辐射较强,可知落叶松区气温较高;同时落叶松区风速要大于常绿林区,也使融雪速度加快。

第8题,图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春季融雪速度较慢,所以融雪时间长,而利于水的下渗与保持水土,生态效益较高;由于融雪时间长而河流汛期滞后;图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积雪厚度较小,则春季融雪量较小。

(2019·武汉模拟)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

如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

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

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成因是
( )
A.黄河径流量大B.黄河输沙量大
C.地壳上升运动D.沿海海平面上升
10.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 )
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
②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
③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
④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1.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是( )
A.总氮含量整体上呈现出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增
B.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
C.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海向陆递减
D.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河道向外递增
解析:9.B 10.C 11.B 第9题,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带来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则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原因是输沙量大。

第10题,盐分主要来自海水,河水、雨水、地下水对盐分有稀释作用。

则受河水影响,河道两岸、入海口附近盐分较低;新生湿地受河水补给地下水较多而盐分较低。

第11题,“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则植物较多的区域氮含量较高,近海滩涂等盐分高的区域,因植物少,而总氮含量值较低;河道两侧水分条件好,植被较多,总氮含量较高,整体呈现由河道向外递减;“陆源磷”说明磷主要来自陆地,则必然是河水带来的;总磷含量应由河道向外、由陆向海递减。

二、非选择题
12.(2018·普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速生桉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雨林,其特点之一是“疯长”,快速生长期可达10年,国外桉树轮伐周期一般超过8年。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引种。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速生桉人工林遍布于山坡,该区也建立了大规模林浆纸一体化的造纸工业生产基地。

但近年来,该区各地却掀起了“禁桉”风潮,认为大规模种植速生桉可能引发生态灾难。

如图为我国桉树主要种植区分布及广西某地速生桉产业模式图。

(1)指出我国桉树种植区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2)大规模、高密度速生桉种植常致林下“寸草不生”,试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3)近年来,广西多地掀起了“禁桉”风潮,但也有人反对“禁桉”,请你为反对“禁桉”阐述理由。

解析:第(1)题,分布情况主要从分布范围、集中区域等方面分析;原因要结合气候和地形(山区适宜发展林业)两方面来分析。

第(2)题,主要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来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方面植物群落本身存在竞争关系,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不同优势植物种类也不同。

第(3)题,主要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来分析。

答案:(1)特点:主要分布于南岭及其以南地区;分布集中;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种植范围广。

原因:该区域多低山丘陵地形,宜林土地面积广;气候适宜(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与原产地气候条件相似),适合桉树生长。

(2)种植密度大,林下光照条件差;在该区域桉树是优势物种,竞争力强,其他植物种类难以成群;轮伐周期短(速生桉初期生长旺盛)、种植密度大,耗水、耗肥量大;大量施用除草剂,抑制林下灌草生长;炼山烧荒,破坏原生灌草植被。

(任答四点)
(3)理由:控制种植密度,延长轮伐周期,生态可良性发展;林牧结合,多种经营,可保障经济收入;相关产业基础好,林纸浆产业链完善,社会效益高。

13.(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

据此推测扎龙湿
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河流排水受阻形成堰塞湖,是因为河谷相对较深,且水量丰富;该地却形成湿地,可以推断其河谷较浅,地势平坦;水量较少与该地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有关。

第(2)题,河流性质改变(变成湿地),基本不影响降水量;而随着水面面积的增加,蒸发量加大;湿地面积稳定说明其降水量与蒸发量相近。

第(3)题,该湿地地区河水不断输入盐分,而水分蒸发会导致盐分积累。

第(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同意与不同意选择其一,理由合理即可。

若同意,可从对水中盐分、泥沙淤积、鱼群数量、水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若不同意,可从对水量、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及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

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