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是阖家赏月 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10.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 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一年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 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 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3.析注释 由注释①②可知,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 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 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在长安 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 首诗寄赠李儋、元锡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 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 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 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 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 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 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古典诗词中的节令专用名词 1.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 达思家、想念的感情。例如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 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 样描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2.颈联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明确] 主人公有志而无奈,多病的身体加剧他的归隐 之念,百姓流亡的疾苦唤回他的济世之心,刻画了一位有 志而无奈、不甘窃位苟禄、进退两难的官员(诗人)形象。
3.这首诗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心理?请结合诗 句具体说明。
答:
[明确] 因身体多病有了回归田园的愿望;但想到自己 管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因而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 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此时正巧友人要来造访,尾联表 达了诗人盼望与友人相聚的迫切心情。
六、名句默写 ①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②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③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④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⑤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思乡类意象 这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 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的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 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
三、词类活用
①雪拥蓝关马不前. ___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向__前__走________
②西.楼.望月几回圆
名词作状语,在西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濬楼船下.益州 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自__…__…__下__________
去年花里逢君别, 去年春天,在百花盛开的时节与君相逢而后分别,
今日花开已一年。 又是花开的时节,不觉已过了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 世事茫茫,难以预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 虽是春天,但愁绪满怀,心情沮丧独自入睡。
身多疾病思田里, 身体多病更加想念故里田园,
邑有流亡愧俸钱。 但自己管辖的属地还有百姓流离失所,真是愧领俸禄。
④天河夜.转漂回星 __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在__夜__里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 ①身多疾病思田.里. 古义:_____故__里__,__田__园__。___ 今义:农田。 ②邑有流.亡.愧俸钱 古义:__生__活__没__有__着__落__,__无__法__生__存__的__流__浪__者__。__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4.赏析“西楼望月几回圆”在全诗内容表达和结构上 的作用。
答: [明确] 内容上:“西楼望月”写自己登高怀人,盼望 友人来访。而“望月几回圆”又说明了自己盼友为时之久, 心情之切。友情之深挚浑厚,溢于言表。 结构上:全诗始于感叹分别,终于盼望团聚。首尾照 应,浑然一体。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解题意 “左迁”,即贬官,这决定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类型; “蓝关”,即蓝田关,这可能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示”, 告知;“侄孙湘”,指韩湘,韩愈的侄孙,这决定了诗歌 的人称和语气。
1.本诗首联用了怎样的手法?请赏析“已”字的妙 处。
答:
[明确] 首联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以“花里逢君别” 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已一 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 的感慨。
“已”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了,强调了时间流 逝之快。花开花落,引起作者对人事变迁的感叹,渲染了 孤独处境给他带来的伤感。
5.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 脍炙人口的《清明》。
6.上巳。三月初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作 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如杜甫《丽 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7.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 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8.七夕。七月初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 会。在古诗中多借 七夕表达爱情。如林杰《乞巧》:“七 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 红丝几万条。”
③山形依旧枕寒.流. 古义:____长__江__。__________ 今义:水温低于流经海域的洋流;指寒潮。
④今逢四.海.为.家.日 古义:____指__天__下__统__一__。____ 今义:形容人漂泊无定所,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
的家。
五、特殊句式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 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何__在__”__应__为__“__在__何__”______________ ②窗前植桐青凤小 ___定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青__凤__小__”__应__为__“__小__青__凤__”_________ ③一片降幡出石头 ___省__略__句__,__“__出__”__后__省__略__介__词__“__于__”_______________ ④骨肉流离道路中 ____省__略__句__,__“__流__离__”__后__省__略__“__于__”________________
①辞根散作.九秋蓬 ___动__词__,__成__为__,__成__了_ (3)作② ③为 便君 要翻 还作 家.琵 ,琶 设行 酒杀鸡__动_作._词_食_,__写____作__动__,__词__创__,__作__做__________
④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_动__词__,__起__来__,__起__床___
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 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赵令畤《蝶 恋花》:“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 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 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 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 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贺《天上谣》)
寄李儋元锡
1.解题意 “寄”,寄赠,表明这是一首酬赠诗,此类诗歌常用 来交往应酬或者赠给亲友同人。李儋、元锡,是韦应物的 好友。透过诗题可以推知此诗可能是向朋友倾诉衷肠,寄 托思念。
2.知作者 生平经历:韦应物(约 737—约 791),田园派诗人。玄 宗时,曾在宫廷中任“三卫郎”,后应举成进士,历官滁 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成就影响:由于他长期担任地方行政官 吏,亲身接触到战火离乱的社会现实,所 以写了不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好作品。 其诗多为送别、寄赠、感怀之作,情感真 挚动人。他的田园山水诗,语言简淡,风 格秀朗,气韵澄澈。著有《韦苏州集》,代 表作有《西塞山》《观田家》《滁州西涧》等。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听说你们想来探望我,我常在西楼盼望,西楼的月已圆了几回。
[文意概括]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怀时事,思念友人的 情怀。开头意在说明花落花开,别来不觉又是一年。中间 四句触景生情,写一年来的感受。世事渺茫难料,因而愁 绪满怀;从自身来讲,既多病而思归,又为没有能做好父 母官而自愧。最后两句表示渴望和友人畅叙。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安史之乱”以后,唐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 的蓬勃生气,唐诗进入了一个短暂的低谷时期。但唐代的 文人却不甘心沉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人 又掀起了文学的另一次高峰。唐诗也由此进入了一个相对 繁盛的时期。当时诗坛的流派很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 新成为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这时期的诗歌,其感情 基调多哀怨感伤,徘徊惆怅。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 雕琢炼饰,或浅切平易,其审美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然 趋向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所有这些 都与盛唐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诗在中唐时期发生了 重大的转折,成为了唐诗的另一个高峰期。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本专题选取的六位诗人作品,各有其风格。韦诗简淡, 刘诗含蓄,柳诗幽远,白诗晓畅,韩诗险怪,李诗奇崛。 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民众疾 苦的关怀,抒发了由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之情。 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对遭贬谪的悲 愤之情以及瞻念前程凶多吉少的感伤情绪,凸显出作者虽 遭贬谪但心犹忠于朝廷的品格。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 漳、汀、封、连四州》,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 表达了对自己受迫害的痛恨和悲愤,对国事的无限忧虑及
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 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 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 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 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 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寒食节禁火三日,换 新火种。例如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 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意为除旧 布新。
一、字音
李儋.(dān) 王濬.(jùn) 羁.旅(jī) 红绶.(shòu)
乱飐.(zhǎn) 降幡.(fān) 寥.落(liáo) 兰苕.(tiáo)
薜.荔(bì) 芦荻.(dí) 珮缨.(yīnɡ) 下邽.(ɡuī)
二、一词多义 (1)朝①②③一相项封如羽朝每晨.奏朝朝..九时上重,将天常军称宋病义_名__词____动作____动__词状____词__,语______,拜,______上见在______朝,早______拜晨_____访______
④欲辟土地,朝.秦楚 _动__词__,__使__…__…__朝__拜___
(2)除①②③欲赵攘除为王.奸圣扫除凶明.除自,.弊迎兴事复_汉__室_____动名_____词动词______,词,______革,台______除消阶______除______,_____去___掉___ ④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___动__词__,__授__予_______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不得与友人相见的愁苦之情,并表现出永不妥协的斗争精 神。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通过追怀西晋东吴的历史事 实,抒发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 训。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 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 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则是以白描的手法, 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了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 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李贺《天上谣》则是借助联想和想象, 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0.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 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一年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 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 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3.析注释 由注释①②可知,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 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 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在长安 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 首诗寄赠李儋、元锡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 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 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 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 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 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 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古典诗词中的节令专用名词 1.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 达思家、想念的感情。例如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 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 样描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2.颈联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明确] 主人公有志而无奈,多病的身体加剧他的归隐 之念,百姓流亡的疾苦唤回他的济世之心,刻画了一位有 志而无奈、不甘窃位苟禄、进退两难的官员(诗人)形象。
3.这首诗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心理?请结合诗 句具体说明。
答:
[明确] 因身体多病有了回归田园的愿望;但想到自己 管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因而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 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此时正巧友人要来造访,尾联表 达了诗人盼望与友人相聚的迫切心情。
六、名句默写 ①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②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③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④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⑤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思乡类意象 这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 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的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 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
三、词类活用
①雪拥蓝关马不前. ___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向__前__走________
②西.楼.望月几回圆
名词作状语,在西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濬楼船下.益州 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自__…__…__下__________
去年花里逢君别, 去年春天,在百花盛开的时节与君相逢而后分别,
今日花开已一年。 又是花开的时节,不觉已过了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 世事茫茫,难以预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 虽是春天,但愁绪满怀,心情沮丧独自入睡。
身多疾病思田里, 身体多病更加想念故里田园,
邑有流亡愧俸钱。 但自己管辖的属地还有百姓流离失所,真是愧领俸禄。
④天河夜.转漂回星 __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在__夜__里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 ①身多疾病思田.里. 古义:_____故__里__,__田__园__。___ 今义:农田。 ②邑有流.亡.愧俸钱 古义:__生__活__没__有__着__落__,__无__法__生__存__的__流__浪__者__。__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4.赏析“西楼望月几回圆”在全诗内容表达和结构上 的作用。
答: [明确] 内容上:“西楼望月”写自己登高怀人,盼望 友人来访。而“望月几回圆”又说明了自己盼友为时之久, 心情之切。友情之深挚浑厚,溢于言表。 结构上:全诗始于感叹分别,终于盼望团聚。首尾照 应,浑然一体。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解题意 “左迁”,即贬官,这决定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类型; “蓝关”,即蓝田关,这可能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示”, 告知;“侄孙湘”,指韩湘,韩愈的侄孙,这决定了诗歌 的人称和语气。
1.本诗首联用了怎样的手法?请赏析“已”字的妙 处。
答:
[明确] 首联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以“花里逢君别” 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已一 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 的感慨。
“已”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了,强调了时间流 逝之快。花开花落,引起作者对人事变迁的感叹,渲染了 孤独处境给他带来的伤感。
5.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 脍炙人口的《清明》。
6.上巳。三月初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作 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如杜甫《丽 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7.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 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8.七夕。七月初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 会。在古诗中多借 七夕表达爱情。如林杰《乞巧》:“七 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 红丝几万条。”
③山形依旧枕寒.流. 古义:____长__江__。__________ 今义:水温低于流经海域的洋流;指寒潮。
④今逢四.海.为.家.日 古义:____指__天__下__统__一__。____ 今义:形容人漂泊无定所,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
的家。
五、特殊句式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 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何__在__”__应__为__“__在__何__”______________ ②窗前植桐青凤小 ___定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青__凤__小__”__应__为__“__小__青__凤__”_________ ③一片降幡出石头 ___省__略__句__,__“__出__”__后__省__略__介__词__“__于__”_______________ ④骨肉流离道路中 ____省__略__句__,__“__流__离__”__后__省__略__“__于__”________________
①辞根散作.九秋蓬 ___动__词__,__成__为__,__成__了_ (3)作② ③为 便君 要翻 还作 家.琵 ,琶 设行 酒杀鸡__动_作._词_食_,__写____作__动__,__词__创__,__作__做__________
④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_动__词__,__起__来__,__起__床___
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 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赵令畤《蝶 恋花》:“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 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 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 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 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贺《天上谣》)
寄李儋元锡
1.解题意 “寄”,寄赠,表明这是一首酬赠诗,此类诗歌常用 来交往应酬或者赠给亲友同人。李儋、元锡,是韦应物的 好友。透过诗题可以推知此诗可能是向朋友倾诉衷肠,寄 托思念。
2.知作者 生平经历:韦应物(约 737—约 791),田园派诗人。玄 宗时,曾在宫廷中任“三卫郎”,后应举成进士,历官滁 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成就影响:由于他长期担任地方行政官 吏,亲身接触到战火离乱的社会现实,所 以写了不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好作品。 其诗多为送别、寄赠、感怀之作,情感真 挚动人。他的田园山水诗,语言简淡,风 格秀朗,气韵澄澈。著有《韦苏州集》,代 表作有《西塞山》《观田家》《滁州西涧》等。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听说你们想来探望我,我常在西楼盼望,西楼的月已圆了几回。
[文意概括]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怀时事,思念友人的 情怀。开头意在说明花落花开,别来不觉又是一年。中间 四句触景生情,写一年来的感受。世事渺茫难料,因而愁 绪满怀;从自身来讲,既多病而思归,又为没有能做好父 母官而自愧。最后两句表示渴望和友人畅叙。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安史之乱”以后,唐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 的蓬勃生气,唐诗进入了一个短暂的低谷时期。但唐代的 文人却不甘心沉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人 又掀起了文学的另一次高峰。唐诗也由此进入了一个相对 繁盛的时期。当时诗坛的流派很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 新成为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这时期的诗歌,其感情 基调多哀怨感伤,徘徊惆怅。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 雕琢炼饰,或浅切平易,其审美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然 趋向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所有这些 都与盛唐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诗在中唐时期发生了 重大的转折,成为了唐诗的另一个高峰期。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本专题选取的六位诗人作品,各有其风格。韦诗简淡, 刘诗含蓄,柳诗幽远,白诗晓畅,韩诗险怪,李诗奇崛。 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民众疾 苦的关怀,抒发了由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之情。 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对遭贬谪的悲 愤之情以及瞻念前程凶多吉少的感伤情绪,凸显出作者虽 遭贬谪但心犹忠于朝廷的品格。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 漳、汀、封、连四州》,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 表达了对自己受迫害的痛恨和悲愤,对国事的无限忧虑及
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 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 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 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 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 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寒食节禁火三日,换 新火种。例如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 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意为除旧 布新。
一、字音
李儋.(dān) 王濬.(jùn) 羁.旅(jī) 红绶.(shòu)
乱飐.(zhǎn) 降幡.(fān) 寥.落(liáo) 兰苕.(tiáo)
薜.荔(bì) 芦荻.(dí) 珮缨.(yīnɡ) 下邽.(ɡuī)
二、一词多义 (1)朝①②③一相项封如羽朝每晨.奏朝朝..九时上重,将天常军称宋病义_名__词____动作____动__词状____词__,语______,拜,______上见在______朝,早______拜晨_____访______
④欲辟土地,朝.秦楚 _动__词__,__使__…__…__朝__拜___
(2)除①②③欲赵攘除为王.奸圣扫除凶明.除自,.弊迎兴事复_汉__室_____动名_____词动词______,词,______革,台______除消阶______除______,_____去___掉___ ④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___动__词__,__授__予_______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不得与友人相见的愁苦之情,并表现出永不妥协的斗争精 神。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通过追怀西晋东吴的历史事 实,抒发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 训。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 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 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则是以白描的手法, 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了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 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李贺《天上谣》则是借助联想和想象, 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