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注释答案详解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注释答案详解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9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
筠幼警寤(机警,通晓事理。
寤:wù,古同“悟”,理解,明白),七岁能属文(写文章。
属:zhǔ,连缀,接连。
《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
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
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cóng xiōng,同曾祖父但不同祖父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祖兄”;同祖父但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父兄”,即当今所说的堂兄。
二者统称从兄。
依此类推,另有从父、从叔、从弟、从侄等)泰齐名。
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zhòng yù,声誉崇高;崇高的声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
”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乳名,小名)也。
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中军(是一个古代的军事概念。
前军,为大部队探路;中军,就是主力大部队;后军,粮草等辎重,并为大部队提供后卫。
另外还有:左军和右军,保护大部队的两翼,并策应大部队的行动)临川王行参军(王府里的属官),迁太子舍人(古代官职名称。
秦汉到明代之间宫中都设有舍人,如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除尚书殿中郎。
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皇帝的宿卫侍从官。
李密《陈情表》:“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者,或劝逡巡(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或退却,这里通俗地译为“推辞”。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
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不就(就职,就任),筠曰:“陆平原(即陆机。
孙吴灭亡后出仕西晋,曾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
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东南之秀,王文度(王坦之,字文度,太原晋阳人,东晋名臣,尚书令王述之子)独步江东,吾得比踪(亦作“比迹”。
齐步;并驾。
指彼此相当)昔人,何所多恨(遗憾)。
”乃欣然就职。
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辞赋作者中的宗师。
指一个时代为人所尊崇的文学家),每见筠文,咨嗟(zījiē,赞叹。
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吟咏,以为不逮(dài,到,及,比得上)也。
筠为文能压强韵(qiáng yùn,险韵,生僻少用的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美丽。
妍:yán,美丽)。
约常从容(指舒缓,不急迫。
《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
昭明太子(萧统,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
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去世,年仅30岁,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
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chuò)、陆倕(chuí)、到洽、殷芸等游宴(嬉游宴饮)玄圃(xuán pǔ,魏晋南北朝时洛阳、建康宫中园名,时作讲经之处),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出自晋·郭璞《游仙诗》。
浮丘、洪崖是两位仙人的代称。
一说浮丘和洪崖是地名)。
”其见重(被动句,“被看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也称“丁母忧”,母亲的丧事。
丁忧:也称
“丁艰”,原指遇到父母丧事。
后多专指官员居丧。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
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去职。
筠有孝性,毁瘠(huǐjī,亦作“毁眥”。
亦作“毁胔”。
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
成语“哀毁瘠立”:旧时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过礼(超过常理),服阕(fúquè,守丧期满除服。
服:服丧。
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
按生者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差,故称“五服”。
阕:终了)后,疾废(指生病)久之。
中大通(是梁武帝萧衍的第四个年号,共计5年余)二年,迁司徒左长史。
三年,昭明太子薨,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为哀策文(哀祭文是人们用于哀悼与祭奠的文体。
哀祭文也叫“悼词”、“祭文”、“诔文”、“哀辞”等),复见嗟赏(赞赏,叹赏)。
筠性弘厚(宽大忠厚),不以艺能(技艺才能)高人(指自视高人一等),而少(年轻时)擅(占有,据有)才名(指有才华的名声),与刘孝绰见重(受到重视)当世。
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执着,专一)。
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分条记录),后重(重新)省览(shěng lǎn,审阅;观览),欢兴(兴致;兴趣)弥深,习(习惯)与性(性情)成,不觉笔倦。
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
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
爱《左氏春秋》,
吟讽(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常为口实(谈话的资料内容),广略去取(魏晋时期流行的“手抄口诵”读书方法,边读边诵,专拣需记诵的部分,遇虚词及不当处还时有改易),凡三过五抄(隔三岔五地抄写)。
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两次抄写)。
子史诸集皆一遍。
未尝倩(qiàn,请,央求)人假手(借助别人的手,特指请人代笔。
《隋书·儒林传·刘炫》:“至于公私文翰,未尝假手。
”),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
不足传之好事(指好事的人),盖以备遗忘而已。
”又与诸儿书(书信)论(论述)家世集(一家几代人著作的总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安平县古属博陵郡,安平崔氏之祚发轫于东汉,他们震动国人的基点是治学,继而成就一代大儒。
由于儒学和政绩卓著,博陵崔氏跻身东汉名门。
累至盛唐,为相者竟不可思议地多达12人,朝野五品以上官员400余人,堪为一时之盛,其他家族无出其右)及汝南应氏(汝南应氏家族“轩冕相袭,为郡盛族”,这一家族自东汉初至两晋绵延近四百年,世以文称显,代有传人,著作不绝,是当时“以文致仕”的家族典范。
应氏一门历代笃信好学,博闻广识;即使在玄风大炽的魏晋之时也始终尊崇儒家道义,关心时弊,克忠尽守,备受各朝统治阶级的青睐。
其家族成员中名留青史的主要有应顺、应奉、应劭、应玚、应璩、应贞、应琳、应詹、应亨等),并累世(好几代,数代)有文才,所以范蔚宗(范晔,字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雕镂龙纹。
比喻善于修饰文辞或刻意雕琢文字)’。
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七世,七代。
南朝·梁·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七叶重光,海内冠冕。
”)之中,
名德重光(比喻累世盛德,辉光相承),爵位相继,人人有集(指文集),如吾门世(累代相承的世系,家族)者也。
沈少傅(为“三公九卿”中“九卿”之一,辅导太子的宫官)约语(告诉)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亲自)为四代之史(史官),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连续相承,连续不断获得),文才相继,如王氏(指王筠的家族)之盛者也。
’汝等仰观堂构(旧指堂皇的建筑物,泛指先祖产业),思各努力。
”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职
B.以母忧.去职忧:忧虑
C.老而弥笃.笃:执着
D.身.为四代之史身:亲自
【答案】B(“忧”在文中的意思是“丁忧”,即遭遇直系亲属去世。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
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根据对文中对应句子意义的理解和推断,B项中“忧”字涉及古代文言常识:“丁忧”是指因故辞官卸任,原文大意为因为母亲过世而离职,翻译为为“忧虑”不正确,其余三个选项中的字词均出自课内,“居”“身”出自必修一《鸿门宴》,“笃”出自必修五《陈情表》。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人为.之语曰吾羞,不忍为.之下
B.乃.欣然就职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C.其.见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传之.好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答案】B (B项都是连词,“于是,就”。
A项前句介词,可译为“替,给”;后句动词,译为“成为”。
C项代词“他”;后句用在名词前,表领属,译为“它的”。
D项用作代词,代指王筠抄的作品;后句用作结构助词,“的”。
)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
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试说明及题型示例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⑴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译文:
⑵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译文:
【答案】
⑴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
(本句重点词:咨嗟、吟咏、逮。
)【解析】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
考生须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并根据理解到的文章意思自行翻译。
同时,还须抓取
句中的重点字词,逐个落实。
本句中“以为”处省略“以自己为”、“逮”表“赶得上”,两字较为重要,须着重落实。
第一点出于高中语文重点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本句重点词:高、少、擅、见。
)
【解析】以上题目考点和前一题相同。
重点字须落实“高”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最后一个分句需要落实“见”表被动。
四川卷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教材内涉及的知识还是比较重视的,这或许为我们之后的文言文教与学带来启示。
11、第Ⅰ卷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
(5分)答:
【答案】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取。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和C(分析综合)。
考生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次考试去掉了之前的文意判断题,意在要求学生不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
同时,主观题的加入,使得整个四川卷的古代汉语部分分值加重。
学生需要有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方能读懂文章,正确回答。
四川卷在经历2013年的重大变革之后今年在古诗文板块选择求稳,从客观题开始至此都比较容易。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画9处)(4分)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答案】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解析】文言文断句停连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文意理解的综合能力,属能力层级B(理解)。
除了通过判读文意进行划分之外,考生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文言语段中的虚词、重复出现的实词等典型标志帮助断句。
该题中前三处可根据虚词判断出来,后几处则根据文言文多用骈句的特点可判断出来。
【12题译文】
周王室已经衰微,天下诸侯任意横行霸道。
孔仲尼为礼崩乐坏而哀伤,于是追述先贤整理前圣经典学说,以求重建王道之术,匡救混乱之世以返回正道。
(我)阅读过他的著作,(他)是要替天下订立礼法制度,留传“六艺”的统绪纲纪垂范后世。
(我因此)作了《孔子世家》第十七。
【参考译文】
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山东琅玡临沂人。
王筠小时候就机警敏悟,七岁就能写文章了。
十六岁时,创作了《芍药赋》,十分优美。
等长大了,喜欢清静热爱学习,与堂兄王泰齐名。
当时陈郡有个谢览,
谢览有个弟弟叫谢举,也都有很好的声誉,当时的人们给他们编赞语(或童谣)说:“谢有览、举,王有养、炬。
”“炬”是王泰,“养”是王筠,都是他们的小名。
(王筠)起初任职是中军临川王行的参谋,后调任太子舍人,又升任尚书殿中郎。
琅玡王氏渡过长江(指东晋建国)以来,就没有在郎署任职的人,有人劝(王筠)先观望不要出任,王筠说:“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可以说是东南俊秀,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名臣)更是独步江东,我得以与这些前辈并驾齐驱,哪里会有遗憾。
”于是兴高采烈地去上任。
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
王筠作文章(当时主要指赋)能押险韵(生僻少用的韵),每次官宴上一起作赋,(王筠的作品)文辞必定最具鲜妍美妙。
沈约常常很平静地启奏高祖(梁高祖武帝萧衍)说:“近年来晚辈中的名家,只见王筠独步文坛了。
”
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昭明文选》)喜爱文人雅士,常常与王筠、刘孝绰、陆倕(chuí)、到洽、殷芸等在玄圃(建康宫中名园,时作讲经之所)吃喝游乐,太子独独牵着王筠的手抚揽着刘孝绰的肩膀跟他们说:“这正所谓左手拉着浮丘的袖子,右手拍着洪崖(与浮丘、安期生并举为仙人的代称)的肩膀啊”。
他被(太子)看重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普通元年(梁武帝萧衍年号,值520年),(王筠)因为母亲去世要守丧而离职。
王筠很有孝顺的天性,为守丧自我毁伤超过了礼制规定的程度,服丧期满后,还因为就此患上的疾病在家休养了很久。
中
大通二年(梁武帝年号,值530年),调任司徒左长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命令(王筠)写一篇哀策文(祭文),(这篇文章)又再次令(皇帝或大家)叹服点赞欣赏。
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他在自己的序文中说:“我小时候就喜好书,老来越加执着。
即使是偶然看见的或暂时翻看的,都会马上做好标注笔记,后面重新认真思考阅读,欢欣的兴致会越加深浓,渐渐地形成习惯并且性格养成,写文章也就不会觉得笔力不够。
从十三四岁起,即前朝齐建武二年(齐明帝萧鸾年号,值495年)乙亥年,到梁大同六年(武帝年号,值541年),已四十六年了。
儿时读《五经》,都是七八十遍。
喜欢《左氏春秋》,吟咏背诵常常用来充实口头表达,‘广略去取’,隔三岔五地抄写。
”其馀读过的经典比如《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神农本草经》)等都会抄上两遍。
诸子、史籍等各种文集都抄一遍。
从未请人或借用他人之手,一律亲身自己抄录,大大小小一百多卷。
不足以传给好事的人,只不过用来防备遗忘罢了。
”又在写给各个儿辈述论家道世系的书信集中说:“史书上称道安平(今河北安平)崔氏家族和汝南(今属河南驻马店)应氏家族,说他们都世世代代出有才华的文士,所以范蔚宗称汝南崔氏是‘世擅雕龙’(世世代代擅长写文章辞赋,可联想《文心雕龙》)。
然而延续不过父子两三代罢了;不是能在七代之中,名望盛德光辉相承,家族爵位世代相继,人人作文成集传于后世,像我们王氏家门这样的。
沈少傅沈约给人们说:‘我
小时候就喜好诸子及百家的言论,亲自担任过四代皇帝的史官,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来没有爵位世世继承,文章才华代代相传,能像王氏家族这么繁盛的。
’你们好好恭敬地考察人家的家道门风,想想各自该怎么努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