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学设计 教案9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琥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生动、详细地记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的形成和发现,并由此推测出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想象合理,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推测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作者对它的推测,体会作者表达的严密性和生动性。
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作者对它的推测。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了解琥珀形成的年代及其对琥珀形成过程的合理推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琥珀图片,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琥珀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是什么吗?(琥珀)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琥珀》这篇课文。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关于琥珀的传说吗?(有松脂球变成琥珀的传说)
3. 引导学生简单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师可从琥珀的
质地、形成过程及有关琥珀的奇异现象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如:琥珀是古代松脂渗入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化石,它大多半透明,有美丽的色泽和花纹。
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椭圆形等。
由于在松脂球形成过程中要经历长期的沉积和地壳的运动变化,所以,松脂球有时内部会有一些细小的昆虫、树枝等。
当人们发现这种松脂球并将它挖掘出来后,经过漫长的时间,松脂球就会变得坚硬,成为化石。
琥珀的内部常常保留着原来的结构和样子,因此人们可以用它推测出很久以前的气象情况和昆虫的生活状态。
这就是神奇的琥珀现象。
通过学生的介绍及师生间的交流,增加学生对琥珀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琥珀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提出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要求如下:
(1)自学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通读顺。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2.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可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及断句的错误,指导学生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
3.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结合教师的板书,明确课文的结构层次。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 品读“琥珀的形成及发现”部分。
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块
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同时播放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录像或动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松脂球的形成”部分,从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印证琥珀的形成过程。
如:
(1)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
(2)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3)树林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
(4)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5)松脂继续滴下来……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无法知道……
(6)又是几千年过去了……其中第4句写出了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一是要有松脂;二是要有苍蝇和蜘蛛同时被包在里头。
第5句写出了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第6句中的“无法知道”写出了推测的语气,“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句话表明了时间的漫长和人们为找到这块奇异的琥珀而付出的努力。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通过作者的生动描述和合理的想象展现出来的。
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
2. 品读“推测与判断”部分。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总结出作者的推测有哪些?一是根据当时的自然环境;二是根据琥珀的样子“一个透明的血黄色泽洁净,含有树叶”。
通过对“推测”内容的分析和总结,使学生明确作者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推测:
一是根据当时的自然环境——夏天;
二是有松脂球的存在;
三是有包裹着两个小动物的松脂球没有被破坏掉。
作者在作出推测后,还提出了自己的理由:根据自然法则推测是合理的。
学生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可以体会到作者思考的严密性和生动性。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3. 品读“结尾”部分。
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最后是怎样总结的?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推测”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这一部分内容较简单,学生能够自己理解,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回顾整体,感受作者表达的严密性和生动性。
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学习本课后有哪些收获。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提升,强调作者在讲述琥珀形成过程及推测时,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琥珀的形象和颜色,而且合理地进行了推测和想象,表现出严密的思维逻辑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作者在讲述琥珀的发现和结尾时,也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使读者对琥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认真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总结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的推测,教学难点是作
者的推测和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
通过出示琥珀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读课文和总结课文重点段,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品读课文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堂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同时,教师还注重对学生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课堂时间有限,未能充分展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部分学生对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不够深入等。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