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中药外洗治疗腕管综合征21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配合中药外洗治疗腕管综合征21例
发表时间:2020-03-30T07:08:41.365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期作者:李琪王翠霞贾学敏[导读]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知情同意该研究并对研究人员的观察和评价有良好的依从性的患者。

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山东淄博 255000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外洗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21例确诊患者采用合谷、阳溪、阳池、外关、阳谷、曲池、阿是穴等主穴常规针刺,配合中药外洗。

6天为1疗程,4疗程后统计疗效。

结果:本组21例,经4个疗程治疗后,14例治愈,4例显效,2例
有效,1例无效。

总有效率95.24%。

结论:针刺配合中药外洗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显著。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针刺疗法;中药外洗
腕管综合征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卡压,导致桡侧三个半手指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支配区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状态和体征,失治误治时甚至会出现局部肌肉萎缩和肌无力,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

笔者于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腕管综合征患者21例,采用针刺配合中药外洗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患者男9例,女1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5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1周;腕管内腱鞘囊肿引起本病者5例,慢性劳损引起者9例,既往腕关节扭伤者7例。

1.2 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主要为正中神经在腕横韧带以下被卡压,患手桡掌侧3个半手指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夜间加剧,有时疼醒,温度增高时疼痛明显,活动或甩手后可减轻。

病史可提示致病原因。

患手握力减弱,握物或端物时偶有失手的情况。

寒冷季节患者可有发冷、发绀,手指活动不便,拇指外展肌力差。

严重的有鱼际肌萎缩、皮肤发亮、指甲增厚、患指溃疡等神经营养障碍。

检查时可早期发现感觉过敏。

特殊体征:叩诊试验(+);屈腕试验(+);压脉带试验(+);出汗试验(+);肌电图检查异常。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知情同意该研究并对研究人员的观察和评价有良好的依从性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具有不符合纳入标准,X线片示有骨折、结核、肿瘤等其他骨性疾病,有出血倾向,有高血压、糖尿病、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等上述情况中任一项者。

2治疗方法
2.1 针刺疗法
主穴:合谷、阳溪、阳池、外关、阳谷、曲池、阿是穴。

配穴:手指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者加四缝、十宣;大鱼际萎缩者加鱼际、劳宫、后溪;腕关节痛甚者加大陵、养老、列缺;痛及前臂者加手三里、曲泽。

操作:患者取坐位,患侧屈肘伸腕,手指自然屈曲,掌心向下置于治疗床上。

穴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选用0.30mm×40mm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托尼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常规针刺。

诸穴平补平泻,以患者自感“舒适”为度,针刺得气后不行针,加TDP神灯局部照射,留针20min,第1周治疗6次,第2周起每周治疗3次,隔天进行治疗,6次为1个疗程。

2.2 中药外洗
中药组成:透骨草30g、当归15g、红花15g、苏木15g、白芷15g、威灵仙15g、羌活15g、五加皮15g、海桐皮15g、姜黄15g、牛膝15g、川楝子15g、土茯苓15g,乳香6g,花椒9g。

方法:中药加水4000m1,浸泡10min,煮沸后再煎20min。

将药液及药渣一起倒入盆中,以热气熏蒸患侧手腕,待温度适宜时将患侧手腕置于盆内浸泡,浸泡时适度活动腕关节。

温度稍凉时用装有开水的暖水袋放入药液中加温。

每日1次,1次30min,药液用后再煮沸存用,药每3日1换,6次为1疗程。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2]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腕臂活动功能正常。

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腕臂活动基本正常,但剧烈运动后患部常有轻微不适。

有效:症状减轻,似有轻微疼痛或不适,叩诊试验(±),屈腕试验(±)。

无效:无明显改善者。

3.2 治疗结果
本组21例,经4个疗程治疗后,14例治愈,4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

总有效率95.24%。

4典型案例
薛某某,女,72岁,退休职工,2019年6月来我院就诊。

自诉右手腕胀痛伴大鱼际轻度萎缩1月余,劳累、提重物后加重,桡侧3个半手指疼痛麻木,晨起较重,握力减弱。

查体:右手及腕部肿胀,大鱼际轻度萎缩,右手腕背屈疼痛,腕管处有明显压痛。

颈椎、右腕部 X 光片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无风湿及类风湿病史。

诊断为:腕管综合征。

采用上法,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4个疗程后痊愈,随诊3个月未见复发。

5讨论
腕管综合征属祖国医学“筋痹”范畴。

本病多因外伤、持续性劳损、外感风寒湿邪引发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筋肉失于濡养所致,不通、不荣均可致痛。

日久气滞血瘀,气血亏虚则导致腕关节局部及其支配手指麻木。

该病初期当以“不通”致痛论治,病情发展至后期则当同时考虑“不荣”致痛的因素,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选穴,合谷、阳溪、阳池、外关、阳谷、劳宫、大陵等穴均分布于腕管周围,针刺诸穴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活血祛瘀,舒筋通络,利水消肿,筋肉得养,“通则不痛”,“荣则不痛”。

《素问?血气形态篇》中有云“阳明常多气多血”,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据《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所入为合。

”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

针刺曲池,经阳溪、合谷二穴,引阳明经气血达于肢末,气血充盛,则麻木自消。

《素问?针解》曰:“苑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旧血不去,新血不生”,十宣点刺放血,瘀血得除,新血得生,手指麻木、疼痛、感觉异常之苦可解。

鱼际、后溪通经行气,活血生肌。

诸穴合用,通经活血,消肿止痛,去瘀生肌,诸症得解。

自拟中药汤剂中透骨草、当归、红花、乳香等具有活血化瘀、消肿之功,牛膝、川楝子、土茯苓、花椒等具有行气活血、渗湿止痛之效,诸药合用,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伤科常用之良方[3]。

熏洗之法使药物与患处充分接触,且具温通之效。

上述疗法经临床验证,疗效切实,值得继续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树椿,孙之镐.中医筋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1-10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3]张俊忠,秦长伟,李景银等.中药熏洗疗法研究概况[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5(5):463-4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