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化痰导眠汤治疗顽固性不寐76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心化痰导眠汤治疗顽固性不寐76例
目的系统观察清心化痰导眠汤治疗顽固性不寐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36例顽固性不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中药清心化痰导眠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治疗。
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停药3 d后统计其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西医则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2]中的失眠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不寐之痰热内扰证。
临床特征为:入寐困难,寐而易醒,难以再寐,睡眠不安,常伴多梦,心烦胸闷,口干口苦,头昏头疼,健忘,舌质红,苔腻或微黄腻,脉滑或弦滑而数,白天亦精神萎靡不振,工作能力下降,但排除由于躯体性疾病以及精神障碍性疾病导致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拟清心化痰导眠汤治疗。
方药组成:法半夏15 g,竹茹9 g,枳实12 g,陈皮10 g,茯苓30 g,石菖蒲15 g,生龙牡各30 g,夜交藤30 g,合欢花15 g,麦门冬15 g,丹参20 g,生姜10 g,生甘草6 g。
每日1剂,先浸泡30 min后,水煎取汁约400 mL,早晚温服。
加减法:痰盛者加天竺黄,躁扰不安者加琥珀、朱砂,心悸不安者加珍珠母,头痛者加天麻、钩藤、白蒺藜,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瓜蒌仁,咽痛者加栀子、黄芩,血压高者加夏枯草、桑白皮、白蒺藜,有瘀象者加桃仁、红花。
治疗前正在服用安定类药物者应即停用。
对照组服用艾司唑仑片(临汾宝珠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4021484)2 mg/次,每晚睡前半小时口服。
两组患者均嘱其调情志,戒燥怒,适饮食,睡前慎用烟、酒、茶及咖啡等,均于服药2个疗程结束停药3 d后统计治疗效果。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结合临床判定。
痊愈:睡眠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达6 h以上,醒后头脑清醒,精神好。
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醒后未感疲乏。
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有所增加,但是不足3 h。
无效:治疗后睡眠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5岁,教师,2009年10月21初诊。
患者于1年多以前因夫妻感情破裂离异后,心情欠佳,渐至入睡困难,入寐浅而易醒,从开始时尚能入寐4~5 h,渐次越来越少,有时甚至整夜不能入寐,烦躁易怒,精神恍惚,头昏心悸,胸闷不舒,口干微苦,但不欲多饮。
曾间断服用过阿普唑仑等西医药物,因
担心其副作用大而未持续。
现形体偏瘦,精神萎靡不振,面色晦而黄,舌质红,苔微腻,脉弦滑略数。
此属痰热内扰型不寐,法当化痰浊、清心热、和中安神,予清心化痰导眠汤,日1剂,浸泡30 min后,水煎取约400 mL,早晚温服。
并嘱其放下思想压力,宽胸释怀,随遇而安,安心调治。
二诊(2009年11月5日):服药后,现已能入寐5~6 h,但易醒,仍感心烦,口干微苦不欲饮,舌脉同前。
随加栀子9 g,以清其无形之火,再进14剂,早晚温服之。
三诊(2009年11月24日):患者已基本能正常入寐,烦躁感明显减轻,食纳尚可。
精神状态明显改善,面色有所好转,舌质、舌苔较前转为淡薄。
随嘱其主动增加社会活动,积极恢复社会角色,调节饮食,增加营养,俟其逐步康复。
然患者为巩固疗效,坚持再服药,前后服药60余剂,未再发。
4 讨论
目前,临床常用的西医药物苯二氮■类和非苯二氮■类[4]等是通过改善人体的正常觉醒和睡眠状态治疗不寐的,因其服用方便、起效快、效果可靠、价格低,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占据着主体地位。
但笔者认为,长期单纯使用此类药物治疗顽固性不寐,难以治本,容易产生药物依赖。
临床上求治于中医治疗的不寐患者,大多数是用了西药而疗效欠佳者,应该引起重视。
中药的复方制剂,成份复合,顺应阴阳盛衰之大理,多因素、多靶点、多环节发挥作用,使人之寤寐遵循“天人相应”之理,复其昼精夜寐之常,即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灵枢·素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就是这个观点。
近年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人文及自然环境的极大变化,疾病谱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不寐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常见的临床病症,年轻化趋势也在加快。
笔者认为,其迁延不愈而为顽固性不寐者,虽证有种种不同,但总以痰热内扰者居多,并有虚实夹杂的特点。
这与古代医家的认识也有相似之处。
《景岳全书·不寐》云:“不寐证虽病有不一,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
盖寐本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
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
”《景岳全书·不寐》又云:“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
”
笔者临床使用的清心化痰导眠汤,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5]之温胆汤清化痰热湿浊、清胆和胃降逆,祛其邪也;麦冬、茯苓清心热、宁心神、助其正也;生龙骨、生牡蛎潜阳敛阴、安神宁心,使惶恐之心绪得以静谧,使外张之邪势得以内敛;石菖蒲、合欢花、夜交藤擅于调节大脑之兴奋抑制功能,既芳香化痰浊,还镇静安神;久病则必瘀,头痛、健忘、面晦即其征也,故用丹参活血化瘀行气且养血安神。
诸药合用,清化痰热湿浊,清心热安神而和中[6]。
因此,清心化痰导眠汤用治不寐之痰热内扰证,有着满意的临床疗效,应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0.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28.
[4] 黄如训. 神经病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46-247.
[5] 吴晓丹,马伯艳,李然,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改善睡眠的
实验研究[J]. 中医药信息,2004,21(5):31.
[6] 寇东升. 温胆汤治疗不寐症100例[J]. 陕西中医,2012,33(6):68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