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2.1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3 (新版)鲁教版-(新版)鲁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线测试:
课本P30,“在线测试”活动。
自我检测:思考、解答、交流。
巩固应用。
知识梳理:思考、理解,建立并充实认知结构。
为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把握,及时总结归纳并订正完善。
交流提高:
大家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想一下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能够证明微粒特征的例子,大家分小组交流一下。
挑战自我:思考、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亲身思考,使生活中其已有的宏观世界与刚刚建立的微观世界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课题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感知微粒的真实存在,初步理解物质的微粒性,建立微粒观;
2.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会解释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2.初步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
产生兴趣:开始以为又是唱高调,但紧接着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从宏观物质入手,选取微观角度发问,成功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这样的问题情景因其真实性、思考性、针对性,而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引导:
′1021个水分子,因此,水分子是非常非常小的,这是水分子的第一个特征。
猜想假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思索做出假设。
从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提出问题,使学生从分子角度重新审视那些因为太熟悉而对其视而不见的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培养其从微观本质解释宏观现象的习惯。
多媒体展示:水的三态变化
观察指导:
水分子大小有无变化,水分子是否在无规则运动,水分子间有无间隔等。
思考理解:听讲、思考,尝试去理解。
利用所学内容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引导归纳:
水分子不停地运动决定了水分子间的排列不可能是绝对紧密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分子无论在什么状态,他们之间总是存在一定间隔的,只不过当水在固态液态时水分子间间隔较小,而水在气态时分子间间隔较大,水分子间有间隔,这是水分子的第三个特征。
刨根问底:深入思考、理解水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实验探究:
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等于100ml吗?
解惑:
水与酒精是不发生化学反应的,但混合后体积却变小了,这说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酒精分子进入到了水分子间的空隙中,水分子也同样进入到酒精分子间的空隙中,因此总体积减小了。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识。
小组讨论:
水结冰和冰融化的过程中,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相互间隔是怎样变化的?
合作交流: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的微观知识解决实际相似问题的机会,并体验学习知识的成就感。
归纳总结:
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获得或失去能量能改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彼此的间隔,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间间隔和排列方式改变而引起的,这就是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猜测假设:等于或不等于。
观察发现:总体积小于100ml,理解背后的实质原因。
用“神奇”的实验现象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微观角度对“分子间存在间隔”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思考提问:
再比如,你放学回家,还没进门就知道到妈妈做的什么饭了,这说明什么呢?
领略本质:从微观角度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通过化学学习,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水分子有四点特征:(1)分子非常小(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这四点不但是对水分子,对其它分子、原子以及后面要讲的离子、电子等等也都是适用的,也就是说这四点是所有微粒的共性。比如,我们路过花园会闻到花香,做饭会闻到饭菜的香味,这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至于不同微粒间的个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不断涉及到。
深刻理解:听讲、思考、理解。
多识一点:虽然课本上没有给出这一特点,但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刚刚学过的知识可以引出分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水发生三态变化的实质。
问题引导:
水怎样才能变成冰,水怎样才能变成水蒸汽?
大家都烧过水,当水开了之后,如果我们揭开壶盖,就会看到有大量水蒸汽冒出,同时壶盖上有许多水滴滴下,这是为什么?
尝试发现:仔细观察水的三态变化,思考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尝试去发现水三态变化的规律。
多媒体可以展示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化学变化过程的微观影像,促使学生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
总结归纳:
固态的水,水分子排列有序,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分子间稍有间隔;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它们可以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分子间稍有间隔;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立刻充满整个容器,分子间有很大间隔。
2.使学生懂得关注评价他人的见解,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
3.学会反思、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点
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引出分子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
学习难点
利用分子的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资源,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每天都要与水打交道。但是你知道组成水的水分子有什么特征吗?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有时幻作朵朵白云,有时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从分子的角度去解释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了。
展示自我:思考、回答。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引发学生思考。
点拨讲解:
我们学习了一些微粒的性质,就应练习着从微观本质上去解释这些宏观现象。水的三态变化常涉及能量的吸收与释放,烧水时,水分子就获得了能量,于是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增大,最终挣脱了分子间的束缚,离开液体表面,变为水蒸汽逃逸到空中了,这在宏观上就是水的蒸发。当水分子碰到温度较低的壶盖时,壶盖就吸收水分子的能量,导致水分子能量降低,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宏观上就表现为凝结成水滴。
指出:
其实不只是热能能使水分子运动加快,象风能等其它能量都能使水分子运动加快。比如,湿衣服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更容易干,就是风能使分子运动加快的缘故。
深刻体会:听讲、思考、理解,充分调动刚学过的知识,并进一步巩固、发展,再次领会宏观与微观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对学生实施科学方法教育,运用学生刚刚学过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地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宏观上水的三态变化。
小组讨论:
水分子非常小,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讲的水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同学们根据多媒体显示的气、液、固三态下水分子的微观活动,看一下水分子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合作学习: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认为水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水分子间有间隔。
为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
分析讲解:
科学证明,无论水处于什么状态,水分子都在做无停息的运动。是不是这个在物理上也学过?比如我们洗的衣服会晾干,原因就是衣服上的水分子跑到空气中去了,小水沟里的水会干,除了一部分被大地吸收外,其余的水都蒸发了,这也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水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是水分子的第二个特征。
明确目标:进一步理解微粒的种类以及本节课的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这节课的目标,并向学生简单介绍知识,为以后讲解原子、离子等其它微粒做铺垫。
设疑提问:
我们烧水的时候,水开之后敞开壶盖,会有大量水蒸气冒出,一会儿水蒸气就会充满屋子。那为什么液态时就是一壶水,而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却增加了那么多,变得满屋子都是了呢?是水分子本身变大了?是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小了?还是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学以致用:思考、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微观的理解。
“学以致用”,及时巩固,迁移应用,为学生提供从微观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问题引导:
为什么固态和液态水中的水分子排列较紧密,而气态水中的水分子则比较杂乱地分布?
讲解:
这是因为水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力,这种力在固态和液态时要大一些,在气态时则小很多,水分子存在相互作用是水分子的第四个特性。
引导:
大家想一下,一定量的水在三态变化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有无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自我总结:根据教师的讲解仔细观看多媒体,自己发现三态变化间水分子大小和数目都不变的事实,并自己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的结论和实质。
为后面讲解水分子的其它特征和水的三态变化的本质做铺垫。及时总结归纳以利于学生的知识网络构建,适时发问以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温故知新:结合先前对微观的理解,在教师讲解后产生惊讶等丰富情感,深刻理解了分子之所以是一种微粒的原因。
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宏观”与“微观”,并以水分子为例,让学生形成“任何宏观物质都是由无数微粒构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并让学生切实体会分子之小。
知识讲解:
任何宏观物质都是由无数微粒组成的,其中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宏观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这一节我们主要通过讨论水分子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得出水分子的特征并进而得出所有微粒的共性,至于原子和离子在以后再给大家介绍。
课本P30,“在线测试”活动。
自我检测:思考、解答、交流。
巩固应用。
知识梳理:思考、理解,建立并充实认知结构。
为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把握,及时总结归纳并订正完善。
交流提高:
大家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想一下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能够证明微粒特征的例子,大家分小组交流一下。
挑战自我:思考、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亲身思考,使生活中其已有的宏观世界与刚刚建立的微观世界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课题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感知微粒的真实存在,初步理解物质的微粒性,建立微粒观;
2.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会解释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2.初步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
产生兴趣:开始以为又是唱高调,但紧接着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从宏观物质入手,选取微观角度发问,成功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这样的问题情景因其真实性、思考性、针对性,而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引导:
′1021个水分子,因此,水分子是非常非常小的,这是水分子的第一个特征。
猜想假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思索做出假设。
从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提出问题,使学生从分子角度重新审视那些因为太熟悉而对其视而不见的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培养其从微观本质解释宏观现象的习惯。
多媒体展示:水的三态变化
观察指导:
水分子大小有无变化,水分子是否在无规则运动,水分子间有无间隔等。
思考理解:听讲、思考,尝试去理解。
利用所学内容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引导归纳:
水分子不停地运动决定了水分子间的排列不可能是绝对紧密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分子无论在什么状态,他们之间总是存在一定间隔的,只不过当水在固态液态时水分子间间隔较小,而水在气态时分子间间隔较大,水分子间有间隔,这是水分子的第三个特征。
刨根问底:深入思考、理解水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实验探究:
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等于100ml吗?
解惑:
水与酒精是不发生化学反应的,但混合后体积却变小了,这说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酒精分子进入到了水分子间的空隙中,水分子也同样进入到酒精分子间的空隙中,因此总体积减小了。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识。
小组讨论:
水结冰和冰融化的过程中,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相互间隔是怎样变化的?
合作交流: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的微观知识解决实际相似问题的机会,并体验学习知识的成就感。
归纳总结:
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获得或失去能量能改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彼此的间隔,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间间隔和排列方式改变而引起的,这就是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猜测假设:等于或不等于。
观察发现:总体积小于100ml,理解背后的实质原因。
用“神奇”的实验现象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微观角度对“分子间存在间隔”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思考提问:
再比如,你放学回家,还没进门就知道到妈妈做的什么饭了,这说明什么呢?
领略本质:从微观角度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通过化学学习,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水分子有四点特征:(1)分子非常小(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这四点不但是对水分子,对其它分子、原子以及后面要讲的离子、电子等等也都是适用的,也就是说这四点是所有微粒的共性。比如,我们路过花园会闻到花香,做饭会闻到饭菜的香味,这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至于不同微粒间的个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不断涉及到。
深刻理解:听讲、思考、理解。
多识一点:虽然课本上没有给出这一特点,但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刚刚学过的知识可以引出分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水发生三态变化的实质。
问题引导:
水怎样才能变成冰,水怎样才能变成水蒸汽?
大家都烧过水,当水开了之后,如果我们揭开壶盖,就会看到有大量水蒸汽冒出,同时壶盖上有许多水滴滴下,这是为什么?
尝试发现:仔细观察水的三态变化,思考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尝试去发现水三态变化的规律。
多媒体可以展示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化学变化过程的微观影像,促使学生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
总结归纳:
固态的水,水分子排列有序,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分子间稍有间隔;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它们可以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分子间稍有间隔;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立刻充满整个容器,分子间有很大间隔。
2.使学生懂得关注评价他人的见解,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
3.学会反思、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点
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引出分子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
学习难点
利用分子的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资源,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每天都要与水打交道。但是你知道组成水的水分子有什么特征吗?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有时幻作朵朵白云,有时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从分子的角度去解释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了。
展示自我:思考、回答。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引发学生思考。
点拨讲解:
我们学习了一些微粒的性质,就应练习着从微观本质上去解释这些宏观现象。水的三态变化常涉及能量的吸收与释放,烧水时,水分子就获得了能量,于是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增大,最终挣脱了分子间的束缚,离开液体表面,变为水蒸汽逃逸到空中了,这在宏观上就是水的蒸发。当水分子碰到温度较低的壶盖时,壶盖就吸收水分子的能量,导致水分子能量降低,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宏观上就表现为凝结成水滴。
指出:
其实不只是热能能使水分子运动加快,象风能等其它能量都能使水分子运动加快。比如,湿衣服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更容易干,就是风能使分子运动加快的缘故。
深刻体会:听讲、思考、理解,充分调动刚学过的知识,并进一步巩固、发展,再次领会宏观与微观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对学生实施科学方法教育,运用学生刚刚学过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地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宏观上水的三态变化。
小组讨论:
水分子非常小,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讲的水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同学们根据多媒体显示的气、液、固三态下水分子的微观活动,看一下水分子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合作学习: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认为水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水分子间有间隔。
为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
分析讲解:
科学证明,无论水处于什么状态,水分子都在做无停息的运动。是不是这个在物理上也学过?比如我们洗的衣服会晾干,原因就是衣服上的水分子跑到空气中去了,小水沟里的水会干,除了一部分被大地吸收外,其余的水都蒸发了,这也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水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是水分子的第二个特征。
明确目标:进一步理解微粒的种类以及本节课的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这节课的目标,并向学生简单介绍知识,为以后讲解原子、离子等其它微粒做铺垫。
设疑提问:
我们烧水的时候,水开之后敞开壶盖,会有大量水蒸气冒出,一会儿水蒸气就会充满屋子。那为什么液态时就是一壶水,而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却增加了那么多,变得满屋子都是了呢?是水分子本身变大了?是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小了?还是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学以致用:思考、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微观的理解。
“学以致用”,及时巩固,迁移应用,为学生提供从微观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问题引导:
为什么固态和液态水中的水分子排列较紧密,而气态水中的水分子则比较杂乱地分布?
讲解:
这是因为水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力,这种力在固态和液态时要大一些,在气态时则小很多,水分子存在相互作用是水分子的第四个特性。
引导:
大家想一下,一定量的水在三态变化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有无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自我总结:根据教师的讲解仔细观看多媒体,自己发现三态变化间水分子大小和数目都不变的事实,并自己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的结论和实质。
为后面讲解水分子的其它特征和水的三态变化的本质做铺垫。及时总结归纳以利于学生的知识网络构建,适时发问以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温故知新:结合先前对微观的理解,在教师讲解后产生惊讶等丰富情感,深刻理解了分子之所以是一种微粒的原因。
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宏观”与“微观”,并以水分子为例,让学生形成“任何宏观物质都是由无数微粒构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并让学生切实体会分子之小。
知识讲解:
任何宏观物质都是由无数微粒组成的,其中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宏观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这一节我们主要通过讨论水分子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得出水分子的特征并进而得出所有微粒的共性,至于原子和离子在以后再给大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