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双鸭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题2分,30道题 , 共60分)
1. 司马迁说:“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

”这一情况出现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2.明朝有一个叫乔宇的大臣在给武宗皇帝的上疏中曾说道,大同府的一些州县,因“皆漫散平地,相离边墙不远,百姓依村堡住居,无园林桑枣之利,虽有田亩耕种,所获不多”。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时
A “田亩”之外的副业生产对于小农生活的重要性
B 大同府社会秩序良好
C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难以为继
D 地方大臣关心民间疾苦3.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4.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5.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文治多年研究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关系问题。

他说:“总之,明清时代自耕农的消长趋势是,明代前期,自耕农占着相当大的比重。

中叶以后,不少地区地权趋向集中,很多地区地主所有制占据统治地位。

清代前期,农民所有制有所发展,所占比重超过明代,并且有些地区自耕农占据了统治地位。

”李教授的观点是
A 明清时代自耕农的消长只与政治形势相关
B 明至清,自耕农始终占统治地位
C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已出现瓦解之势
D 明至清前期,自耕农总体呈增加趋势
6.《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7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8.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9.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10.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11.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屋子叫;材料是:。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
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 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12.中国近代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中学”“西学”的态度不同。

下列言论属于洋务派的是A.“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 若舟车之有两轮也”13.“百年张裕,历久弥香”。

作为山东的百年老字品牌,张裕葡萄酒公司之所以维持和发展下来的主要原因不可能包括:
A.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
B.中华民国成立后,奖励实业的措施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C.国民政府鼓励兴办轻工业的政策与日本殖民者的扶植利用为其发展提供了动力
D.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政策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富民政策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4、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15.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16.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17.下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

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

这项措施
旨在
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18.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涨”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A.增加货币发行量 B.扩大政府开支
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 D.增加政府税收
19.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20.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21.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

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是指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22.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23. 右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部分情况,该图反映了
A.“一五时期”我国的工业发展非常缓慢
B.“二五时期”我国的农业比重明显上升
C.中共八大路线的贯彻使工业比重明显上升
D.计划经济的实行导致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
24. 导致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败
一成的关键因素是
A.是否坚持土地公有制
B.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实际状况
C.是否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是否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
25.下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26.美国前驻欧共体大使巴特沃恩在为《通向欧洲联盟的道路》一书的序言中说:“它提供了密切联系西德与西方的最初手段,为法德永久和解奠定基础。

它带来了作为共同市场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楷模的共同机构的新形式。

”“它”是指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欧洲煤钢共同体 D.欧洲联盟
27.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
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由此得出结论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D.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
28.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从中可以得
A.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趋势
B.欧盟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29.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美元特权”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

这种状况开始于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D.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30.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次演说中强调,“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西欧成为“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主要原因是
A.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C.西欧一体化进程的推动
D. 欧洲联盟的成立和扩大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4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

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3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5分)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6分)
32.(14分)从古代的农业,到近代的机器生产,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

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材料二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材料三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火、洋车等。

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既然“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4分)
(3)材料三中大量带“洋”字词语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又是什么?(7分)
33.(12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时期的工业建设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
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
些弯路,现在当然要引以为戒。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胡锦涛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工业成就取得的原因。

(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所说的“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主要指什么?毛泽东的论述反映出我党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什么?(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做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战略决策的必要性。

(4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我国经济政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2分)
高一历史答案
32、【答案】
(1)基本特点:①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②男耕女织,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经营方式;
③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分)
(2)现象:①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
②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

(2分)
原因: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
②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2分)
(3)说明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资本主义国家也日益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1分)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逐渐瓦解了近代中国的自然经济,削弱了自然经济的基础。

另一方面,也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可能性。

(2分)
原因: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2分)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2分)
33、【答案】(1)正确的方针保障(“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关系改革的促进(三大改造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保障);借鉴苏联的经验(苏联的支持与援助、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等)。

(3分)
(2)“缺点和错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分)理念:既要借鉴苏联的经验,又要破除对苏联的迷信;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2分)
(3)国际因素: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贸组织是推动经济全球化重要力量。

(2分)
国内: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世界潮流的必然要求。

(2分)
(4)党和政府的决策;基本国情;国际形势的变化等。

(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