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视角下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
韧性视角下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文杨艳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打破了原有的发展平衡环境,城市发展面临诸多风险,而軔性城市是总结反思灾 害问题处理情况、在灾害和外部环境冲击时,能够通过基本特性、自我修复等方式,仍能保持城市原有的运 行环境。
城市初性能够减少自然灾害威胁,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提升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能力,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社会主体协同不足,环保监督不到位,规划与实际不相符,智能融合程度缓慢,责任主体权重不清,制度体系不规范等问题,基于軔性城市理念,从培育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组织、制度初性6个方面出发,提出城市发展路径和举措,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初性城市;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一系列有关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出台,促 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已成为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 展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镇化建设加快,打破了原 有的环境平衡,城市面临灾害、事故、危机、社会矛 盾逐渐增多的趋势。
城市作为人口规模集聚、经济社 会结构复杂、文化相互交织、资源环境发展不平衡的 复杂体系,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亟需解 决城市问题。
学者们纷纷提出城市治理的相关方案,其中韧性城市理论引起关注,韧性理念兴起和日趋成 熟,更好地评估城市的抗风险和恢复能力,为城市可 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
1韧性城市理论研究
“韧性”源于拉丁文,意为“弹回”,最早应 用与工程领域随后逐渐得到发展应用于生态与社会领 域。
1973年加拿大霍林将韧性引入到生态系统,将 軔性认知理论由单一平衡态推向多平衡态,并且与不 同学科结合,其中与公共管理学科相结合将韧性理论 应用与城市治理研究中。
唐皇凤等认为韧性城市是城 市中的个体、社区、机构、城市机能及城市系统无论 受到何种突发性冲击都能够具备生存、适应和成长的 能力;肖文涛等认为初性城市是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的 冲击下,城市能够凭借其动态平衡、冗余缓冲和自我 修复等特性,保持抗压、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照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理解韧性城市是总结反思灾害 问题处理情况、在灾害和外部环境冲击时,能通过基 本特性、自我修复等方式,保持城市原有的运行环境。
韧性城市的研究,学者多基于韧性理论视角下研究城市灾害管理、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情况,芦恒建 构社会韧性,分析重大公共危机时城市如何应对;庄 国波等以人工智能时代为背景,研究城市钿性与应急 管理。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自然和事故灾害、公 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问题,文章从軔性城市理论角度 出发,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 优化城市治理提供发展此路和路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城市发展的风险特征
城市发展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城市发展风险呈 现以下特征:(1 )多样性,城市发展会出现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事故以及由于大规模的人口 流动向城市空间转移,社会矛盾显现,面临着巨大的 挑战;(2)复杂性,城市风险的出现不只是影响城 市发展的单方面,而会影响城市社会、经济、文化与 环境等多方面,矛盾之间往往会很复杂;(3 )扩散性,在全球化进程中,人口、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的 跨域流动,会增加跨域地区的风险,如发生传染病时,跨地区流动会增加传染病感染风险,风险有时候偶尔 发生,会引发一系列的其他风险;(4 )高度不确定性,快速的城市化打破了原有的环境平衡,突发性风险具 有太多未知数,不知道其成因,后续具体演变成哪种 状态以及如何应对具有不确定性。
3韧性视角下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初性城市是由物质系统和人类社区组成的可持续 网络,它不是从单方面去分析城市发展状况,而是从
154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 /学术论坛
多角度考虑城市发展,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韧 性城市建设情况,建立不同指标评估韧性城市发展水 平,全球100初性城市项目用4个方法提供打造韧性 城市所需的资源根据韧性城市特征及目标以及评估标 准,本文从社会、环境、工程、技术、组织、制度6 个方面分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社会軔性:社会主体协同不足
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 结构发生改变,城市主体存在利益冲突,新市民归属 感不高,户籍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基本医疗教育公 共服务不能享受;旧市民接纳欠缺,在一定程度上社 会主体城市收入、教育程度、理念以及居住环境等方 面存在差距。
不同主体之间对城市公共安全的认知情 况不同,居民参与城市治理积极性减少。
我国城市社 会治理结构单一,多元社会治理模式尚未形成。
我国 目前实行的应急管理体系,政府主体之间不能有效协 同,当出现城市公共安全时,地区或职能部门往往着 眼于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危机处理,各地区或部门资源 难以协作。
3.2环境韧性:环保监督不足
政府常将经济发展作为政绩考核标准,忽略了环 境生态的影响,出现先发展后治理的现状,城市承载 能力处于高负荷状态,环境和生态得不到平衡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绿色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但 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环保问题得不到有效监管,出现天灾与人祸交替出现,气候变化、资源、生物多 样性减少和污染排放引发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造 成灾害严重、范围广泛等影响。
3.3工程韧性: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符
城市工程韧性即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基础设施 能够及时应对且不会发生不可逆和极端脆弱状态,防 止居民灾害生活水平不会大幅下降。
但是在以政绩为 基础条件下,城市空间布局没有对关键性基础设施进 行超前规划和预留空间,往往为了眼前利益投资建设 短期见效快的项目,随着城市后期更新和改造,城市 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口涌入,加重了本就 脆弱的基础设施的负载能力,不符合后期的需求,造 成空间资源浪费。
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不合理,多种规 划处理同一主体,杂乱无章。
有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 为了节约成本、赶工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现象,如 城市排水系统不及时更新与改造,下雨天容易形成城 市内涝问题。
3.4技术韧性:智能融合缓慢
城市技术韧性是城市治理过程中是否使用先进技 术预测或评估灾害风险情况以及制定防灾减灾方案。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以来,强调城市治理和 应急管理应着眼于信息资源利用和技术支撑,但我国很少有城市建立智能化风险预警平台,缺乏科学预测 和跟踪机制。
城市人工智能和普及率低,城市风险不 能及时处理数据,后期维修技术难以保障,技术人员 缺乏专业化水平和跨学科技术,城市风险评估缺少第 三方专业团队,造成制定的方案和协调资源等工作误判。
3.5组织韧性:责任主体权责不一致
城市组织韧性是指当发生危机时,城市各主体之 间是否具有行动力配合政府共同应对城市危机,提供 前期预防,后期应急处理和救助服务等支持。
由于我 国在应急组织方面科层结构不同,各部门在应对风险 时,采取不同的政策,各部门之间不能相互配合,导 致组织责任分散,出现问题时互相推卸责任,各部门 及居民对韧性城市和风险的认知不同,会出现很多现 象。
同时我国组织结构是自上而下的,上下级信息传 递问题出现偏差,如上级向下级传达信息,这些信息 不能反映实际情况,下级缺少话语权,当出现危机时,下级向上级请示,错过应急处理黄金时间,造成危机 逐渐扩散。
3.6制度軔性:制度体系不规范
城市制度初性通常是指通过不断学习总结相关经 验,分析灾害发生原因,及时调整城市自身结构和功 能,建立应急管理机制,防止灾害再次发生。
一方面 制度存在滞后性,城市应急制度与方案未能够结合当 地实际情况制定,当出现城市问题时,城市管理者往 往凭借经验去处理;另一方面,制度通常需从多角度 进行考虑评估,但在出现风险时,制度环节表现出衔 接不畅,城市管理者通常从单方面进行考虑短板突出,行政决策摇摆不定,同时目标执行度模糊不清。
4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
4.1培育社会韧性,增强社会主体协同
城市由多要素组成,增强社会主体协同需要改善 城市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而社区是维系社会关系的 重要载体,伴随着城乡人口的大量涌入,传统的社会 关系发生改变,更需要加强社区邻里关系建设,搭建 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平台,让社区居民熟悉起来,营造 良好的和谐氛围。
并且需要发动社区力量组建志愿者 团体宣传城市公共安全知识,并且风险事故后及时对 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增强居民抗风险意识,提升社区抗风险能力,提高社会韧性。
4.2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水平,保护环境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軔性表现为城 市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理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要求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经济与环境、资源与生态 保持平衡,考虑城市承载力,加强环境保护监督力度,
155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 i c F or um
对污染排放超标企业进行处罚。
提高城市主体环境保 护意识。
4.3完善空间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统一
城市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应结合城市发展的 实际情况,韧性理念,以及韧性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 展目标等,坚持“多规合一”的原则。
城市空间规划 布局要从整体出发,考虑多方面,避免单一要素,应 考虑城市短期和长期发展需求。
总体来看,短期规划 应尽量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完善城市防灾减 灾基础设施建设。
在规划过程中应结合城市人口密度 分布情况以及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
通 过技术创新、整改、兼并重组等方式对企业进行改造 或者搬迁。
制定绿色发展规划,根据行业特征与结构,科学合理布局相关产业,探索出一条适合城市发展的 道路。
4.4加强灾害应急系统监测与评估
在人工智能时代,城市发展应以智能化信息平台 为技术支撑,加强灾害应急系统监测与评估。
各部门 应支持灾害监测工作的幵展,完善灾害应急系统,增 强灾害应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利用第三方专业人员 及技术开展灾害源头追溯和治理,找到灾害产生原因,完善应急系统监测工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 智能等模型识别灾害,推理灾害路径、影响范围和程 度、模拟分析灾害方案、疏散路线以及灾害损失预测,提高灾害预测与评估精准性和便利性。
平时做好灾害 预防演练和宣传培训,在演练过程中,确保疏散秩序 良好,平时宣传培训中,培训居民识别危机和自救方 法,提高居民自救、防灾减灾能力。
4.5倡导多元合作主体参与机制
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发展环境,单凭政府力量难 以应对城市复杂的发展环境,应形成以政府为核心,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媒体、公民、志愿者等社会组 织相互配合的、多元协同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治 理模式。
当出现自然灾害或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该号召具有奉献精神、服务意识的居民组建志愿者 团队,共同应对城市公共危机;媒体应及时发布权威 准确的新闻,避免谣言的出现,造成群众恐慌;医疗 团队参与救治,科研院所加强科研攻关,社会组织根 据组织结构特征,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组织动员、调配各种资源和物资等,积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倡 导多元合作主体合作,共同解决城市发展问题。
4.6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城市发展受到外界冲击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能否建立防灾减灾体系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 市应急预案在遵循“一案三制”的基础上,应该明确方案的实施条件和过程,设置疏散方案,调动物资,
保障各种物资充足等措施。
建立防灾减灾绿色通道,
优先保障老人、儿童、残疾人安全,设置受灾补助金,
对口帮扶救助人员。
当城市出现突发事件时,政府应
尽快建立信息发布机制,通过电视、网络、信息公布
栏、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及时将事故进展情况和原因、
将采取哪些措施去应对等内容向社会公布,避免社会
出现恐慌。
建立网络舆情机制,灾后谣言对社会恶劣
的影响,完善举报机制,官方自媒体账号应及时发布
准确的消息,阻断谣言的传播途径。
5结语
城市治理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并且需要结合城市
的目标和特征制定适合城市发展的方案,韧性理论包
含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在遇到城市
公共安全事件时能够及时发挥自己的修复特性,将损
失降到最低,韧性城市建设对我国未来城市的发展提
供新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文杨艳(1996-),女,籍贯:贵州黎平,
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可持续
发展,公共政策。
参考文献:
[1] 陈玉梅,李康晨.国外公共管理视角下初性城市研究进展与实践探析D].中国行政管理.2017(01 ):137- 143.
[2] 唐皇凤,王锐.韧性城市建设: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优选之路D].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 版),2019,40(01 ):46-54.
[3] 肖文涛.王鹭.軔性城市:现代城市安全发展的 战略选择D L东南学术,2019(02):89-99,246.
[4] 庄国波,景步阳.人工智能时代城市的“初 性”与应急管理D].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9,21(04):20-30.
[5] 戴维•R •戈德沙尔克,许婵.城市减突:创建軔性城市⑴.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2):22-29.
[6] 肖文涛,王鹭.軔性视角下现代城市整体性风险防控问题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20(02):123-128.
[7] 高恩新.防御性、脆弱性与韧性:城市安全管理的三重变奏[J].中国行政管理,2016(11):105-110.
[8] 张明斗,冯晓青.軔性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8.51 (02)59-63.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