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国宾的基本礼仪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待国宾的基本礼仪常识
欢迎仪式
欢迎仪式是国宾访问最重要的礼仪活动。
新*成立后30多年间,欢迎国宾的仪式一般在机场、车站举行,同时常常组织成千上万的各界群众,在国宾车队经过的地方夹道欢迎。
有一段时间,我国还为来访的国宾专机安排战斗机护航。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我国礼宾进行了改革,自1980年9月1日起,欢迎仪式改在*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
*大会堂、*及广场是首都的心脏,我国*活动的中心,在这里举行欢迎国宾仪式,更庄严、隆重,更具*意义。
另一方面,欢迎仪式地点的改变,省去了很多人力、物力。
欢迎仪式开始前,我领导人在*大会堂东门外台阶前迎接贵宾。
贵宾至台阶前下车,少年儿童上前献花(如有贵宾夫人,则有男女儿童二人献花:女童献贵宾,男童献夫人)。
我领导人与贵宾握手,并把我方出席欢迎仪式的官员介绍给贵宾。
接着,贵宾将外方出席的官员,介绍给我方领导人。
之后,我领导人陪同贵宾走向检阅台(夫人不上检阅台)。
检阅台位于*大会堂东门外广场*,其后左右两侧飘扬着中外两国国旗。
登上检阅台,客右主左,面向*广场站定。
*乐团开始奏来访国国歌,同时,惊天动地的礼*,在仪式现场对面的历史博物馆西门外广场开始施放。
国家元首来访鸣放礼*21响,*首脑鸣放19响。
来访国国歌奏毕,即奏*国歌,两国国歌奏毕,礼*也刚好鸣放完毕。
在*大会堂内(北大厅或东大厅)举行的仪式,现已不鸣放礼*。
国歌奏毕,接着就是检阅仪仗队。
只见仪仗队队长,手持**,离开仪仗队,正步走向检阅台,在台前约10米处,立正报告:“总统(总理)*下!***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我领导人陪同贵宾走下检阅台,沿红地毯向****旗方向前进。
在*旗前站定,行注目礼。
之后,我领导人与贵宾右转并换位,即贵宾在左,靠近仪仗队一侧,开始检阅。
至仪仗队队尾,贵宾向仪仗队队长点头致谢,检阅毕。
我
领导人与贵宾换位,即宾右主左,返回检阅台站定,仪仗队开始进行分列式表演。
整个仪式不过20分钟,但是甚为庄重、激动人心。
这是国宾访华的第一印象,也是礼宾工作的重心所在。
礼*
欢迎贵宾时鸣放礼*,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始于航海业发达的欧洲。
当一艘战船驶入外国港口或在公海上与外国战船相遇时,会互相鸣*。
这既是一种自我解除武装的友好表示,也是一种向对方致敬的表示。
1772年,英国规定,鸣放礼*21响,为欢迎国王和王后的礼仪。
1875年,美国*与英国驻美公使达成协议,规定按照海*习惯,鸣放礼*作为迎接贵宾的最隆重礼节,21响最隆重,19响次之。
鸣放礼*已成为*上欢迎国宾的礼仪惯例。
仪仗队
仪仗原是古代帝王、高级官员出巡时,护卫人员所持旗帜、武器等。
据说,在我国,仪仗队最早出现于公元前的11世纪,周武王*商纣王的战争期间。
春秋战国时代已比较流行,曾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说法。
唐朝时已把检阅仪仗队作为接待外国要人的常见仪式。
《唐书》载:“诸蕃首领至,则备威仪郊导。
”“备戎仗之物数,以戒*令,而振国容焉。
”迎宾仪式上“旗帜光鲜,戈铠犀密”。
看来,当时仪仗队也像今天一样,十分威武雄壮。
后世各朝代帝王沿用了这种做法,又不断改进,常把作战部队新装备和作战有功的将士选到仪仗队,展示给人。
帝王们亲自检阅,鼓舞士气,以增声威。
*陆海空三*仪仗队人数一般为240人,最少为155人,最多时为360人。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我国的“破*之旅”,以及当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我们在欢迎仪式上都做了特殊安排,三*仪仗队人数为3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