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主题展示
引子感悟
说“狗”―→不同语言间有着很多差异⎩⎪⎨⎪⎧ 西方狗”这个字用于 褒扬的方面中国狗”这个字用于 贬斥的方面
活动探究
要点归纳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包含颜色词的词组或句子进行英汉对译,加强同学们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理解。

受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的人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翻译时应该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

参考答案:1.英译汉:“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red flag(让人生气的东西)”“white rage(震怒)”“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night(不眠之夜)”“yellow journalism(耸人听闻的报道)”“yellow do g(可鄙的人)”“a green hand(新手)”“a green man(新水手)”“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black dog(忧郁、不开心的人)”“black letter day(倒霉的一天)”“black smith(铁匠)”“black sheep(害群之马,败家子)”“black leg(骗子)”。

Mr.White is a very white man.(怀特先生是一个忠实可靠的人。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他看上去脸色不太好。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today.(他闷闷不乐的样子。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mood.(我看到他时,他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我希望他能振作起来。

)
2.汉译英:“红白喜事(wedding and funeral)”“黄袍加身(be acclaimed emperor)”“黄毛丫头(a green hand)”“白做(get sma ll thanks for something)”“黑白不分(confound right and wrong)”“白手起家(start from scratch, build up from nothing)”“真相大白(come out in the wash)”“开门红(to begin wellto make a good start)”“红光满面(to be healthy and energetic)”“红娘(match-maker)”“红眼(green-eyed)”“铁青着脸(black in the face)”“苍天(empyrean)”“青史留名(stamp one's name on the page of history)”“黑色幽默(black humor)“青出于蓝而胜于蓝(surpass one's master or teacher in learning)。

”“黑帮(sinister gang)”。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不同语言中数字词语的分析,使同学们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心理对语言的不同影响。

参考答案:以“九”为例。

在我国人们之所以把“九”看成是自己心目中的“天数”和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是因为“九”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在我国可以说历时最久,涉及面也最广。

“九”是一种神秘的数字,它起初是龙形(或蛇形)图腾化的文字,继而演化出“神”之意,于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为了表示自己神圣的权力为天赐神赋,便竭力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

如天分九层,极言其高,天子祭天一年九次。

更有趣的是连皇宫建筑都与“九”有关。

例如,北京城有九门,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门上饰有九路钉(即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排)。

汉语词汇中也常用“九”来形容帝王将相的称谓,如“九五之尊”,称官位仅次于皇帝的王爷为“九千岁”等。

此外“九”还虚指多数。

《红楼梦》第九回中用“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来比喻贾氏家族族大人多,龙蛇混杂,好坏不一,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在文娱、体育等词汇中,数字“九”也比比皆
是。

比如歌曲中有“九曲黄河”,乐器中有“九音锣”,体育活动中有“九柱戏”,兵器中有“九节鞭”,地名中有“九寨沟、九华山、九江、九龙”等。

其他数字的解说略。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不同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分析,使同学们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心理对语言的不同影响。

参考答案:如汉文化中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象征,非牛莫属;而在俄罗斯文化中,马才是任劳任怨的典范;在阿拉伯文化中,坚韧、忠诚和力量的象征则首推骆驼。

再以“狮”和“虎”为例。

对英国人和大部分西方人来说,狮子是“百兽之王(king of the animals)”,从“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majestic as a lion(狮子般雄伟)”等词语可以看出,狮子享有很高的声誉。

12世纪后期英王理查一世因勇武大胆而被誉为“lion­hearted Richard(狮心理查)”。

雪莱在他的诗中也以勇武的狮子比喻英国人民:“Rise,like lions after slumber(快像狮子般从梦中醒来)”。

难怪英国人会选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百兽之王”则非虎莫属,从“虎踞龙盘”等成语到“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等熟语均可看出,在中国人眼里,虎才是“王者、威猛、力量”等的象征。

汉语中常用“虎”来形容威猛勇武和雄心胆量,诸如“英雄虎胆、虎背熊腰、生龙活虎”。

古时称勇士为“虎贲”,称勇将为“虎将”,称将军在战场的营帐为“虎帐”等等。

当然,汉语中的“虎”也有贬义的地方,虎凶猛残忍、冷酷无情,故有“拦路虎、狐假虎威、苛政猛于虎”等。

由于汉英文化中对狮虎喻体的不对等,使得同一个喻义需要不同的喻体。

如汉语说“虎头蛇尾”,英语说“in like a lion,out like a lamb(来若雄狮,去若羔羊)”;汉语说“拦路虎”,英语说“lion in the way”;汉语说“老虎屁股摸不得”,英语说“Don't touch the lion”。

1.下列关于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是产生不同民族语言差异的根源。

B.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C.民族语言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渗透于民族语言的每一个方面。

D.中西方语言的差异是表面的,其实质是一样的。

解析:由于文化、地理等影响,中西方的语言有着本质的不同。

答案:D
2.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使用的词语和句子。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胜利”;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①________”“②________”(两
个字);如果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③________”“④________”;甚至可以用“⑤________”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果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互交白卷”“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⑨________”。

答案:(1)①败北②折戟③饮恨赛场④铩羽而归⑤冲击冠军的努力付之东流
(2)⑥握手言和⑦难分伯仲⑧均无建树⑨难决雌雄
3.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和”字被精彩地呈现和演绎。

请你从“和”字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方面来谈一谈,为什么要选取“和”字作为向世界展示的一个汉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认为“礼之用,和为贵”,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天下之计的“礼”,是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礼”都讲求“和”,这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字还体现了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国强不称霸”的主张和希望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4.请看下面这些称谓词语,按要求回答问题。

海涵家严令堂高足拙荆贤契寒舍
伉俪后进贵庚台甫忝列拙作不佞
(1)将这些称谓语分为两类:
①敬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谦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些词语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敬辞:海涵、令堂、高足、贤契、伉俪、贵庚、台甫②谦辞:家严、拙荆、寒舍、后进、忝列、拙作、不佞
(2)海涵:大度包容(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

贤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多用于书面语)。

伉俪:指对方夫妻。

贵庚:问人年龄。

台甫: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家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拙荆:旧时称自己的妻子。

寒舍:称自
己的家。

后进:表示学识和资历较浅的人。

忝列: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拙作:称自己的作品。

不佞:表示没有才能,旧时用作“我”的谦称。

本节介绍了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本节涉及语言运用、对联等知识点,与现代文阅读中“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也有一定关联。

学习这一节内容,对我们正确理解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关系,感受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都有重要的意义。

[例1] (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

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

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

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

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

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

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

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

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

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

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

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

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

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

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

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

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

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

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

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

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

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

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

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

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

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

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

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

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

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

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

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

有删节) 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

文章先通过人们见面的问话以及养猪卖猪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乡下人对粮食的珍惜之情。

然后写大机器时代,人们看到的是食物而不是粮食,因此就对粮食没有了敬意。

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作者先回忆了祖父对粮食的虔诚之心,然后写一家人对粮食的珍惜,最后写粮食成了我们的灵魂。

由此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对粮食的歌颂,表达了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情感。

至于联系现实谈看法,可以通过分析现代人对粮食的态度,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作答。

[答案] ①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

[例2] (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罗永才被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

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

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

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

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

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

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

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

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

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

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

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

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

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

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

”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

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

”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

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

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

”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
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

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

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

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

”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

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

”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

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

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

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

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

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

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

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

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

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

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

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

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

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

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

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

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

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

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 ①洗碑:刻碑。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

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本题属于探究题。

解答此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紧扣题目要求,从文本中寻找依据;②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③熟悉题型并掌握题目涉及的必要的知识;④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要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从两个“有人认为”的内
容中选择其一),然后采用提纲挈领式,分点罗列。

[答案] (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

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

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

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

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首尾圆合,别致精巧。

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如何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指的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一般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首先,要了解一些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优秀传统和美德,如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爱好和平的传统等。

她的主要美德有: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八字。

忠,尽心报国的责任;孝,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归纳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喜好和平,主张统一;⑤中庸、稳重;⑥懂得知足。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其核心是人的价值观念。

人生活在世界上面临的基本矛盾有三个: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

由此导致的价值取向也有不同类型和层次。

人的价值可分为人的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然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在于人格;人的社会价值在于对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自然价值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益于自然生态的积极平衡。

适当了解上述内容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

其次,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善于顺藤摸瓜,由此及彼。

即通过文学类作品的“这一个”,见出那一“类”、那一批,从而揭示出文本中具体形象的典型意义。

探讨人
文精神,往往是由小见大,对相关内容进行升华,从而揭示出人物事理的本质特征。

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不能就人说人,就事论事。

常见的切入角度有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

本节训练点: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

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昨天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

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世界上最高的长城站。

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 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壳不变动,8 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

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

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

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

有一天,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

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 740米。

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

卡瓦格博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

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

为什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人生的绝境?
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融化,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