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建设也在不断扩大和更新。
然而,在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问题成为了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的一大难题。
滑坍是指路基土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变形和塌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道路使用安全和舒适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4年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和治理方法。
滑坍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土质条件:地基土质差、含水量高、可塑性强的土壤容易发生滑坍。
2. 施工质量:工程施工不规范、土体处理不当等问题会导致滑坍的发生。
3. 外力作用:如雨水的浸润、地震的震动等自然因素也会加速土体滑坍。
针对滑坍问题的治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路基加固:采用边坡加固等技术措施,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和抗滑性能。
2. 排水措施:合理设置排水设施,加强路基的排水功能,减少土体含水量。
3. 土体改良:采用物理改良或化学改良等技术手段,改善土壤的工程性能,提高其抗滑坍能力。
4. 施工规范:严格按照工程规范和施工工艺进行施工,确保土体处理和路基建设的质量。
5. 监测与预警:利用动态监测技术对路基进行实时监测,并建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滑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除了上述治理方法,还需要加强对滑坍问题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滑坍治理的科技含量和治理效果。
例如,开展滑坍灾害机理研究,探索新的治理技术和方法,提高滑坍预测和评估精度,以及加强滑坍风险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
在2024年,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问题的形成和治理将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工法的优化。
通过完善控制沉陷技术、加强施工规范管理、引入新材料和新技术等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滑坍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公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滑坍问题在公路路基施工中是一个常见而严重的问题,对公路的安全和可持续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加强对滑坍问题的研究和治理,不断改进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滑坍的发生,保障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和道路使用的安全性。
2024年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2)在山区公路路基的施工中,滑坍是施工中常易出现的病害之一。
浙江省作为我国多山的地区之一,在路基施工中也多次出现滑坡和堑坡坍塌,给工程的顺利进展造成了困难,也给公路按期通车带来了障碍。
同时,路基的稳定性对道路通车后的安全性及行车舒适性影响很大,因此,探讨路基滑坍形成的原因,是公路工程技术人员及施工单位应特别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公路路基滑坍形成的主因
1.1岩土性能
在岩土层中,当具有受水构造、易于聚水和软弱面等条件时,则易形成滑坡或崩塌。
坚硬岩层滑坡的可能性很小,但岩体内夹有软弱破碎带或薄风化层、倾角较大且有地下水活动时,岩层可能沿软弱面滑动。
在均质黏土中,危险的破坏面通常是较深的,而在均质的非黏性土中,浅层坡面上的滑动和坍塌则为常见。
在不均匀的地基土中,破坏的形状和位置取决于各种土类的强度和层理,坡积黄土地层内的砂或砂砾夹层是黄土地层内的主要含水层,且常在下伏岩层上面覆盖,当其含水量较大时,抗剪强度显著降低,易沿下伏基岩顶面滑动。
在风化页岩、泥岩、砂岩互层的情况下,页岩夹层是造成滑坡的不利地层,容易产生边坡破坏及滑坡。
岩石中的破坏面沿着岩石的软弱带或不连续面的层理面产生,其不连续面的方向和强度是影响岩石边坡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这种不连续面之所以会发生强度的变化,是由化学风化、节理中水的冻融作用、岩体的构造运动、不连续面中水压力的增加、干燥和潮湿的交替变化、水的冲刷作用等6方面因素造成的。
总的说来,第三纪的砂岩、泥岩以及古生代的疏松沉积层,容易形成滑坡及边坡地坍塌。
1.2地质构造
岩体的构造对山坡和边坡的稳定、滑动面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地质构造形成的滑塌现象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第一,上层土体或岩体沿着两个不同的地质分界面或沿已有的构造面滑动,如坡积、残积层沿基岩面滑动,其形成往往是下层面受水软化,形成滑动面;第二,在断层破碎带或节理裂隙密集带处,由于抗剪强度显著降低,构成软弱面,易沿此面产生滑坍;第三,当岩层倾斜度超过20°
时,一般情况下其动力大于阻力,路堑开挖后,基岩可能一叠一叠地往下滑动。
1.3气候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气候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雨水、人为管理不当等的影响。
滑坍的形成与雨水补给地下水有很大的关系,暴雨期地下水流量突然增大,这时水流具有较大的浸润能力,根据山坡稳定分析,在持续暴雨的作用下,土体抗剪强度通常可降低10%,最大可降低30%,因而此时容易形成滑坍。
特别是春夏干旱少雨使坡积黏性土龟裂,进入7月以后,则可能连降暴雨,水流沿裂缝渗入土体内部,下部若为不渗水的基岩,极易引发滑坡。
另外,风吹、日晒、雨淋、雪水冻融会使泥岩很快风化,减少了黏聚力和结合力,泥岩的力学强度在湿润条件下低于干燥时好几倍,当雨水渗入造成滑动面软化,容易产生浅层滑坍或表土溜滑。
人为活动的影响有时大大超过了自然的影响,人为切割山体斜坡的下部最易导致坡体失稳。
在雨季施工时,路堑边坡以上土体浸润,黏聚力下降,重量大增,引起滑坍,有时土层滑动并牵动下伏基岩沿风化夹层形成顺层滑动面;另外,施工管理不当,如人为开挖坡脚,在坡脚形成积水,在剪应力最大的位置浸泡土体,降低抗剪能力,也会促进滑坍的形成。
总之,人为开挖坡脚是造成公路边坡滑坍最为常见的原因。
此外,大爆破施工对边坡稳定也会产生一定危害,往往形成边坡坍塌、碎落。
2防治路基滑坍的措施
2.1勘探设计方面
设计单位应对全线的边坡稳定性做好定性分析。
根据区域地质单元、地质构造、岩层的主要构造面的产状及路线的关系、单一或互层、有无软弱面以及构造面的连接情况等进行分析,由于区域构造对路堑边坡稳定的影响十分显著,要力求对区域地质情况吃准、摸透,以便合理地确定好坡率及边坡加固形式。
局部构造对路堑边坡稳定威胁很大,设计单位应做好局部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
断层附近的岩层不仅会产生与断层平行的节理,还会产生与其相应的共轭节理,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任何一组节理都会成为制约边坡稳定的控制因素;不整合面附近的岩层岩质一般均较松软,当不整合面倾向路线并受地下水的浸润时,其上部岩层则可能沿着不整合面下滑面造成坍方或滑坡;倾向于路线的岩层,特别是风化严重、岩质较软的软岩容易产生顺层滑坡。
因而要注意局部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调查应着重于以下3点:第一,研究确定各个重点路堑的边坡与地层的关系,如岩层厚度、倾斜、走向及节理构造系统,分析哪一种因素是影响该边坡的主要因素;第二,研究确定各个重点路堑边坡受岩石产状及物理化学成分等性质影响的程度;第三,研究各个重点边坡受风化能力的影响及边坡与当地水文地质条件、气候因素的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单位应会同施工单位,通过调查明确原设计边坡值是否妥当或需调整。
2.2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路堑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监理人员要及时发现不良迹象,进行分析判断,并要求及时反映以求对策。
对下述几种情况要格外引起注意:边坡的附近地段原先已有滑坡、坍塌、陷穴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时,要与正在施工的路堑进行对比分析;岩质边坡中有页岩、泥岩等易风化、软化的岩层砂岩、页岩互层时,要注意其稳定性;黄土边
坡或地层中网状裂隙发育,有软弱夹层或砂质含水层时,要引起注意;软弱结构面与坡面倾向一致或交角小于45°且结构面倾角小于坡角,或基岩面倾向坡外且坡角较大时,易引发滑坍;地层渗透差异性大,上层为坡积黄土而其下基岩倾向路基,且倾角较大时,如地下水在弱透水层或基岩面上积聚流动,雨后极易滑坡;山坡上有水体(水渠、水池等)漏水,浸润边坡土体或水流冲刷坡脚;沿河填方边坡因河水急剧升降引起岸坡内水压力的强烈作用时,也要引起注意;据国内外一些观测资料介绍,爆破可使松动圈范围内岩石的强度降低30%~50%,内聚力降低40%~60%,施工中应根据地质条件选用炮型、药量,不良地质路段应避免爆破施工;开挖路堑时注意排除雨水、渗流,避免坡脚积水。
2.3对已发生滑坡的治理
关于滑坡的防治方法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疏导法,主要采取地面排水、地下排水、弃土减载、反压坡脚等措施;另一类为制止法,如采取抗滑挡墙、打桩、锚固、抗滑桩等措施。
处治时有时用其一种,有时两种共用。
坡积物顺层滑坡:在已发生的滑坡中绝大多数的基岩面倾向路堑,当路堑开挖后,其上覆坡积物在遇雨之后沿岩层下滑,其滑体规模视覆盖层厚度、路堑深度及下伏基岩倾角而异。
由黄土构成的覆盖层孔隙比较大,具湿陷性,而下部由砂岩、泥岩构成的基岩,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降雨使坡积物含水量逐渐增大,当饱和后坡积层与基岩之间的抗滑力急剧下降,同时因孔隙水压力的作用进一步降低了抗滑力,导致了滑坡的发生。
此类滑坡主要采取弃土卸载予以治理,特别是当路堑较深、滑动面高出路基顶面很高时,无法在路堑下部采用
抗滑挡墙,由于坡积物多属黄土类土壤,抗滑桩的效果也不大,故以清除滑坡体为主,并在山坡上辅以抗滑挡墙及坡面截、排水工程。
如地下涌水较大时,则考虑设地下排水系统综合治理。
坡积物、岩层混合型顺层滑坡:因受造山运动影响,断层、褶皱比较发育,出露的石灰岩风化严重,节理裂隙发育,加之岩层倾角倾向路基,倾角又较大,遇雨后雨水沿断层面进入岩石的风化层,其上的坡积物遇水浸润后首先沿基岩表面滑动,继而牵动基岩沿风化软弱面滑动,因而滑动规模较大。
主要采取弃土卸载、压脚、设抗滑挡墙及做好截水沟、坡面排水系统等工程予以治理。
边坡岩石顺层坍塌: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岩层倾角倾向路基,边坡开挖较陡,路堑上部岩块沿节理面坍塌,对竣工后的公路造成很大的威胁。
处理方法主要用清除危岩及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予以治理。
边坡表面碎落:在泥岩地层主要表现为泥岩风化松散,并引起上部砂岩开裂崩坍;在黄土地层主要表现为黄土边坡遇雨冲刷局部碎落崩坍。
处治方法分别为:对泥岩边坡采用浆砌片石护面墙,防止雨水冲刷及引起风化;对厚层砂岩主要采取浆砌片石嵌补,对岩石裂隙予以填塞砂浆勾缝处理。
此外,要注意综合排水治理,加设坡顶排水沟、坡面排水系统。
如遇有裂隙水,则在护面墙背部加设排水盲沟。
对黄土地层边坡碎落,主要通过设置浆砌片石或锚固预制混凝土块护面墙,并做好坡顶截水及坡面排水,进行治理。
2.4防治滑坡的应急措施
当施工过程中或施工后发生滑坡时,要进行应急调查,掌握滑坡状况,现场勘察其移动情况,并分析找出滑坡原因及规模,当滑坡移动加速或规模不断扩大时,必须对滑坡的危害影响进行研究。
常用的
应急措施为:排除地下水,钻水平泄水孔或排水井;坡面覆盖裂缝防水渗入;弃土减重,将顶部土体挖除一部分,以使滑体稳定。
2024年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3)公路路基滑坍是指在公路路基建设或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路基土体失去稳定性,出现下滑、坍塌等现象。
滑坍不仅会导致路基结构损坏、路面塌陷,还会对行车安全和交通流畅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及时发现滑坍现象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是保障公路安全运行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围绕公路路基滑坍的形成原因和治理范本,进行详细介绍。
希望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一、公路路基滑坍的形成原因
公路路基滑坍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是公路路基滑坍形成的基础,主要包括土质、岩性、地下水等因素。
例如,路基处于松散或可塑性土壤层,地下水位高或水流冲刷等地质条件会使路基土体失去稳定性,易发生滑坍。
2. 施工质量:路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施工质量问题也是路基滑坍的原因之一。
如路基填筑作业不规范、土工材料选择不当、压实不达标等,都会使路基土体松散、变形,从而导致滑坍。
3. 外力因素:外力因素如地震、洪水、风化侵蚀等也会造成公路路基滑坍。
例如,地震会导致路基土体发生震动变形,洪水会冲刷路基,加速路基失稳。
二、公路路基滑坍的治理范本
公路路基滑坍的治理范本主要包括:滑坡治理、路基加固、水土保持等措施。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措施的实施方法。
1. 滑坡治理
滑坡治理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遏制滑坡发展趋势,恢复路基土体的稳定性。
具体方法包括:
(1)监测与预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地形测绘、地质雷达等,对公路路基进行监测与预警。
一旦发现滑坡预警信号,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滑坡发生。
(2)防护措施:对滑坡的上部和下部进行防护,以减小滑坡对公路的影响。
上部防护主要是采取植被恢复、建立防护林带等措施;下部防护主要是采取挡土墙、岩锚等固定结构措施。
(3)节理处理:对滑坡区域的节理进行处理,如填充砂石、注浆固结等。
这样可以改善路基土体的力学性质,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2. 路基加固
路基加固是指采取措施,加强路基土体的抗滑坍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
(1)改良填筑:对路基土体进行改良填筑,使其达到设计标准要求。
常用的方法有加盖石方料、砂土填筑、压实等。
(2)施加剪切力:采用钻孔注浆、灌浆加固等方法,在路基与地基之间形成剪切力,增强路基土体的稳定性。
(3)加设导流沟:在路基内设置导流沟,引导地下水流动,避免地下水对路基的侵蚀和破坏。
3.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指在公路路基建设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保持和改善土壤的稳定性,避免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
(1)植被恢复:在路基上种植适当的植物,形成植被覆盖层,防止土壤暴露,减少水土流失。
(2)沟道治理:对路基沟渠进行修整,保持流向畅通,减少水流对路基的冲刷。
(3)覆土保护:对路基土体进行覆盖保护,避免土壤侵蚀和风化侵蚀。
以上就是公路路基滑坍的形成原因和治理范本的介绍。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治理,同时加强监测与预警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公路的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