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辅导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辅导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理解
1.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使人:叫人。
②必:总是。
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④请:要求。
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
⑥以:跟别人相同。
⑦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晏子春秋(节选)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1]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短:_________________延: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词语填入横线,使这段话能切合《晏子使楚》一文的意思。
身手敏捷能言善辩自取其辱满面春风仪表堂堂其貌不扬晏子虽然身材矮小,__________,但他出使楚国时,__________,让原本十分傲慢的楚王__________,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为什么最后傧者更道,让晏子从大门入?请结合晏子说的“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一句的意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言文阅读。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
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虎求百鲁而食之( )
A.设法得到
B.恳求,乞助
C.需要
D.寻找
[2]天帝使我长百兽( )
A.替,让
B.出使
C.派,差遣
D.用
[3]天帝使我长百兽( )
A.管理,治理
B.生长,发育
C.增加
D.排行第一
[4]兽见之皆走( )
A.失去原样
B.跑,奔跑
C.通过
D.走路,步行
[5]“狐假虎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6]百鲁看见老虎和狐狸皆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寓言故事讽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⑥而不求偿⑦。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⑧以书,遂⑨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
②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③穿壁:在墙上打洞。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⑥佣作:被雇佣劳作。
⑦偿:报酬。
⑧资给:资助。
⑨遂:终于。
⑩大学:有学识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邻居有烛而不逮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怪而问衡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①第一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内阅读。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清平乐( ) 翁媪( )
亡赖( ) 剥莲蓬( )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
(3)这首词描写了一个________口之家的农村生活。
他们的家境比较
________,从________就可以看出。
(4)词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一家人各具情态的________,借此表现________之美和________之趣。
6.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欲:履:度:遂:
[2]下列对“至之市,而忘操之”这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集市,忘记了操练
B.到了集市,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
C.到了集市,把尺码丢在集市了
D.到了集市,才发现尺码
[3]下列对“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这是郑人自言自语,说为何不试试鞋呢?
B.这是郑人自言自语,说为何不拿脚试试呢?
C.这是别人对郑人说为何不拿脚试试呢?
[4]从“宁信度,无自信也”中可以看出郑人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理解。
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解释加点的词语:
付子已(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
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大抵:大概。
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
③云:说。
④见:同“现”。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几案(______)不可倒一字(______)牵强暗记(______)[2]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
[4]读书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用“______”画出来。
[6]多读的好处有哪些?请你根据短文归纳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理解。
文彦博树洞取球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
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
彦博以盆取水,球遂浮出。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画“√”。
(1)群儿谋取之( A.代词,指球 B.代词,指树洞)
(2)球遂浮出(A.顺,如意 B.于是,就)
[2]这件事的起因是_____(用原文回答)。
[3]其他小朋友没有拿到球的原因是_____。
[4]文彦博想到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那些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请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小古文阅读。
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①大醉,去,遗②所提囊。
取视之,数十金也。
公度③其醒必复④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⑧金耶?”为⑨指其处。
其人喜,以一铤⑦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以:因为。
②遗:丢失。
③度:估计,思考。
④复:再。
⑤尔:你,你的。
⑥为:替,给。
⑦铤:同“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与群儿戏水滨(___________)(2)其人果号而至(___________)[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个故事发生在王华六岁时,地点是水边。
B.王华将金子投到水中,是想等人们走后,自己再取走,没有想到那人找回来了,于是只好把金子还给他。
C.其人“号”是因为担心找不到他的金子,其人“喜”是因为金子失而复得。
D.王华拒绝那人的报酬更加体现了他拾金不昧的可贵品格。
11. 阅读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②,过中不至,太丘舍③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④?”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⑤。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⑥之,元方入门不顾⑦。
注释:①期,约定。
②日中,正午时分。
③舍:舍弃,抛弃。
④不,通“否”。
⑤委:丢下,舍弃。
⑥引:拉。
⑦顾:回头看。
[1]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去:离开乃:就,于是
B.去:去掉乃:才
C.去:离开乃:才
D.去:去掉乃:就,于是
[2]选出下列句子意思正确解释。
(1)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
A.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B.您等了我父亲很久他却还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C.我父亲没有等您,已经离开了。
D.我父亲等了您不久,已经离开了。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
A.朋友感到生气,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B.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C.朋友感到高兴,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D.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
A.和别人相约同行,却相互推诿后离开了。
B.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C.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和其他人先离开了。
D.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委托别人来,自己先离开了。
[3]选一选,在括号中填上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A.陈太丘的朋友 B.元方 C.陈太丘
(1)(________)过中不至
(2)(________)去后(________)乃至
[4]《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_______和________两个人,通过对比描写,突出了___________聪明、勇敢、识礼、有节,__________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的性格特点。
12. 文言文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③乎!
(《吕氏春秋·察今》)
注①遽:急忙,立刻。
②契:用刀刻(记号)。
③惑: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涉江者________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
(3)求剑若此________
[2]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
A.看风使舵
B.见机行事
C.随机应变
D.墨守成规
[3]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做事要切合实际情况。
B.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C.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13. 按课文内容填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陷。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鬻:_____ 誉:______ 坚:_______ 陷:_______
利:_____ 或:_____ 以:_______ 何如:________ 弗: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想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篇文言文的____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_____的人,夸张
_____,他说的话_________。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蝴蝶泉
(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ji àn qiàn)。
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xià jià)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
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1.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2.选择带线词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东向漱根窍而出
东面( ) 向东( )
(2)清洌可鉴
照( ) 镜子( )
(3)过五月乃已
已经( ) 停歇( )
3.解释带线字的意思。
(1)倚崖而耸立( )
(2)东向漱根窍而出( )
(3)清洌可鉴( )
(4)五色焕然( )
(5)游人俱从此月( )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洌——( ) 耸立——(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理解。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A.则眼不/看仔细
B.却只漫/浪诵读
C.记/亦不能久也
D.眼口岂不/到乎
16. 小古文阅读。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选自《列子·汤问》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伯牙善鼓琴(______)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
③赞许。
善哉(_____)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
③赞许。
志在高山(_____)①意向,心里想着。
②记号。
③记载的文字。
伯牙所念(_____)①惦记。
②说,读,诵读。
③心里想到的。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部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可以看出()。
A.伯牙弹的曲子,钟子期都听得清清楚楚
B.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听不懂
C.伯牙心里想什么,都能通过琴声传达出来
D.钟子期也很懂音乐,伯牙的琴声中听不出伯牙所想
[4]“高山流水”常用来比喻。
A.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B.有山有水的绝美风景
C.纤尘不染的美好境界
D.文笔流畅优美
17.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吾盾之坚。
(________)(2)吾矛之利。
(________)
(3)或曰(________)(4)弗能应也。
(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其父,父不在,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
”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杨氏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个怎么样的一个小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品读上文,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精妙。
试着读读下面的话,你能否像杨氏之子一样用精妙的语言回答。
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
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