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
作者:李丽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4期
李丽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成都 611745)
摘要: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平等性与匿名性、便捷化的参与方式、高效性、群体性、控制困难化等特征。

基于此,通过总结分析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旨在探讨其对公民参与网络政治
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影响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244-02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参政方式,其具备传统政治参与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弥补了
传统政治参与某方面的不足,当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据笔者搜集的资料显示,网络政治
参与具有以下特点:
一、平等性与匿名性
平等性与匿名性是网络媒介相互关联的一组特性,匿名性除了带来众多优势外,它还造就
了平等。

互联网建设初衷之一就是保障隐私。

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可隐藏其真实的身份、年龄、职业、爱好。

只要他愿意,就可以在网络上虚拟社会中的任何一种角色。

在不知传者真实身份
的前提下,受者对传者不会带有任何的主观感情色彩。

传者观点影响力的大小完全由观点内容
所决定。

这也就造就了各参与主体之地位的平等。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的政治参与的权力。

在网络时代,每一个参与者在网络平台上都享有平等的话语权、选举权。

参与政治的机会、地
位是均等的。

这是传统政治参与望尘莫及的。

在网络上,不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
收入状况如何,只要观点鲜明、符合人民利益就会被网友们支持、赞扬和拥护。

那些即使过去
社会地位显赫的家族、政要、大亨,若背离了人民的利益,必将被唾骂、抛弃。

人民网的一项
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选择网络来
曝光[1] 。

激起网民愤慨形成网络舆论后,被网友“人肉搜索”出来的一系列网络监督案例。

匿名性是把双刃剑,既让网民能够像“隐形人”似的热衷在网上政治参与,网络的匿名性,大
大消除了现实政治参与中的不安全感,消除了当事人事后被打击报复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公民
参与政治的兴趣和动力。

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一个好处是可以更好地监督政府、促进政府工作的
透明度与廉洁度。

匿名的网络平台为人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一个优质高效的平台。

让人民敢于
同社会不良现象作斗争。

匿名性也让人们把发布言论看得更加地随意,部分人员凭借匿名的优
势散布一些有碍社会稳定的谣言或恶意中伤他人,这使得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控制变得更困难。

自由的网络产生着自由的人格,自由的意志挑战着国家的权威,迫使集中在政府手中的权力很
大部分开始向社会成员回归,全民分权制成为现实[2] 。

二、便捷化的参与方式
高新科技和信息通讯技术为政治参与提供了便捷的参与平台,传统的政治参与仅限于投票、信访等几种简单途径,并依赖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

但在网络时代,海量
信息的光速传播,网络政治参与突破了空间、时间、交通状况、人为因素等方面的限制。

可以
瞬间到达世界的所有角落。

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信息的即速即得创造着更深
层次的民主。

”[3] 在网络环境下,公民对“政治参与”的体验更轻松简单:一台电脑、一根
网线,轻轻点击鼠标、敲击键盘,就能马上对各种公共事务进行投票、参加讨论、发表见解,
使公众和政府实现了没有中间环节的直接平等沟通。

足不出户就可以顺利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政
治参与活动。

其后果是“参与变得如此轻而易举,以致再没有什么规模大小,或太涣散的事
业”[4] 。

便捷的方式让公民对政治事件的反应更加快速、灵敏。

三、高效性
互联网的发展使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成为现实。

高效性和互动性是网络政治参与的
显著特征之一。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避开了中间很多繁缛环节,将自己的意
见直接送达权力机关和政府机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011年2月27日9时至11时,温总理做客新华网,从访谈预告发出至9点04分,已经
有近百万网友参与了提问。

当访谈进行了一个小时时,来自新华网和中国移动手机用户以及飞
信用户提问已经达到8万多条。

网民的人数及提问的数量表明,人们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
颇高。

温总理在线两小时共回答网友问题多达20多条。

问题涵盖面广包括:就业问题、户籍制度改革问题、两岸关系问题、物价、房价上涨问题、医疗改革问题、收入分配改革问题、退休
金双轨制问题、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等等。

网友提问观点犀利,总理的回答体现了对人民民生
生活的关心。

网民的疑惑与问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答复,拓展了公民对政治参与的深度
与广度,促进了政府工作的高效和透明。

重大国策的产生,不只局限于政治家们的辩论、民意
测验、酝酿讨论的层次不断减少,从而使政治参与的效能不断提高。

从总理的回答中,我们可
以强烈而直观地感受到网络政治参与的高效。

特别能体现网络政治参与的高效性的事件是“孙志刚事件”。

2003年4月25日,《南方
都市报》披露大学生孙志刚在收容所被殴打致死的惨案发生一个多月也无人问津的事实。

各大
网站转载了该文章,立即在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网络上形成的舆论呼声,一方面推动了对案
件的侦查和对相关人员的处理,另一方面还引发了民间对名不符实的收容遣送制度的批评。

最终,6月18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

从时间的跨度上看,“孙志刚事件”让我们感受到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政府决策过程的迅
速性。

从《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到《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
理办法(草案)》的出台,从事件发生到政策出台仅三个多月的时间,此等高效的办事效率是
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所望尘不及的。

四、群体性
一般说来,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除了网络公民个体外,还包括网络政治群体。

网络政治群
体的存在使得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带有明显的群体性。

由于互联网的互动性、即时性,使得利益
的表达与聚合更加容易,政治立场、情感、态度、理想一致的网民在网络中进行交流或组织活
动变得极为简单。

网络群体是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之一。

网络政治群体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部分现实政治群体网络化,二是网民在网络上由于共同的兴趣和政治追求而产生的新的网
络政治群体。

他们通常作为一个团体发出统一的声音,进行利益表达,从而影响政治系统的关注、以此影响政府决策。

网络政治群体一般由网站或者虚拟社区的论坛、新闻组、个人网页、
专门的政治网站、博客等组成[5] 。

以论坛为例,网络论坛按主题设立,网民依照自己兴趣进
入不同的主题,从而成为相应的网络群体的成员。

在相关的主题下汇聚了大批关心政治的网友,在浏览和发表评论的过程中就构成了一个个网络政治群体。

理性和非理性的网络政治群体在网
络空间共存。

大多数网络政治群体是理性的、积极的,能够认真、负责的参与到社会发展问题
的讨论中,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公民社会出谋划策,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但有些网站、论坛、个人博客存在一些非理性的网络政治群体。

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人,出
于情绪上的宣泄,利用互联网撒布政治谣言、制造混乱、诋毁政府,他们的非理性的行为危害
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五、控制困难化
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水平取决于该国公民参与政治的深度与广度。

网络政治参与使得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在深度与广度上不断深入与拓展。

因此,网络政治参与将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
推向另一个阶段。

实践表明,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困难的。

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变得难以被控制。

仅仅从IP地址是不能判断网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参政主体。

网民在匿名的状态下,能够轻松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真
实身份,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观点。

而匿名性是把双刃剑。

网络的表达自由在这种特性之下得到
了保障,但同时也产生非理性、非法性、非规范性的政治参与现象,让网络空间的管理和控制
变得更加困难。

第二,由于网络的无中心、无边界,网络组织结构的相对松散,网络技术的专
业性,非常难有一个主要中心权威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进行监控,由此对于网络空间里的政治
参与行为的控制相当棘手,容易导致网络无政府主义的产生[6] 。

第三,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
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曾用“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这样的公式来说明,
当政治制度化不够成熟时,失去控制的政治参与必然导致政治动乱的来临[7] 。

由亨廷顿的公
式可知,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若想将政治动乱的风险降到最低,那么需从规范网络政治参与
行为和完善政治制度两方面着手。

在我国,有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法律规范尚未完善,对网
络政治参与行为监督力度不够,无规则的网络政治参与会对现有的政治体系形成冲击。

因而,
网络政治参与的控制异常困难。

不可否认,网络政治参与为人民参与政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相对于过去的主要依靠政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等自上而下的政治参与方式而言,这种自下而上的“原生态”政治参与,拉近了政府和民众的距离,提升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但我们相信网络政治参与是未来政治参与行为发展的趋势。

六、结论
综上所述,网络媒体出现之后,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但从互联网媒体的
传播特性来看,必会使得网络政治参与这一行为对实体政治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在实践
的过程中,应尽量规避网络政治参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政府倾听民意新渠道民众表达意愿新手段 [EB/OL].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2-09.
[2] 殷安阳.论网络政治时代[J].中州学刊,2002,(3).
[3] 阿尔温·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4] [美] 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辜正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38.
[5] 吴德星.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J].新远见,2009,(9).
[6] 赵丽.虚拟世界中政治参与:问题与消解[J].山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2).
[7] 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51.
(责任编辑:赵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