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晋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6.2黄土高原练习题-普通用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晋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6.2黄土高原练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为使“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安全着陆,下列地形中最合适的是()
A. 四川盆地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云贵高原
2.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
A. 窑洞
B. 吊脚楼
C. 帐篷
D. 蒙古包
3.小丽家乡的人们热爱唱秦腔,歌声高亢。
闻其声,见其人,但要相聚却是很难,两
人要相聚,可能要走一两天才能如愿,这是因为()
A. 横断山区山高路远
B. 青藏高原雪峰连绵
C. 塔里木盆地黄沙连天
D.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4.关于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戈壁荒漠
B. 地势低平
C. 雪山连绵
D. 千沟万壑
5.读“黄河流域局部图”,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
A. 土地荒漠化
B. 酸雨频繁
C. 洪涝灾害
D. 水土流失
6.读“黄河流域局部图”,回答问题。
以下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正确的是()
①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且多暴雨,冲刷严重
②土质疏松干燥,极易渗水
③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④开发历史久、过度放牧、不断开荒种地等人类活动加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7.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图中所示的黄土地
貌景观是()
A. 黄土塬
B. 黄土墚
C. 黄土峁
D. 黄土川
8.造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原因是()
A. 黄河上游气候趋于干旱
B. 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
C.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 内蒙古高原严重沙漠化
9.“治黄百难,唯沙为首。
”说明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
A. 上游兴建大中型水库
B. 下游加固大堤
C. 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D. 中下游疏通河道
10.读黄土高原略图(如图),完成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特有的传统地域文化。
以下传统文化不属于黄土高原的是()
A. 陕北腰鼓
B. 信天游
C. 京剧
D. 秦腔
11.读黄土高原略图(如图),完成问题。
我们漫步在黄土高原上,可以看到的景观是()
A. 椰树林立,竹楼掩映
B. 小桥流水,前街后河
C. 河网密布,水乡处处
D. 千沟万壑,窑洞层叠
12.读黄土高原略图(如图),完成问题。
目前,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
A. 酸雨污染
B. 土地荒漠化
C. 水土流失
D. 全球气候变暖
13.某地民歌歌词:“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儿难。
一个在山
上一个在那沟,拉不上话话儿招一招手。
了的见那村村了不见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是因为()
A. 横断山区山高路远
B. 青藏高原雪峰连绵
C. 塔里木盆地黄沙连天
D.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1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不可取的做法是()
A. 植树种草,整修梯田
B. 退耕还林、还草
C. 减少过度放牧地区牲畜数量
D. 开垦陡坡扩大耕地面积
15.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A. 上游兴修大中型水库
B. 中游做好水土保持
C. 下游加固大堤
D. 中下游疏通河道
16.著名的“地上河”位于黄河的()
A. 源头
B. 上游
C. 中游
D. 下游
17.黄土高原因受流水的长期侵蚀形成不同地形景观,下列各组地形景观按侵蚀过程顺
序排列的是( )
A. 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B. 黄土塬→黄土峁→黄士梁
C. 黄土峁→黄土梁→黄土塬
D. 黄土梁→黄土塬→黄土峁
18.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首先要()
A. 加固黄河大提
B. 跨流域调水
C. 制止滥垦土地
D. 修建水库
19.下列关于黄土高原退耕的讨论,不正确的是()
A. 退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
B. 退耕结合植树种草,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
C. 退耕的同时要控制人口增长
D. 退耕会减少农民的收入,让农民陷入贫困
20.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可取的措施是()
①植树种草修梯田堤坝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④开垦坡地扩大耕地面积⑤把地承包给个人栽果树建立
水果基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
2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也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
环境十分脆弱。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东起__________,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
__________。
(2)黄土高原上主要分布的省级行政区域有__________、__________、甘肃和宁夏等。
(3)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
(4)根据因果关系,将下列选项的数码填入图乙中相应的空格内。
①扩大荒地开垦面积,劳动力需求增加②农作物产量下降③人均耕地减少,燃
料需求增加
④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历史记载和埋藏的土壤证明,过去黄土高原不仅有广阔的草原,而且有茂密的森林,大量的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栖息。
然而,经过长期的掠夺式开发,现在的黄
土高原一片荒山秃岭,沟壑纵横, 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环境恶化。
要恢复昔日的面貌,已经十分困难了。
材料二
(1)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过去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__________。
(2)读材料二可知,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夏季降水集中,且__________,
黄土土质疏松;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
(3)从材料二可知,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23.读我国黄河水系及部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图、黄河部分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及
2018年含沙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图中甲、乙、丙中的
_____________。
(2)黄河流经乙区后水量增加,从水系状况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区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请简要分析原因。
(4)黄河2018年含沙量与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全面减少,减少最明显的水文站是____________,含沙量的大量减少得益于丙所在地形区采取的有效治理措施,请写出具体措施。
24.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图1为黄土高原位置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1)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包括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
东,__________(山脉)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2)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的过渡地带,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
(3)黄土高原经流水长期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是世界上__________最
严重的地区之一。
为改善自然环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如__________等。
(4)图中R河为__________,流经黄土高原后,成为世界上__________量最大的河流。
(5)黄土高原矿产丰富,尤其煤矿、铁矿储量大,因此__________(工业部门)地位突出。
(6)黄土高原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图2所示的__________是当地特有的传统民
居。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四川盆地降水较多,云雾量大,阻挡了部分太阳辐射,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少的地区,故不符合题意;
B.内蒙古高原地形开阔、云量少、晴天多和人烟稀少,故符合题意;
C.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故不符合题意;D.云贵高原地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我国各大地形区中,地形开阔、云量少、晴天多和人烟稀少的是内蒙古高原,该高原最适合载人飞船安全着陆.
本题考查“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安全着陆最适合的地形区名称,理解解答简单.
2.【答案】A
【解析】解:窑洞是黄土高原居民的传统民居,通常3~5个窑洞形成一个院落。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大多依山坡挖掘,外观以圆拱形为主。
传统窑洞造价低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既不破坏生态,又不占用良田。
故选:A。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深刻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造就了特有的传统地域文化.
考查黄土高原的特色民居,要理解记忆.
3.【答案】D
【解析】解:从玲玲家乡的风土人情“唱秦腔”看出,其家乡黄土高原,因该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所以闻其声,见其人,但相会却很难。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我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特点为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特点为地势平坦。
云贵高原特点为地面崎岖;黄土高原特点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认真分析解答。
4.【答案】D
【解析】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故选:D.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面积约50万千米2.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
考查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特点,要理解记忆.
5.【答案】D
【解析】解: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在夏季多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故选项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而黄土最集中、最典型的分布区就在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祁连山东麓的日月山,北抵长城,南达秦岭山脉,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包括山西、陕西和宁夏的大部分地区,甘肃、青海和河南的一部分地区;黄土高原由于黄土疏松,加上地表裸露,这里降水集中,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本题考查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理解解答此题即可。
6.【答案】C
【解析】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但其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②黄土土质疏松,且多垂直方向的裂隙,极易渗水,易被水携带;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的保护;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过度放牧,不断开荒等人类活动的加剧;③开矿。
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该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采用的措施有:植树造林,修建梯田,退耕还林还牧、修挡土坝等。
本题考查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结合图示理解解答此题。
7.【答案】A
【解析】解:黄土高原在降雨比较集中的气候条件下。
加上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强烈的流水侵蚀,造成了特殊的黄土沟谷地形与塬、墚、峁、川等,如图景观区顶部平坦,面积较大,应该是黄土塬。
故A正确。
故选:A。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
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了独特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类型。
本题考查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特点,要结合图示,理解记忆。
8.【答案】C
【解析】解: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大增,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故选:C.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大增,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本题考查黄河下游是地上河的原因,理解解答即可.
9.【答案】C
【解析】解:“治黄百难,治沙为首”,这句话说明了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中游治沙,其措施是植树种草,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故选:C。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城市分别是河口和桃花峪,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本题考查黄河的治理,理解解答即可。
10.【答案】C
【解析】解: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在自然及人文因素的影响下,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创造的独特黄土高原文化有信天游、陕西剪纸、陕北安塞腰鼓、秦腔等。
京剧属于北京地区,故
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黄土高原的主要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地貌发育,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
黄土高原的文化特色明显。
该题考查黄土高原的文化特点,解答此题的方法是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学知识点解答,要牢记。
11.【答案】D
【解析】解: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其景观特点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窑洞,故D正确。
故选:D。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本题考查黄土高原的景观特点,要熟记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民居名称,牢记即可。
12.【答案】C
【解析】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故选项C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C。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面积约50万千米2.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
本题考查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问题,要结合图示理解解答,属于基础题。
13.【答案】D
【解析】解: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雨天,水土流失严重,其地表景观是沟壑纵横,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儿难。
一个在山上一个在那沟,拉不上话话儿招一招手”。
故选:D。
黄土高原的主要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地貌发育,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
分布区。
此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内蒙古高原的特征。
14.【答案】D
【解析】解: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土壤裸露,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黄土高原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首先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减少放牧数量,保护现有的植被。
而开垦陡坡扩大耕地面积,会加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高原土质疏松,降雨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动力条件充足;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垦陡坡种粮,破坏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
本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15.【答案】B
【解析】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土壤裸露,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的泥沙大增,下游又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形成,所以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在黄河中游植树造林,打坝淤地,修筑梯田,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故本题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和湖泊。
16.【答案】D
【解析】解:黄河在中游流经了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这里植被遭到破坏,地表得不到保护,在夏季多暴雨的情况下,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大量的泥沙被携带,到下游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高高在上的“地上河”,所以我们推断黄河“地上河”段景观出现在黄河的下游。
故选:D。
依据黄河“地上河”段出现的位置来解答此题.
考查了黄河“地上河”段具体的位置,常见基础题.
17.【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黄土高原,介于太行山、祁连山、长城和秦岭之间,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这里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长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黄土高原在降雨比较集中的气候条件下.加上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强烈的流水侵蚀,依次造成了特殊的黄土沟谷地形黄土塬、黄土墚和黄土峁等,造成了高原上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形特点.根据题意.
故选:A.
18.【答案】C
【解析】解: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土壤裸露,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原因主要是滥垦土地、破坏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
因此黄土高原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首先要制止滥垦土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故选:C。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高原土质疏松,降雨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动力条件充足;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
本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黄河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想一下。
19.【答案】D
【解析】略
20.【答案】B
【解析】解: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可取的措施有植树种草修梯田堤坝,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把地承包给个人栽果树建立水果基地。
而开垦坡地扩大耕地面积,会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合理措施有:①坡面修梯田,减缓坡度;②加快林地建设,调节地面径流;③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④在低洼处修建淤地坝,贮水拦沙。
此题考查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措施,要认真分析。
21.【答案】(1)太行山脉秦岭
(2)山西陕西
(3)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
(4)从左到右按顺时针顺序依次为③④②①。
【解析】(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2)图中的太原是山西省的行政中心,西安是陕西省的行政中心。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4)过去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人均耕地减少,资源需求量增加,为了满足需求,人们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开垦荒地以获取更多的粮食,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作物产量下降,不得不进一步扩大荒地开垦面积,所以劳动力需求增加,进而又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形成恶性循环。
22.【答案】 (1)林草丰茂,环境宜人
(2)多暴雨毁林、毁草、开矿、修路
(3)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旱涝灾害频繁; 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字、图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1)从材料一中对黄土高原的景观变化的叙述,可分析出黄土高原过去的环境特征。
(2)材料二显示了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其中“多暴雨”“土质疏松”是自然原因;“毁林、毁草、开矿、修路”是人为原因。
(3)水土流失带来“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危害。
23.【答案】(1)甲
(2)有支流汇入
(3)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少
(4)潼关打坝淤地、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河水系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旨在考查从图中获得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图中获得信息分析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1)读图可知,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图中甲、乙、丙中的甲。
(2)读图可知,黄河流经乙区后水量增加,从水系状况看,其原因是有湟水、洮河等支流汇入。
(3)读图可知,丙区域为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少,故水土流失严重。
(4)黄河2018年含沙量与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全面减少,减少最明显的水文站是潼关,含沙量的大量减少得益于丙所在黄土高原地区采取的有效治理措施,具体措施:打坝淤地、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24.【答案】(1) 秦岭
(2)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递减)(或东南多,西北少)
(3)水土流失植树造林(或植树种草;修建梯田;修挡土坝;打坝淤地;陡坡地还林、还草;
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4)黄河含沙
(5)煤炭工业(或钢铁工业)
(6)窑洞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
(1)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2)观察图中的年等降水量线可知,黄土高原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3)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地表形成了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
为保持水土,改善环境,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植树种草,修建梯田,修建挡土坝,退耕还林、还草等。
(4)图中河流为黄河,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5) 黄土高原煤、铁资源丰富,为发展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6)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