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一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一则
“有”;“拂士”当释为“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贤士”;“必”即“如果、果真”;“随”即“轻易、随便”;“植”通“置”,“放下”之意;“葛”,古代用来织
布的一种植物;“诟病”属同义并列,“耻辱”之意;“岂遽”属同义连用,同“岂讵”、“庸讵”,“难道”的意思;“进平技”即“进于技”;“结发”当释为“成婚、结婚”;“愁思”乃同义复词,即“悲伤、忧愁”;“过”即“探望、看望”之意;“冷袖”当释
为“罢舞”。

笔者曾撰《对新编中学语文若干注释的商榷》的系列论文,先后发表在《北京师大学报》等十几家刊物上,其中有的注释已在新版课本中得以更正。

这里积多年教学所得,再
对中学单册文言文课文的若干注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供编者和同仁参考。

一、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新编初五册《岳阳楼记》)
其中“春雄”,课本未注解,目前通行的教参资料译作为“时而飞翔,时而涌入”。

其实,这就是不介绍“集”的古义而导致的犯规。

“集”,《说文解字》故又名:“群鸟
在木上。

”《经籍纂诂》下卷卷(页)亦云:“集,群鸟在木上也。

”可知,“集”本
义就是“群鸟停在在树上”,古人在采用时,例如侧重点落到“群”字上,则表中“生成”义;例如侧重点落到“停在”字上,则表中“兔尾鼠”义。

因此,一只鸟停在在树上也可
以叫做“集”,例如《庄子·山木》:“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
周之颡,而集在栗林。

”衍生之,也可以指其他动物的.停在栖,例如《聊斋志异·优伶》:“旋见鸡伸颈挂挥,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因此,“春雄”指“飞翔”
和“停在栖”,二字义恰好相反对。

与之适当的“游泳”二字,课本未注解,目前通行的
古文选本亦未注解,以为此义习闻惯见到无须填入吧。

其实不然,“春雄”就是两个词,
义恰好相反对,“游泳”在此亦就是两个词,意义上也正相反对。

“游等”,古文并作
“@①”,《说文解字》:“@①,浮行水上也。

泳,少脉水中也。

”《诗·邶风·谷风》:“泳之游之”,“泳”与“游等”分言,义别。

《列子·黄帝篇》:“彼中存有宝珠,泳可以得也。

”《水经注·江水》:“有潜客泳而观之,见到水下存有两石
牛。

”“泳”皆曰少脉水中。

《辞源》修订本释“泳”为“浮游”,实误。

“泳”本为
“水中少脉”,浑言之,凡神思水中皆堪称“泳”。

《尔雅·释水》:“Saucourt犯罪行为泳。

”郝懿行义疏:“游与泳对文则别,散文亦通在。

”因而在具体内容语言环境中,“泳”一般会指“浮游”。

但做为专收词语归纳义的辞书,只列于这个随文而释的采用义,似乎就是不精整的。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二句押韵工稳,意思
就是:沙鸥时飘时停在,鱼儿时沉时浮。

《岳阳楼记》中这种工整的对句并不少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语言特点,对比证义。

如下文“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二句,前句课本注云:“浮动的光闪着金色。

”此注
不确。

“跃”是“跳跃”,不作“闪耀”解。

“跃金”跟“沉璧”相对,“璧”是实物,
“金”亦是如此,不当解为“金色”,而应指金子、黄金。

两句皆比喻,浮光如跃金,静
影似沉璧。

意思是:浮动的月光象跳跃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如沉下的璧玉。

这样理解,始
为合理。

二、登斯楼也,则存有回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

(新编初五册《岳阳楼记》)
其中“忧谗畏讥”一句,课本注解为:“害怕(人家)说坏话,畏惧(人家)嘲讽。

”有些选本备注“诬”为“粗鄙”或“嘲笑”。

在现代汉语中,“嘲讽”与“粗鄙”、“嘲笑”义将近,大体上指“不负责任的嘲讽、嘲讽”,不含贬意。

然古代汉语中的“诬”,
其含义与此却存有很大差距,不可不察。

《汉书·冯奉世传》:“京兆尹王章讥凤专权不可任用。

”曹操《军策令》:“孤先
在襄邑,有起兵意,与工师共作卑手刀。

时北海孙宾硕来候孤,讥孤曰:‘当慕其大者,
乃与工师共作刀邪?”此二例中的“讥”,都指严肃、郑重的批评。

《楚辞·小一招》:“诛讥辞只。

”王逸备注:“诬,非也。

”“非”即为责备、责
难之意。

《公羊隐公二年传》:“外逆女其事,此何以书?诬。

”何休注:“讥犹谴也。

”《广雅·释言》:“诬,谴也。

”《说文解字》:“诬,诽也。

诽,谤也。

”“谤”古义
亦为抨击。

例如《国语·周语》:“厉王虐,国人谤王。

”《辞源》修订本:“诬”字条
下第二义项为“粗鄙”,其书证就是《汉书·梅福传》:“而京兆尹王章素清正,粗鄙凤,为凤所诛。

”事实上,这里所说的“粗鄙凤”,无法以今律古,认知为“嘲讽王凤”。


古汉语中,“诬”与“刺及”义将近。

“诬”就是严谨的抨击,“刺及”就是锋利的批评。

例如《汉书·龚遂传》:“面刺王过,王至盖寓起走。

”这里的“刺及”,本字当做“@②”,《说文解字》:“@②,数谏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备注》:“曰数其失而谏之。

粗鄙字孔颖草此。

”可知,“粗鄙凤”应释为“抨击批评王凤”。

《邹忌讥笑齐王纳谏》:“面刺寡人之过者,受到左威卫。

”其中“刺及”亦为“批评、抨击”之意。

《左传·隐
公元年》:“表示郑伯,讥失教导也。

”“讥失教”即为“批评庄公有违教导。

”据此,《岳阳楼记》中“忧谗畏讥”的“诬”,就是指“严谨的抨击”。

这句就是说道那些受到
撤职远调的迁客,登斯楼欤此景,M18x至自己的遭遇,更害怕可以受坏人的反击污蔑和好人的抨击批评,存有此两层忧畏,故产生“满目萧然,感极而忧”的情绪。

《古汉语常用
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年版页)附:“诬,非难、批评”,并以《岳阳楼记》中“忧谗
畏讥”为书证,可知释“诬”为“抨击、批评”就是合乎文意的。

“讥”这个词,在宋代是否已演变成为表示“讽刺”、“讥笑”的意思呢?我们可以
从宋代欧阳修《上范司谏书》中找到答案:“然宰相、九卿而下失职者,受责于有司;谏
官之失职也,取讥于君子。

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策而昭明,垂之百世
而不泯,甚可惧也。

”“范司谏”即范仲淹。

本文之“讥”,皆“批评指责”之意。

欧阳
修说的“君子之讥……甚可惧也”,正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畏讥”二字的最好注脚。

三、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新编初五册《岳阳楼记》)
其中“或异二者之为”一句,课本附:“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或,近乎
‘或许’、‘也许’的意思。

”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均谓此说道,似乎这难成定论,然而
愚意以为此说道尚可深究。

首先,从文意看,尽管各选本都认为“或”表示揣测、估计和不肯定的语气,可是文
章前一句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既已探求,怎么又只是揣测?既是揣测,又怎么可
以据此立论,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中心思想呢?可见,“或”
绝不能理解为表揣测不定语气的副词,而应当解作动词“有”。

其次,从词义看看,“或”训为“存有”,于古有叛。

《广雅·释诂》:“或,存有也。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岳麓书社年版64页)故又名:“或,犹‘存有’也。

”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三(中华书局年版55页)故又名:“或言‘存有’也。

和古‘存有’字通作‘或’。

”“或”的这种用法在古代典籍中并非少见。

略握二例:《尚书古义》曰:“诸法做好,遵王之道;诸法害人,遵王之路。

”《吕览》惹来此“存有”并作“或”。

低诱曰:“或,存有也。

和古‘存有’字通作‘或’。

”鲍照《在荆州与张魏人
李君士联句》:“三尹并无喜色,一适或垂竿。

”“并无”“或”对文,即为“或”犹
“存有”也。

“或”与“存有”,古音同属匣母,“或”属于职部,“存有”属于之部,
之职对转回。

“或”“存有”二字古代经常通用型。

在《岳阳楼记》这句中,“或”即为“存有”的通假字。

“或异二者之为”就是说道存有异于上述两种人的所为,这就是在经
过积极探索之后,而语气确实地表示“和古仁人之心”与当时迁客骚人存有显然差别,从
而为下文抒发中心思想奠定巩固的基础。

四、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新编初五册《孟子二章》)
其中“拂士”,课本注释为:“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

辅弼。

”此注
欠妥。

杨伯峻《孟子评注》、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辞海》皆辨“拂士”之“拂”
通在“弼”,义为统领、贤明,唯《辞源》修订本“拂士”条注云:“能忤矫正君主过错
的人。

倚通弼”,并以此句为书证。

权衡以上二说道,愚以为《辞源》修订本的观点更为
精整。

其理由例如次:
首先,从文意看,“法家拂士”与“敌国外患”相对为文,都是指使国君忧患的对象。

“敌国外患”固然是君主所忧患者,法家是守法度的世臣,国君不依法而行,就要进谏劝阻,所以也是国君忧患的人。

如果“拂士”理解为“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则国君对他
何患之有?唯其“拂士”是“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人”,则昏君常忧之。

其次,从古训看看,倚通弼,弼存有统领义,也存有矫正义。

《尚书·益稷》:“予违,汝弼。

”孔安国传:“我违道,汝当以义辅正我。

”此弼字即为制止过错之意。

《小
戴礼记·保傅》:“洁廉而切直,匡过而谏邪者,谓之弼。

弼者,拂天子之过者也。

”此更明言“弼”存有“匡过谏鬼神”义。

贾谊《新书·保傅》:“洁廉而切直,匡过而谏邪者,谓之拂。

拂者,拂天子之过者也。

”《韩诗外传》卷八:“辅臣五人,倚臣六人。

”倚臣辅臣对握。

《说道苑·君道》:“范氏之亡也,而太少倚。

”皆由此可知“拂士”即为“能够倚天子之过之士”,而非通常的“能够统领君主的贤士”。

可知课本注解有误,梭螺科更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