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南片)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不分版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东城区(南片)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不分版

北京市东城区〔南片〕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中国传统节日是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而通过积淀形成的,并以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为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相应的物质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众群体活动的日子。

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
秋冬的“文化链
....。

...〞。

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节日接踵而至
进入炎炎夏日,端午节又不期而至。

时至秋季,丹桂飘香,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纷至沓来。

严冬降临,瑞雪飘飞,腊八节、小年、除夕是对它最好的迎候。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

从精神文化层面看,中国传统节日浓缩着我国数千年文明进程的丰富内涵,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风貌,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想情怀,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

从行为文化层面看,中国传统节日是各种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集中展示的平台,这个平台荟萃着祭奠、礼仪、表演、技艺、艺术、
体育、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从物质文化层面看,传统节日文化既有四季飘香的节令佳肴,更有纷繁多样的装饰品、桔祥物,还有大自然赐予的植物、花卉等,这些物质载体不仅能满足民众的某种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审美需求、点缀需求等,
而且以其特有的象征性和富含的文化蕴意,满足人们避瘟驱邪、祈福纳祥
....等各种美好的心理企盼和精神欲求。

1. 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字音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文化链
B. 接踵.〔zhǒng〕而至
C. 风景线
D. 祈.〔qǐ〕福纳祥
2. 文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依托
B. 不期而至
C. 纷至沓来
D. 荟萃
3. 选文第一段是一个长句,把它变换成短句形式,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中国传统节日由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积淀而成,它们以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为
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相应的物质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活动的群体性是传统节日的主要特征之一。

B. 中国传统节日是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而通过积淀形成的,它们以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为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相应的物质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众群体活动的日子。

C. 中国传统节日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它们是通过积淀形成的,并以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为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相应的物质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众群体活动。

D. 中国传统节日是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而通过积淀形成的,它们以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为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相应的物质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众群体活动。

4. 以下节日中,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春节
B. 清明节
C. 腊八节
D. 小年
5. 以下诗句中,与节日对应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元宵节
B.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端午节
C.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中秋节
D.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重阳节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2分,共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那么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应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
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身,孰假设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假设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那么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波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

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

饮且食兮寿而康,无缺乏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6.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才畯.满前畯:通“俊〞
B. 妒宠而负恃.恃:依靠
C. 车服不维.维:束缚
D. 黜陟.不闻陟:降职
7.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宅幽而.势字而.幼孩
B
从者.塞途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C 奔波于.形势之途而母立于.兹
D 谁争子所.足之所.履
8. 以下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 A. 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他听入耳中而不厌烦。

B. 与其有誉于前,孰假设无毁于其后
与其当面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不受毁谤。

C.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昌黎韩愈听到了他的话并且为他壮胆。

D. 饮且食兮寿而康,无缺乏兮奚所望
有吃有喝啊,长寿安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
9.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文章首段表达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写盘谷是隐居的好地方,目的是以幽雅清静的盘谷来对照污浊肮脏的社会现实。

B. 李愿认为自己命里注定无法成为“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的人,不能成为大丈夫,只能安于现状,过着清贫的生活。

C. 本文写法与众不同,通篇不是像常见的赠序那样对李愿直接赞颂、劝勉,而是引述李愿自己的议论来赞颂李愿。

D. 本文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文末在“歌〞词的抒情中完成全文说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0. 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了哪三种人?对这三种人作者持什么态度?〔不少于100字〕〔3 分〕
11. 用斜线〔/〕给下面文段划横线的局部断句。

〔5分〕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那么相亲异那么相敬乐胜那么流礼胜那么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那么贵贱等矣乐文同那么上下和矣好恶著那么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那么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那么民治行矣
〔取材于《礼记·乐记》〕
12. 在横线处写出诗词原句。

〔4分〕
①当我们身处逆境,但仍自信会有实现理想抱负的时机时,可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两句诗来勉励自己。

②《春江花月夜》中,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所表达的诗意相近的诗句是:“,。


1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6分〕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诗歌颔联中的关键字是哪两个?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3分〕
②诗歌尾联中的“英雄〞指什么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6题。

〔一〕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假设民,那么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缺乏以事父母,俯缺乏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那么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二〕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假设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假设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14.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假设新发于硎。

15. 结合选段〔一〕,简要概括孟子的“仁政〞思想。

〔3分〕
16. 根据选段〔二〕,分析庄子的养生之道。

〔3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小说。

完成17—19题。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

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

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

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

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

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曲犹未终,指下“刮剌〞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

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住船所在是甚么去处?〞船头答道:“偶因风雨,停泊于山脚之下,虽然有些草树,并无人家。

〞伯牙惊讶,想道:“是荒山了。

假设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

这荒山下,那得有听琴之人?〞忽听岸上有人道:“舟中大人,小子乃樵夫也。

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潜身岩畔。

闻君雅操,少住听琴。

〞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

左右的,叫他去罢。

〞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大人假设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

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

走近舱门,回嗔作喜问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站立多时,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那人道:“小子假设不知,却也不下来听琴了。

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

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

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断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子也还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

’〞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遥远,难以问答。

〞命左右:“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

〞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

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舱去,见我老爷叩头,问你甚么言语,小心容许。

〞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

〞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棍下截。

那时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舱门之外。

脱下芒鞋,漓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舱来。

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

樵夫长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礼了。

〞俞伯牙是晋国大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

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

〞叫童子看坐的。

童子取一张杌坐儿置于下席。

伯牙全无客礼,把嘴向樵夫一努,道:“你且坐了。

〞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

默坐多时。

怪而问之:“适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言:“不敢。

〞伯牙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

此琴何人所造?抚他有甚好处?〞樵夫道:“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

伏羲以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

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

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

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

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制成乐器。

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

长三尺六寸一分,前阔八寸;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

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

那徽有十二,又有一中徽,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

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

后因周文王被囚于羡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

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剧烈发扬,谓之武弦。

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

总之,清奇幽雅,悲壮悠长。

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

乃雅乐之好处也。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记问之学。

又想道:“就是记问之学,也亏他了。

我再试他一试。

〞又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假设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道:“《毛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大人试抚弄一过,小子任心猜度。

假设猜不着时,大人休得见罪。

〞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

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

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

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

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

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

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假设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

〞伯牙拱手道:“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上国而来。

〞子期道:“原来是伯牙大人。

〞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

茶罢,又命童子取酒共酌。

伯牙开言又问:“先生不知尊居何处?〞子期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

〞伯牙点头又问:“道艺何为?〞子期道:“也就是打柴为生。

〞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资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

〞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

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余年。

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

〞伯牙道:“如此大孝,一发难得。

〞二人杯酒酬酢一会。

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又问子期:“青春多少?〞子期道:“虚度二十有七。

〞伯牙道:“下官年长一旬。

子期假设不见弃,
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

〞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贱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

〞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平之万幸。

假设以富贵贫贱为嫌,觑俞瑞为何等人乎!〞遂与子期顶礼八拜。

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

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

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

正是: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谈论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

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备开船。

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与子期,把子期之手,道:“愚兄余情不尽,意欲曲延贤弟同行数日,未知可否?〞子期道:“小弟非不欲相从。

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

’〞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这就是‘游必有方’了。

〞子期道:“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

万一禀命于二亲,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

〞伯牙道:“贤弟真所谓至诚君子。

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

〞子期道:“仁兄明岁何时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驾。

〞伯牙屈指道:“昨夜是中秋节,今日天明,是八月十六日了。

贤弟,我来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访。

假设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为君子。

〞子期道:“既如此,小弟来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拱候,不敢有误。

天色已明,小弟告辞了。

〞伯牙道:“贤弟且住。

〞命童子取黄金二笏,不用封帖,双手捧定道:“贤弟,些须薄礼,斯文骨肉,勿得嫌轻。

〞子期不敢谦让,即时收下。

再拜辞别,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于腰问,掌跳搭扶手上崖。

伯牙直送至船头. 各各洒泪而别。

〔选自《醒世恒言》第一卷〕
17. 以下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本文出自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之一,属拟话本,带有民间曲艺特点,情节曲折而充满巧合,如本文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

B. 本文模仿民间说书艺人的口角,比方文中“正是: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等,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C. 这篇作品中的故事源自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滕王阁序》中就曾用“钟期既遇〞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

D. 小说的虚构性在这篇作品中表达得很突出,比方俞伯牙和钟子期结拜兄弟这一情节,就是史料中没有记载,而由作者为了表达主题而虚构出来的。

E. 文中俞伯牙觉得钟子期是个饱学之士,不应该只做樵夫为生,表现出俞伯牙热衷名利,
势利虚荣的一面。

18. 结合全文分析钟子期的形象。

〔4分〕
19. 明代小说中人物往往有着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质和生活情趣,试说出阅读本文后你能联想到哪个课内学习过的古代文人,并简要说明。

〔6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0. 作文。

〔40分〕从以下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写作。

①请将“让我你〞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②阅读下面一那么材料,根据引发的思考或联想,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人们总是更关注风头人物,为商人、明星和意见领袖着迷,视他们为时代偶像。

但庞大而沉默的程序员在冷冷地旁观着,用他们的偏好与品位时刻改造着我们,决定着我们的步伐。

拿起你的就明白了。

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以及这些系统上每个软件的的运行规那么、流畅程度和使用习惯,才是划定我们生活根本框架的东西。

倒退10年,Windows系统的硬盘划分、文件储存方式,定义了我们的习惯,甚至影响了我们思考事物的方式。

我们都盯着狂欢表演,但沉默孤独的人决定一切。

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试题答案】
一、〔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 D
2. B
3. A
4. B
5. C
二、〔共4小题,每题2分,共8分〕
6. D〔陟:升职〕
7. C〔都是介词,可译为“在〞。

A第一个是连词,表并列;第二个通“尔〞,“你们〞。

B 第一个是代词,译为“的人〞;第二个是判断句标志。

D第一个译为“住所〞;第二个是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


8. C〔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认为他讲得有气魄。


9. B〔“不能成为大丈夫〞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第三段结尾句“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我那么行之〞说明“山林隐士〞也是李愿所谓的“大丈夫〞。


三、〔共4小题,共18分〕
10. 〔3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作者借李愿之口描述了三种人:“遇知于天子〞者〔或声威赫赫的显贵〕,“不遇于时〞者〔或高洁不污的隐士〕,“伺候于公卿〞者〔或趋炎附势的官迷〕。

作者借李愿之口,对第一种人和第三种人均持批判态度〔如蔑视、厌恶、挖苦、否认等即可〕,对第二种人持赞赏态度。

11. 〔5分〕共10处,每对两处得1分。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那么相亲/异那么相敬/乐胜那么流/礼胜那么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那么贵贱等矣/乐文同//那么上下和矣/好恶著//那么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那么政均矣。

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那么民治行矣。

12. 〔4分〕每写对一句得1分,句中有错别字不得分。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3. 〔6分〕
①两个关键字是“自〞和“空〞。

〔1分〕诗人用这两个字表达了自己对祠堂景物的特殊感受:春色固然美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

〔2分〕
②“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

〔1分〕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2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14. 〔4分〕
〔1〕哪里有仁爱的人做了国君却陷害百姓的事呢?
〔2〕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15. 〔3分〕
“以民为本〞,“保民而王〞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主张。

首先要保证“民有恒产〞,使百姓能获得根本的物质生活保障。

然后兴办教育,让人懂得孝悌之理,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友善。

16. 〔3分〕
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小心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
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到达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17. 〔4分〕CE
C不是说怀才不遇,《滕王阁序》中是暗指“在座的都是我的知音,展示一下才华有什么关系〞;E俞伯牙是对钟子期十分欣赏,认为他大材小用了,不是热衷名利。

18. 〔4分〕概括出形象中的任意两点,2分;结合文章分析合理,2分。

子期学问渊博〔瑶琴〕,艺术造诣高〔闻弦声知雅意〕,安贫乐道〔对孔子说颜渊的话特别有感触〕,举止不卑不亢,淡泊名利,孝顺父母,信守承诺〔不轻易承诺〕。

19. 〔6分〕说出以下任何一人物,1分;简要说明,合理通顺,无常识性错误,5分。

俞伯牙和钟子期在江上弹琴闲话,有“渔樵于江渚〞的情趣,可以联想到苏轼;
俞伯牙与钟子期相识的曲子是悼念颜回的,主旨是赞美安贫乐道精神,可以联想到孔子或颜回;
钟子期因为不愿丢下父母而甘心打柴,表现出真诚纯孝,可以联想到李密;
钟子期饱学而隐居砍柴为生甘于田园,淡泊名利,可以联想到陶渊明。

说出其他人物,只要合情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六、〔共40分】
20. 作文〔略〕
评分标准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为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