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政治全国Ⅱ一轮复习精品课时训练卷:必修四 第四单元 课时1 寻觅社会的真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1寻觅社会的真谛
A组
1.(2013·山东卷,25)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
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

这说明()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幸福”“活力”“生态”等宣传语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体现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A项符合题意。

B、D两项分别强调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作用,不符合题意。

语言的变化反映了意识的变化,意识的变化由物质的变化决定,C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2.(2016·南京月考)多年来,我国高考为高校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但也
存在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等问题。

为此,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出台该意见的哲学依据是()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解析针对我国高考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D项符合题意。

A项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C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3.(2016·东莞期初测试)有人认为,“乡愁”其实是从乡间走到城里的
那个群体在“愁乡”,他们不光“愁乡”,还因找不到融入感而“愁城”;“乡愁”因“城愁”而生,“愁城”因“愁乡”而起。

这表明()
A.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决定了烦恼的产生
B.特点鲜明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非实践的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无非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解析“乡愁”因“城愁”而生,“愁城”因“愁乡”而起,表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D项符合题意。

物质决定意识,A项观点错误。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B项观点错误。

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答案 D
4.(2016·湖南长沙模拟)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
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人们应该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
C.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有效信息——“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产品分配关系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故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项符合题意,C项排除;A、B两项不属于唯物史观,排除。

答案 D
5.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平等。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因为()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D.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解析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因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能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故选B项;政治体制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A项不选;
C、D两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6.我国的改革开放,主要内容就是变革生产关系。

从人民公社到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到合营、三资、私营企业遍地开花,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

这些事实表明()
A.我国的生产关系是由党和国家的政策决定的
B.人类社会是按照人的愿望变化发展的
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A项错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项否认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C项与题意无关;只有D 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D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
①思想认识,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
起推动作用③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①表述不合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起推动作用;②表述错误,价值观不属于生产关系,而是上层建筑。

答案 B
8.2015年我国首次统一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
准。

同时,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上调,迎来“十一连增”。

这一举措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①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③不符合要求,本身说法也错误,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或者说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答案 D
B组
9.(2014·四川卷,10)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
引发了人们多方面的思索:自我、亲人、友情、健康、蓝天、梦想……
都去哪儿了?这些追问,在凸显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些人迷茫心境的同时,还萌动着人们寻求改变的心态和信念。

这表明()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特征②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
宿③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④社会心理源自人们的生活反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社会心理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因此,②④两种说法是错误的;材料中的追问凸显了当今社会的心境还萌动着人们寻求改变的心态和理念,体现了事物是联系的,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因此①③是正确的,可以入选。

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10.(2015·新课标Ⅰ卷,1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
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②不断解决社
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
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从题干获取有效信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促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所以我国推进依法治国是对上层建筑的改革的要求,①符合题意;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也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②也符合题意;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在加深,但并不是由自发到自觉的标志,故③错误;“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提法也是错误的,故排除④。

故选A。

答案 A
11.(2013·江苏卷,32)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
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
用③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以中国梦为背景,考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知识。

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①应选;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④应选。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②错误;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③不准确,且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2.(2016·东莞期初测试)“菜篮子”里装着农民的收入,也盛着市民的
支出;物价调控,既要顾市民,也要顾农民。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种观点体现了()
①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分析事物联系的具体性和多样性②在
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时,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③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市民、农民都是人民群众的组成部分,物价调控,既要顾市民,也要顾农民,体现了政府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均与题中要求的“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不符。

答案 C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其中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近年来,食品、药品等领域安全事故频发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及人民群众健康。

对此,政府重拳出击,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

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知识,分析“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的哲学依据。

解析本题首先范围明确为社会历史观角度,分析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的原因,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角度分析,道德诚信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材料中还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对应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
线。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社会的条件下,必须树立诚信观念。

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诚信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加强诚信建设实现和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必然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诚信观念,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混乱,扰乱市场秩序。

(前两点必答,后两点答出任一点即可)
14.(2013·安徽卷,39)“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关乎民生之利,
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

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

解析设问要求从哲学角度——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回答确定居民收入倍增的理论依据。

可分别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等角度回答。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倍增目标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倍增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倍增目标的确定符合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