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教程(山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综合训练(五)综合训练(二)山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教程(山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五)综合训
练(二)山东
专题综合训练〔五〕综合训练(二)
[限时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卢文伟,字休族,范阳涿人也。

为北州冠族。

父敞,出后伯假。

文伟少孤,有志尚,颇涉经史,笃于交游
..,少为乡闾所敬。

州辟主簿。

年三十八,始举秀才。

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

文伟既善于营理,兼展私力,家素贫俭,因此致富。

孝昌中,诏兼尚书郎中,时行台常景启留为行台郎中。

及北方将乱,文伟积稻谷于范阳城,时经荒俭,多所赈赡,弥为乡里所归。

寻为杜洛周所虏。

洛周败,复入葛荣,荣败,归家。

时韩楼据蓟城,文伟率乡闾屯守
范阳,与楼相抗。

乃以文伟行范阳郡事。

防守二年,与士卒同劳苦,分散家财,拯救贫乏
..,莫不人人感说。

尔朱荣遣将侯深讨楼,平之,文伟以功封大夏县男,邑二百户,除范阳太守。

深乃留镇范阳。

及荣诛,文伟知深难信,乃诱之出猎,闭门拒之。

深失据,遂赴中山。

庄帝崩,文伟与幽州刺史刘灵助同谋起义。

灵助克瀛州,留文伟行事,自率兵赴定州,为尔朱荣将侯深所
败。

文伟弃州,走还本郡,仍与高乾邕兄弟共相影响
..。

属高祖至信都,文伟遣子怀道奉启陈诚,高祖嘉纳之。

中兴初,除安东将军、安州刺史。

时安州未宾,仍居帅任,行幽州事,加镇军、正刺史。

时安州刺史卢曹亦从灵助举兵,助败,因据幽州降尔朱兆,兆仍以为刺史,据城不下。

文伟不得入州,即于郡所为州治。

太昌初,
迁安州刺史,累加
..散骑常侍。

天平末,高祖以文伟行东雍州事,转行青州事。

文伟性轻财爱宾客善于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虽有受纳吏民不甚苦之。

兴和三年卒于州,年六十。

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定瀛殷三州军事、司徒、尚书左仆射、定州刺史,谥曰孝威。

(选自《北齐书》,有删改)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笃于交游
..交游:结交朋友
B.拯救贫乏
..贫乏:穷困者
C.仍与高乾邕兄弟共相影响
..影响:效验
D.累加
..散骑常侍累加:屡经加封
解析“影响〞应是“策应〞的意思,如《宋书》中“内外影响,同恶相成〞。

答案 C
2.文中画波浪线的局部,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伟性轻财爱宾客/善于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虽有受纳/吏民不甚苦之
B.文伟性轻财/爱宾客/善于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虽有受纳/吏民不甚苦之
C.文伟性轻财爱宾/客善于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虽有受纳/吏民不甚苦之
D.文伟性轻财/爱宾客/善于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虽有受纳/吏民不甚苦之
解析分析画线句,可知其陈述的对象是文伟。

考生可根据句意以及句式结构对称性的原那么来判断,如“性轻财/爱宾客〞三字短语,需要从中断开;如“善于抚接/好行小惠〞四宇并列短语,需要从中断开。

答案 B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卢文伟虽为北方豪族之后,但没有沾染纨绔公子的习气,从小立志宏远,博览群书,为乡民敬重。

B.在兵荒马乱中,卢文伟献身沙场,征战各地,杀伐不止,却能保家为民,存身建功,实属不易。

C.卢文伟在兴修水利的过程中,充分施展自己善于经营的长处,使很多农家从贫寒中富足起来。

D.卢文伟与幽州刺史刘灵助曾共同谋求起义、共御强敌,后来卢文伟代理幽州事务,而卢曹随灵助起兵,失败后,占据了幽州。

解析“使很多农家从贫寒中富足起来〞理解有误。

原文为“文伟既善于营理,兼展私力,家素贫俭,因此致富〞,是说文伟家中平素清贫节俭,现在善于经营,又开展自家产业,因此致富。

答案 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高祖至信都,文伟遣子怀道奉启陈诚,高祖嘉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百姓从中受益,其修整工程大多委托给文伟办理。

(2)恰逢高祖来到信都,文伟派儿子怀道奉送书信陈述归附的诚心,高祖快乐地接纳了他们。

【参考译文】
卢文伟,字休族,范阳涿地人氏。

家族为北方最大的豪门世族。

父亲名为卢敞,出继给伯父卢假。

文伟少时丧父,有志向,阅读了不少经史著作,喜好结交朋友,年轻时便被乡里人敬重。

州府举荐他任主簿。

卢文伟三十八岁,才被推举为秀才。

被授予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服刺史裴俊依旧迹整修督亢陂,灌溉良田一万余顷,百姓从中受益,其修整工程大多委托给文伟办理。

文伟既善于经营管理,又开展自家产业,家中平素清贫节俭,因此致富。

孝昌年间,朝廷下诏任命卢文伟兼任尚书郎中,当时行台常景上书朝廷请求留文伟任行台郎中。

等到北方快要动乱的时候,文伟早在范阳城屯积了很多粮食,一出现荒灾,马上进行赈济,更是赢得了乡里民心。

不久文伟被杜洛周俘虏。

洛周兵败,又投奔葛荣,葛荣兵败,文伟回到故土。

当时韩楼占据蓟城,文伟率乡民屯守范阳,与韩楼对抗。

朝廷便让文伟代理范阳郡事务。

防守了两年,文伟与士卒同劳共苦,分散自己的家财,拯救贫困者,人们无不感谢欢悦。

尔朱荣派遣大将侯深讨伐韩楼,平定了蓟城。

文伟因功被封大夏县男,食邑二百户,拜任范阳太守。

侯深便留下镇守范阳。

到尔朱荣被诛杀时,文伟知道侯深难以信任,就引诱他外出打猎,然后紧闭城门不让他入城。

侯深失去了根据地,于是前往中山。

庄帝去世后,文伟与幽州刺史刘灵助共同商议起义。

灵助攻克瀛州,留下文伟主事,自己领兵赶赴定州,却被尔朱荣的大将侯深打败。

文伟放弃瀛州,逃归本郡,仍然和高乾邕兄弟互相策应。

恰逢高祖来到信都,文伟派儿子怀道奉送书信陈述归附的诚心,高祖快乐地接纳了他们。

中兴初年,被授予安东将军、安州刺史。

当时安州没有归顺朝廷,文伟还是留守,担任统帅的职务,代理幽州事务,被授予镇军、正刺史等职务。

当时安州刺史卢曹也随灵助起兵,灵助失败,卢曹因而占据幽州投降了尔朱兆,尔朱兆还是让他做刺史,卢曹占据城池,文伟久攻不下。

文伟不能入州,就以郡府为州府。

太昌初年,升任安州刺史,屡经加封任散骑常侍。

天平末年,高祖命令文伟代理东雍州事务,后改任代理青州事务。

文伟生性轻视财物,爱交宾客,善于抚慰待人,好行小惠,所以在任职之地颇得民心,虽然也收受赋税,
但官吏百姓不觉得很苦。

兴和三年在州中去世,享年六十岁。

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定瀛殷三州军事、司徒、尚书左仆射、定州刺史,谥号为孝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答复5~8题。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也。

曾少袭爵,好学博闻,与同郡袁侃齐名。

魏明帝初为平原侯,曾为文学。


即位,累迁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

顷之
..,迁散骑常侍。

及宣帝将伐辽东,曾上疏魏帝曰:“臣愚以为宜选大臣名将威重宿著者,成其札秩,遣诣北军,进同谋略,
退为副佐。

虽有万一不虞之变,军主有储,那么无患矣。

〞帝不从。

出补河内太守,在任有威严
..之称。

征拜侍中,母忧去官。

嘉平中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曾奏劾之朝廷称焉。

时曹爽专权,宣
帝称疾,曾亦谢病。

爽诛,乃起视事
..。

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

时步兵校尉阮籍负才放诞,居丧无礼。

曾面质籍于文帝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假设卿之曹,不可长也。

〞因言于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

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

〞帝曰:“此子羸病假设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

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毌丘俭诛,子甸妻荀应坐死。

其族兄、族父虞并景帝姻通,共表魏帝以丐其命。

诏听离婚。

荀所生女芝为颍川太守刘子元妻,亦坐死,以怀妊系狱。

荀辞诣曾乞恩曰:“芝系在廷尉,顾影知命,计日备法。

乞没为官婢,以赎芝命。

〞曾哀之,腾辞上议。

朝廷佥以为当,遂改法。

曾在司隶积年,迁尚书,正元年中为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假节。

将之镇,文帝使武帝、齐王攸辞
送数十里。

曾盛为宾主
..,备太牢之馔。

侍从吏驺,莫不醉饱。

帝既出,又过其子劭。

曾先敕劭曰:“客必过汝,汝当豫严。

〞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

曾见崇重如此。

(选自《晋书》,有删改) 5.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顷之
..,迁散骑常侍顷之:不久
B.在任有威严
..之称威严:威信严厉
C.乃起视事
..视事:治事,任职
D.曾盛为宾主
..宾主:宾客和主人
解析“宾主〞是偏义复词,偏“主〞,“主人〞的意思。

答案 D
6.文中画波浪线的局部,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嘉平中/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曾奏劾之/朝廷称焉
B.嘉平中/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曾奏劾之/朝廷称焉
C.嘉平中/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曾奏劾之/朝廷称焉
D.嘉平中/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曾奏劾之朝廷/称焉
解析一看常见句末停顿的文言标志性的词汇——中,者、之;二看常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司隶校尉(作
宾语)、抚军校事(作主语)、朝野(作主语)、朝廷(作主语);三看文意。

三管齐下,答案可出。

答案 B
7.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何曾在诡谲、动乱的魏晋政权更替期,能够全身而退并且受两朝重用,可见其卓绝非凡的政治智慧。

B.何曾因阮籍行为放纵、不拘礼法,在文帝面前直接斥责要求问罪,文帝亲自求情,最后没有处置阮籍。

C.荀氏当面向何曾求情,愿为官奴以赎毋丘芝。

何曾被其大义感动,上表请求复议,表达了其慈悲怜恤的品质。

D.何劭不听父亲指示,武帝到访期间竟然未做准备,既不戴冠也不束带,因而受到了何曾严厉的责备。

解析“荀氏当面向何曾求情〞错,根据原文“荀辞诣曾〞,可知荀氏是传话给何曾求情的。

答案 C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以为宜选大臣名将威重宿著者,成其礼秩,遣诣北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既出,又过其子劭。

曾先敕劭曰:“客必过汝,汝当豫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认为应该挑选大臣名将中有威望的重臣老臣,排定官位,派遣他们到北军。

(2)武帝离开后,又顺路看望何曾的儿子何劭。

何曾事先告诫儿子说:“客人一定会顺路去看望你,你应当事先准备,隆重待客。


【参考译文】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

何曾年少时继承了爵位,好学习,见识广,与同郡袁侃齐名。

魏明帝起初为平原侯,何曾为文学。

等到魏明帝即位,屡次升迁最后被任命为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

不久,升为散骑常侍。

等到宣帝将讨伐辽东,何曾向魏帝上书说:“我认为应该挑选大臣名将中有威望的重臣老臣,排定官位,派遣他们到北军,进军可以共同谋略,退军可成辅佐的副手。

即使万一出现了变故,军队统帅还有副职,也就没有忧患了。

〞皇帝没有接受这个意见。

出京补任河内太守,在任期间素有威严的称赞。

征召他为侍中,母亲去世时,离职守丧。

嘉平年间,任司隶校尉。

抚军校事尹模凭受宠而逞威,非法获利很多,朝延内外都惧怕他,没有敢说话的人。

何曾上奏朝廷,弹劾尹模,受到朝廷的称赞。

当时曹爽专权,宣帝以病为由不涉朝政,何曾也称病引退。

曹爽被杀,他才起来履行公事。

魏帝被废黜,何曾也参与了谋划。

当时步兵校尉阮籍仗着有才而放纵怪诞,为母居丧不守礼制。

何曾在文帝面前当面质问阮籍说:“你放纵而违背礼制,是伤风败俗之人,如今忠贤之人执掌政权,综合名实考察,像你这类人,不能长久。

〞又对文帝说:“您正以孝治天下,却听凭阮籍守丧期间在您座旁饮酒吃肉。

应该把他放逐到荒远的边疆,不要让他污染中原。

〞文帝说:“这个人的毛病就是这样,你不能为我忍耐吗!〞何曾又引经据典,言辞说理很是激切。

文帝虽然没有听他的,当时人们却敬畏他。

毌丘俭被诛杀,他的儿子毌丘甸、妻子荀氏应株连处死。

荀氏的族兄荀顗、族父荀虞都与景帝有姻亲关系,共同向魏帝上表,乞求饶了荀氏的命。

魏帝下诏说听任他们离婚。

荀氏所生的女儿毌丘芝为颍川太守刘子元的
妻子,也株连判死刑,因怀孕囚于狱中。

荀氏传话给何曾乞求开恩说:“毌丘芝囚在廷尉狱中,顾影自怜,数
着日子准备受刑。

乞求没籍为官奴,以赎毌丘芝一命。

〞何曾哀怜她,上递状辞请求复议。

朝廷议论都以为何曾的意见正确,于是修改了法律。

何曾在司隶的职位上多年,升任尚书。

正元年间,任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假节。

将要赴任,文帝派武帝司马炎、齐王司马攸送行数十里。

何曾隆重地施行主人待客之礼,准备了牛、羊、猪等饭食。

侍从随行没有不吃饱喝醉的。

武帝离开后,又顺路看望何曾的儿子何劭。

何曾事先告诫儿子说:“客人一定会顺路去看望你,你应当事先准备,隆重待客。

〞何劭不戴冠不束带,让武帝停留了很久,何曾严厉地责备何劭。

何曾就是这样被器重。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公姓曾氏,讳巩,字子固。

其先鲁人,后世迁豫章,因.家江南。

其四世祖延铎,始为建昌军南丰人。

公生而警敏,自幼读书为文,卓然有大过人者。

嘉祐二年登进士第,调太平州司法参军。

岁余,召编校史馆书籍,历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又为英宗实录院检讨官。

出通判越州,属岁饥,公兴积藏,通有无。

老稚怡怡,不出里闾,鼓腹而嬉。

擢知齐州,齐俗悍强,群行剽劫,光火发冢,吏不敢正视。

公属民为伍,谨几察,且捕且诱。

盗发辄得,市无攫金,室无冗坏,犬不夜吠。

徙.知襄州,州有大狱,久不决,公一阅.,知其冤,尽释去,一郡称其神明。

又徙洪州,岁大疫,公储药物饮食,在所授病者,民以不夭死。

师出安南道江西者,且万人,公阴计逆具,师至如归,既去而市里有不知者。

召判太常寺,未至,改知明州,有诏完州城,公程工赋,裁省费十六,民不知役而城具。

数月,徙亳州。

元丰三年,知沧州,道由京师,召对,神宗察公贤,留勾当
..三班院。

数对便殿,其所言皆安危大计,天子嘉纳之。

四年手诏中书门下曰:“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

〞遂以为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公入谢曰:“此大事,非臣所敢独当。

〞上谕:“以此特用卿之渐耳,毋重辞。

〞五年,擢拜中书舍人,赐三品服。

九月,以.母丧罢。

六年,卒于江宁府。

敕在所给其丧事。

公刚毅直方,外谨严而.内和裕。

与人交,不苟合。

朋友有不善,必尽言其过,有善必推扬其.所长。

奖诱后
进,汲汲
..惟恐不逮。

其为政严而不扰必去民疾苦而与所欲者未尝按劾官吏所莅至于今思之天子且欲大用而公不幸死矣。

(选自宋朝韩维《神道碑》,有删改) 9.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徙.知襄州徙:被贬
B.公一阅.,知其冤阅:审阅
C.留勾当
..三班院勾当:主管,办理
D.汲汲
..惟恐不逮汲汲:惶惶不安的样子
解析“徙〞是“调动(官职)〞的意思。

答案 A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后世迁豫章,因.家江南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 九月,以.母丧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 外谨严而.内和裕有如此之势,而.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 有善必推扬其.所长实迷途其.未远
解析 B 项,均为介词,译为“因为〞。

A 项,前为副词,译为“于是〞;后为介词,译为“依靠〞。

C 项,前为连词,表并列;后为连词,表转折。

D 项,前为代词,指代曾巩的朋友;后为副词,表推测、估计,可译为“大概〞。

答案 B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曾巩善于为政的一组是
①卓然有大过人者 ②谨几察,且捕且诱 ③知其冤,尽释去 ④民不知役而城具 ⑤宜典五朝史事 ⑥必尽言其过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③⑤⑥
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①写的是曾巩“读书为文方面的能力〞;⑤说明其“史学见称〞,博学;⑥写的是对待朋友的态度。

答案 C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局部,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其为政严/而不扰/必去民疾苦而与所欲者/未尝按劾官吏/所莅至于今思之/天子且欲大用/而公不幸死矣
B .其为政/严而不扰/必去民疾苦/而与所欲者/未尝按劾官吏所莅/至于今思之/天子且欲大用/而公不幸死矣
C .其为政/严而不扰/必去民疾苦而与所欲者/未尝按劾/官吏所莅至于今思之/天子且欲大用/而公不幸死矣
D .其为政/严而不扰/必去民疾苦而与所欲者/未尝按劾官吏/所莅至于今思之/天子且欲大用/而公不幸死矣 解析 “严而不扰〞是曾巩“为政〞的特点和表现,不能断开;“所莅〞句的主语是“曾公〞,而非“官吏〞,其前应断。

答案 D
1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曾巩一生,历任地方官职,鞠躬尽瘁,处事英明,政绩显著。

任职明州,修缮州城,曾巩裁省费用百分之十六,大大减轻了百姓的徭役负担。

B .曾巩富有胆识,正视问题,迎难而上。

任齐州知州时,面对当地违法作乱的强悍风俗,曾巩果断处置,
恩威并施,最后将齐州治理得秩序井然。

C.元丰三年,曾巩取道京师,觐见神宗,深得神宗赏识,任职京官,参议朝政,善于提出治国大计,被神宗手诏称赞,擢升任用,兼任多职。

D.曾巩刚毅正直,处世有方:与他人交往,不轻易认同附和;对待朋友真诚,朋友有错,必然指出,绝不掩饰;对待后进,积极奖掖、提拔。

解析“曾巩裁省费用百分之十六〞错,原文为“裁省费十六〞,意思是节省了十分之六。

答案 A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通判越州,属岁饥,公兴积藏,通有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出安南道江西者,且万人,公阴计逆具,师至如归,既去而市里有不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调往地方出任越州通判,恰逢年岁饥荒,曾公提倡积存储藏粮食,用来接济匮乏之人。

(2)有一支出往安南取道江西的军队,接近一万人,曾公暗地里准备迎接的器具,军队到了如同归家,离去之后城里有不知道军队来过的市民。

【参考译文】
曾公,名巩,字子固。

他的祖先是山东人,后世迁到南昌,因而居家在江南。

他的四世祖曾延铎,开始是建昌军南丰人。

曾公天生就机敏敏锐,从小读书作文,卓尔不群大有过人之处。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调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之职。

一年多,被朝廷征召编纂校勘史馆书籍,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等职务,兼任判官告院,又担任英宗实录院检讨官。

调往地方出任越州通判,恰逢年岁饥荒,曾公提倡积存储藏粮食,用来接济匮乏之人。

老幼欢怡,不出乡里,肚饱而笑。

升任齐州知州,齐地民风彪悍,群起抢劫,放火挖坟,官吏不敢治理调查。

曾公编民入伍,谨慎调查,一边抓捕一边诱降。

强盗上缴了赃物,市集没有再发生抢劫事件,房屋没被破坏,晚上狗都不叫了。

调任襄州刺史,州里有大案子,很久没有裁决,曾公一审阅,知道其中有冤屈,将犯人全部放掉,一郡之人都称赞曾公神明。

又调任洪州刺史,当年发生大瘟疫,曾公储存药物和食物,在治所交给病患,百姓因此才得以不死。

有一支出往安南取道江西的军队,接近一万人,曾公暗地里准备迎接的器具,军队到了如同归家,离去之后城里有不知道军队来过的市民。

征召署理太常寺,尚未就任,就改任明州刺史,有旨意修缮州城,公程工赋,节省费用十分之六,百姓不知徭役而城墙已成。

数月后,调任亳州刺史。

元丰三年,任职沧州,取道京师,被征召觐见皇帝,神宗觉察曾公贤能,于是留他处理三班院事务。

数次在便殿被神宗召见,曾公所说的都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计,天子快乐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四年神宗亲手写诏书给中书门下说:“曾巩史学能力在士林中被称赞,应该掌管五朝史事。

〞于是任命曾公担任史馆修撰,管理勾编修院、太常寺,兼管礼仪事务。

曾公进入皇宫谢恩说:“这是大事,不是我敢单独担当的。

〞神宗下谕说:“就是这样要慢慢地重用你,不要再推辞了。

〞五年,擢升中书舍人,赐三品服。


月,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

六年,在江宁府去世。

神宗下诏命令当地官府办理他的丧事。

曾公刚毅正直,处世谨严而内心丰裕。

与人交往,不轻易认同。

朋友有不好的地方,一定会毫不保存地讲明过错,有好的地方一定会推扬他的长处。

奖掖后进,尽职尽责生怕做得不够好。

曾公为政,严厉却不扰民,致力于驱除百姓疾苦,满足百姓欲望。

从来没有查处、弹劾官吏,所到之处到现在还思念他。

天子将要重用他,但是曾公不幸就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