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第10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纲领
内容
评价
(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 (1)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
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思想结晶
《天朝田亩制度》 (2) 每 户 留 足 口 粮 , 其 余 归
(2)体现了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
_国__库__
重脱离实际
(1)政治上主张 以法治国,官
吏由选举产生
(1)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内容 索引
01 主干知识梳理 02 核心考点深化 03 考题集训通关 04 课时精练
第一部分 主干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高出教材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背景
根本原因
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阶级矛盾 主要原因
第三单元 运动与辛亥革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占领武汉三镇。 3.高潮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 中华民国 成立,定都南京。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
主权在民
国家主权属于 国民全体 ,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权分立
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军事基础 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有利时机
四川发生保路风潮,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知识链接】 1.清末新政 (1)背景 ①清政府在“仇洋排外”的对外战争中失利。 ②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势力蓬勃发展。 ③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就无法继续统治。 (2)内容 ①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 ②改革兵制,扩练新军。 ③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 ④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3.后期斗争 (1)转折:1856年 天京变乱 (事件)。从此,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为重振国威,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让洪仁玕总理 朝政。 (3)防御战:1858年,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局势暂时稳定。1860年,安 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 (4)天京陷落: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内阁制
由议会多数党组织 内阁 ,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共和代议制
议员和总统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4.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 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 并不明确,大多迫于贫困,希望改变经济地位。 ②领导阶层学识与才略有限。定都天京后,领导者糜烂腐化,又为争权夺利互 相残杀,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③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而孤军深入。 ④文化上对传统文化完全推倒,得不到知识分子的支持;违背人性的措施,例 如在天京强制男女分开居住,不得民心。 ⑤外交失策:未积极争取外援,清政府因与西方列强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而获 得支持。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洋人 组织的常胜军(洋枪队)围攻下,溃败而亡。
《资政新篇》 (2)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 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 的设想
商业
(2)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3)文教上主张开设新式学堂
【归纳总结】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从经济上看,是分散的小生产者。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 多是用宗教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 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进一步尖锐
直接原因
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起义准备
洪秀全创立 拜上帝教 ,组织发动起义
【特别提醒】 《南京条约》的内容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主要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的推动下被激化的结果, 所以说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激化。
2.前期斗争 (1)初期 ①永安建制:1851年9月,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②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 南京 ,改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廷对峙。 (2)全盛 ①北伐:北伐军打到天津郊区,孤军深入,最后失败。 ②西征:西征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石达开进军江西,夺取许多州县。
(3)失败原因 ①清政府掌控全国的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 ②改革缺乏诚意,改革措施滞后,统治者陷于孤立。 ③革命打断了改革。 (4)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 推行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在政治上进行的预备立宪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 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
2.预备立宪 (1)概况:1905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1911年5月,在立宪派的一再要 求下,清政府废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但大权集中在皇亲国戚 手中,时人讥称“皇族内阁”。 (2)结果:“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部分立宪派逐渐同情、倾向革 命,汉族官员更加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二、辛亥革命(1911—1912年)
1.背景
政治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基础
清末“新政 ”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 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 等学说的影响
组织基础
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