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天天练20--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选择题天天练20
一、选择题
1.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
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A.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B.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
C.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D.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2.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阐述了协调平衡、调和阴阳、和解病机的治疗观;
配伍精当、法则鲜明“君臣佐使”的方剂原则。
据此可知,仲景医学
A.蕴含传统思想的学术特色B.推崇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
C.重视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D.传承以人为本的仁爱情怀
3.图1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柱形图。
图1
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鲜卑历史传统的影响B.国家中心区域的变化
C.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D.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4.宋词为我们描绘了喧嚣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展现了江南经济发达的局面,表现了江南生活的繁荣生机,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如吴中健儿驾舞龙舟、姑娘们打秋千、妇女拾翠的场景均出现在宋词中。
这说明,宋词
A.刻画文人形象B.反映秀美景趣C.体现世俗乐趣D.描写都市生活5.明洪武年间,朝廷对刊印书籍不征税,大大刺激了刻书刊印风气。
万历年间,书籍刻印市场活跃,“海内书凡聚之地有四,燕市(北京)也,金陵也,阊阖(苏州)也,临安也”。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印刷技术发展B.长途贩运发达C.江南经济繁荣D.市民文学兴起6.客邮是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邮政机构。
1834年,英国人率先在广州私设邮局,法、美、德、俄、日等国纷纷效仿。
客邮最多时有五六百处,其中日本开办的数量最多。
据此推知
A.中国国家主权逐步丧失B.近代中国邮政平稳发展
C.日本损害中国主权巨甚D.英国优先获得邮件信息
7.下图为发表于1917年的漫画《快把害虫一个一个捉出来》。
此画将“民国”比喻为一棵大树,将“义军”画成一只啄木鸟,正在将隐藏在大树中的身着军装和清潮服饰的“害虫”一个个捉出来,以让“民国”成长壮大。
作者意在表达
A.抨击封建旧礼教的态度B.拥护民主共和制的立场
C.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决心D.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景
8.1938年底天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正式搬到川西老龙坝,其企业档案中记载:“国难突发,公司匆促西迁,只为不甘心为暴力所劫持,且承朝野热心同志之维护,始得在川重整旗鼓,其志至壮,其情堪悯!”据此,对此时民族工业西迁理解正确是
A.优化投资环境是企业的发展策略B.开发西部是民族企业的社会担当
C.国民政府的经济掠夺是直接诱因D.服务全民族抗战彰显了家国情怀9.图4为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画。
该画旨在表达农民
A.获得土地的喜悦B.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C.翻身做主人的欣喜D.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拥护
10.1985年之前,我国农民工主要被乡镇企业吸收,呈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现象。
1985年之后,农民工开始了大规模的跨地域流动,出现“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现象。
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
A.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B.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
C.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1.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九千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七千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
据此可知,人类文明的产生
A.呈现多元特征B.以培植农作物标准
C.相互借鉴发展D.都分布在大河流域
12.在中世纪欧洲的“臣服礼”仪式中,封臣首先宣誓: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以侍奉
我主。
然后,封主就将一把泥土和一根树枝授予封臣,象征授予封土和封土上的森林。
据此可知,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A.单向权利义务B.地方领主相对独立
C.以血缘为纽带D.双方没有契约关系
13.有学者认为,伊比利亚海外扩张的先驱者绝对不是“文艺复兴人”,例如,航海家亨利王子被他同代的人描述为一个刚硬、虔诚、具有骑士品质的苦行者,而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据此推知,新航路的开辟
A.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B.以传播基督教为主要动力
C.正值西方社会价值观转型D.得到英国王权的大力支持
14.图2是巴黎公社革命宣传画“各国人民遵循我们的榜样;胜利的人民脚下,是代表专制、反动的拿破仑三世和梯也尔的脸相;人民的剑上写着:“人民的正义裁判”。
这里的“榜样”是指
A.发动武装起义B.反对外来干涉C.建立工农联盟D.建立工人政权15.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并签订秘密协议,其中提出“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但这句话的效力被下一段话抵消了:“三强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
”据此可知,该会议
A.为美苏两国所控制B.强权政治色彩较鲜明
C.促成了两极格局形成D.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
16.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立以技术人员、教师为主要志愿者的和平队,隶属于国务院的行政机构。
美国将和平队派遣到发展中国家,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美国意在
A.推行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和平演变B.输出美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念
C.促进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交流D.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建设
202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选择题天天练20答案与解析
题号12345678910答案B A B C C A B D D C 题号111213141516
答案A B C D B B
1.【答案】B【解析】据材料“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
“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可知良渚古城水利系统发达,农田规模广阔,水稻总产量很高,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达,故选B 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水利系统和农业生产的主导者是统治贵族,排除A项;材料中的水利系统、农业生产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无关,排除C项;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主要兴盛于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依然是原始农业的范畴,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协调平衡、调和阴阳、和解病机”体现了道家辩证统一的思维,“法则鲜明”体现了法家法治鲜明的思想,“君臣佐使”体现了儒家思想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中的医学观念充分体现了儒道法等相关思想观念,排除B项;材料主要介绍的是医学治疗原则,与临床施治的具体实践无关,排除C 项;以人为本的仁爱情怀主要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而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辩证统一、法制鲜明等一系列方剂原则,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相关信息,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呈现出河南河东地区明显增长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改革,使得大量出身河南河东地区的官员得到了任用,故选B项;鲜卑民族兴起于漠南燕代地区,而材料中漠南燕代地区官员数量明显减少,体现了鲜卑历史传统的影响明显减弱,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排除C项;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国家权力机构的变化,与官员的户籍出身无关,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材料对市井生活的描绘和关注“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对世俗生活的关注,展现了世俗乐趣,故选C项;材料可知宋词中描绘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并未强调文人身份,排除A项;材料可知宋词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述传达情趣,重心不在景色上,排除B项;材料信息仅知道是江南生活,无法得知是都市还是乡村,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海内书凡聚之地有四,燕市(北京)也,金陵也,阊阖(苏州)也,临安也”,可知当时全国最发达的书籍刊印和贩卖主要集中在江南的南京、苏州和杭州,北方只剩下北京一地,反映了江南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故选C项;材料只是介绍了明代书籍刊印的风气比较兴盛,并未具体介绍当时发达的印刷技术,排除A 项;材料并未具体介绍当时书籍售卖的情况,无法体现长途贩运发达,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市民文学早在宋代已经兴起,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英国人率先在广州私设邮局,法、美、德、俄、日等国纷纷效仿”“客邮最多时有五六百处,其中日本开办的数量最多”可知,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侵犯了中国的邮政通信权,据此可以推知,自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中国的国家主权逐步丧失,故选A项;题干所述内容充分体现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犯了我国的邮政通信权,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邮政事业并没有获得平稳发展,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日本在中国开办的客邮数量最多,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日本“损害中国主权巨甚”,排除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英国最早在中国私设邮局,但是并不能据此断定其“优先获得邮件信息”,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据材料“正在将隐藏在大树中的身着军装和清潮服饰的‘害虫’一个个捉出来,以让‘民国’成长壮大”结合所学可知,作者拥护民主共和,故选B项;
据材料“正在将隐藏在大树中的身着军装和清潮服饰的‘害虫’一个个捉出来,以让‘民国’成长壮大”可知,作者抨击的是危害“民国”的势力,排除A项;据所学,袁世凯在1916年已经去世,而材料漫画发表于1917年,排除C项;据材料“正在将隐藏在大树中的身着军装和清潮服饰的‘害虫’一个个捉出来”可知,作者要打倒的是危害“民国”的势力,而非列强,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据材料“1938年”“国难突发”“西迁”“不甘心为暴力所劫持”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民族工业西迁以躲避日军侵略,保存民族工业,支援抗战军需民用,为全民族抗战服务,故选D项;优化投资环境是企业的发展策略,但材料仅涉及到为保全民族气节、保存企业实力对企业进行西迁,没有明确优化投资环境的具体措施,故“优化投资环境是企业的发展策略”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西迁是为了保障国家重工业的发展而非开发西部,排除B项;日军侵华的经济掠夺是诱因而非国民政府,排除C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家家户户踊跃入社,迎接农业合作化高潮”可知,这幅宣传画反映的是新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积极加入农业合作社的情景,故选D 项;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而非农业合作化,排除A 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B项;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人民翻身做主人,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1985年之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被乡镇企业吸收”,1984年10月之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力度,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大规模的跨地域流动”,出现了题干中农民工“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现象,故选C项;题干的设问方式是“反映”,即问题的本质,而“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是题干所述“现象”的表述,排除A项;题干所述史实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0月所召开的“十四大”才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题干中提到不同的农作物产生和起源在不同的地区,所以从农业发展的层面体现出文明产生的多元特征,故选A项;题干体现的是西亚、东亚和美洲都是农业文明起源的地区,而不是以培植农作物为标准,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西亚、东亚和美洲的农作物各自独立出现,并未提到相互借鉴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人类文明产生不都是分布在大河流域,比如古希腊文明就产生于海洋地区,且D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封建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度是双项可排除;地方领主具有相对独立性,故B
项正确;以土地为纽带,C项可排除;在这种制度下,具有契约关系,D项可排除。
13.【答案】C【解析】由材料“伊比利亚海外扩张的先驱者绝对不是文艺复兴人”、“航海家亨利王子......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早期,海外扩张的先驱者行为
举动充满人文主义的色彩,但依然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属于人文主义者,说明当时正值西方社会价值观转型期,故选C项;文艺复兴推动思想解放,进而推动新航路的开辟,排除A项;材料内容和宗教没有关系,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航海家亨利王子”得到葡萄牙王室的支持,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人物是巴黎公社的宣传画内容,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其最终目的是要建立工人政权和资产阶级进行对抗,故选D 项;发动武装起义是建立工人政权的手段,但不是其最终目的,因此并不是榜样的内涵,排除A项;反对外来干涉强调的是外国势力,但工人阶级反抗的主要对象是资产阶级,排除B项;建立工农联盟是中国的革命道路,和材料中的榜样无关,排除C项。
15.【答案】B【解析】材料可知“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的效力被“三强领袖”的意见抵消了,说明当时中国的主权诉求在大国意见之下,故选B项;材料可知当时英国政府也有一定发言权,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成立,距离此时较远,排除C项;材料可见当时中国领土主权能否保全是有条件的,受到三强国家的影响,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将以“技术人员、教师”为主要组成人员的“和平队”派遣到“发展中国家”,说明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其对外政策,这些技术人员和教师被派到发展中国家之后,他们以“志愿者”
名义输出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行“和平演变”的主要对象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不是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排除A项;根据题干内容中“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可知其目的并不在于“促进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交流”,并且“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交流”是其手段,而不是其“目的”,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中“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可知其目的并不在于“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建设”,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