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导读定稿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小说创作
三大代表作:《巴黎圣母院》 (1831)、《悲惨世界》(1862)、 《海上劳工》(1866)
其他作品:《布格·雅加尔》 (1819,第一部小说)、《死囚 末日记》(1829,最早表现人道 主义思想) 、《笑面人》(1869) 、一个剧本:《克伦威尔》 (1827) ,其序言成为浪漫主义 的理论纲领。
《巴黎圣母院》是 雨果第一部著名的 长篇小说,也是其 代表作之一。小说 创作于1830年7月, 1831年出版。
《巴黎圣母院》之情节简介
在巴黎圣母院前欢度宗教节日之际,美丽纯洁 的吉卜赛姑娘爱斯美拉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 正在进行精彩的表演。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 对她起了邪念,指使敲钟人加西莫多绑架她,但国 王护卫队队长法比斯救了她。从此,少女爱上了法 比斯,把他当作理想的情人。克罗德忌恨在心,他 在爱斯美拉达与法比斯幽会时,刺伤了法比斯,却 嫁祸于爱斯美拉达,使她被判处死刑。
他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成了父母和社会的 弃儿,从没有享受过丝毫的快乐,只能忍下 满腔的屈辱和痛苦。爱斯美拉达的宽恕与仁 爱深深地感动了他,爱的种子在他的心头萌 芽。他心地善良,是作者理想中“善”的化身 。
3、克罗德
他恪尽圣职,遵从教条,过着刻板严肃、清心 寡欲的生活;他道貌岸然,阴险毒辣。既是宗 教恶势力的代表,又是禁欲主义的牺牲品。
2、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第一,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第二,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 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 3、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特征 (1)着重表达人的心灵,强调表现作家的主 观激情和理想;
(2)艺术的对照原则; (3)追求奇特,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安排非凡 的情节,塑造非凡的人物。
雨果的创作概况
1、诗歌创作
第一块纪念碑:《颂歌和杂诗》 (处女作,1828年定名为《歌吟 集》)。
名垂史册的三部杰作:《惩罚集》 (1853)、《静观集》(1856) 、 《历代传奇》(1859-1883) 。
其他主要诗集:《东方集》 (1829)、 《秋叶集》(1831)、 《暮歌集》(1835)、《心声集》 (1837) 、 《光影集》(1840)等。
巴 黎 圣 母 院
维 克 多 雨 果
·
1885年6月1日,法国 举行了一次国葬,有
200万人参加,哀悼的 既不是显赫的法国国王,
也不是战功卓著的将军
元帅,而是《巴黎圣母
院》的作者维克多.雨 果.
雨果的生平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是 法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 法国浪漫主文学的翘楚、 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19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 之一,也是法国文学史 上最伟大、最有才华的 作家之一。
富洛娄
第二是副主教富洛娄兽欲的爱。富洛娄与爱斯
美拉达的矛盾是小说的主要线索,贯穿始终, 他们是对立的力量。富洛娄外表道貌岸然,骨 子里却是衣冠禽兽。他对爱斯美拉达的美色垂 涎三尺,表现出疯狂的爱恋,但这是一种兽念, 占有。在勾画富洛娄的卑劣灵魂时,作者运用 一分为二的辨证观,一方面写他的灵魂是丑恶 的,品行是卑下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富洛娄的 兽欲意念的强烈与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分不开, 富洛娄既是施恶者,也是受恶者。
种干瘪的无品行的爱。
加西莫多
他对爱斯梅拉达纯正而自卑的爱。作者对“钟楼 怪人”倾注了无限的同情,其人性的光辉让人产 生一种丑到极处却是美到极处的文学感受。在这 样残缺的身躯里隐藏真最真最美的东西。
他对爱斯拉达的爱慕从外表看来似乎不配, 而且他内心也有自卑感,但这是他对理想的追求, 是一种忠诚,感恩,崇拜及献身的精神,是人类 自然天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如果说英俊的弗比思 的爱是虚情,道貌岸然的富洛娄的爱是兽欲,庸 俗无聊的甘果瓦的爱是假意,那么加西莫多的爱 是一种宝贵的真情。特别是当意识到自己被富洛 娄利用并使爱斯美拉达死去时,他杀死了养弃自 身的富洛娄,这表明了他人性的正义。因此,加 西莫多的形象是《巴黎圣母院》众多形象中最具 美学价值的形象,外表丑陋无法淹没灵魂的纯洁。
《巴黎圣母院》虽然是以中世纪的巴黎作为背 景,但是它与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紧密相连,整部作品弥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人有两只 耳朵,一只耳 朵听到上帝的 声音,一只耳 朵听到魔鬼的 声音。
维克多·雨果
《悲惨世界》之情节简介
冉·阿让原是个修剪树枝的工人,由于偷了一块面 包而服了19年苦役。刑满后他被米里哀主教感化, 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人物形象的对照
1、人与人之间的美丑对照
以爱斯美拉达为核心的一个对照体系,围绕核心 人物,围绕平民乞丐与僧侣贵族两个对立阶层的人 物,其外表或内心的美丑善恶显得格外分明。
(1)爱斯美拉达与周围人的对照
卡西莫多
克洛德
爱斯美拉达
甘果瓦
法比斯
(2)其他人物之间的对照
加西莫多与克罗德 加西莫多与法比斯 加西莫多与甘果瓦
貌美绝伦
• 青年诗人甘果瓦不 经意闯入了乞丐王 国,按照“奇迹法 庭”规定,除非乞 丐王国中有人认他 为丈夫,否则将被 处死。正当甘果瓦 即将被乞丐们处以 绞刑的时候,爱斯 梅拉达为了解救他, 答应与他结为夫妻, 并摔罐为证,婚期 四年.
当她看到卡西莫多在 受刑台上干渴难耐的 情形时,毫不计较卡 西莫多相貌的丑陋以 及曾经劫持过自己, 走上刑台,大声质问 围观的人为什么不给 他水喝,并拿起水壶 给他喂水。
纯洁善良
爱斯梅拉达
流浪的吉卜赛女郎。她是一 个纯洁无瑕、美丽善良、天 真热情、坦率开朗的少女; 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她 富有同情心,乐于救助人。 她在淫威面前勇于抗争,宁 死不屈。是作者理想中“美” 的化身。
2、加西莫多
一个大脑袋,竖着红棕色的头发;两个肩膀当中 隆起一个巨大的驼背,从前面都能感到它在晃动; 大腿和小腿长得歪七扭八,只有两个膝盖还能并拢, 正面看过去,就像刀把连在一起的两把镰刀;一双 阔脚两只大手,他尽管如此奇形怪状,却不知哪儿 来的可怕的活力,灵巧和勇气;对于那条希望 “力”“象”“美”一样原自和谐的永恒法则来说, 他是一个奇特的例外。这是众人刚选出来的胡闹王。
他化名马德兰,勤劳致富,并被推为市长。但由 于他的苦役犯身份暴露,加之警官沙威作梗,再次被 捕入狱。逃出来后,他从无赖德纳第处救出已故女工 芳汀的孤女柯赛特,隐居巴黎,继续行善,但仍不断 遭到沙威的追缉。
《悲惨世界》之情节简介
1832年他参加共和起 义战斗,在街垒战中释放 了俘虏沙威,抢救了负伤 战士马吕斯。后来,他成 全了柯赛特和马吕斯的婚 姻,这对青年夫妇却因误 会而疏远了他。临终前, 误会消除,他躺在青年夫 妇怀里安然去世。
2、人物本身的自我对照
加西莫多外丑内美,法比 斯外美内丑,克罗德表面上 道貌岸然,骨子里阴森恐怖, 在神圣的法衣下掩藏着一个 卑鄙的灵魂。
情节场景的对照
巴黎,法国的中心,圣母院,宗教权威的象征地, 然而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且所发生的故事又是那么 凄惨,阴森可怕,在这宗教权威的象征地鲜血淋漓, 尸体堆积如山。
其次,宣扬了仁慈博爱 精神和道德感化论,这是 其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
最后,突破人道主义的 局限,肯定了革命的暴 力,支持人民起义的正 义斗争,热情歌颂了共 和主义者和革命人民的 英雄主义行为。
《悲惨世界》之人物形象
冉阿让
两个王朝的对照:一个是以路易十一为代表的 封建王朝,另一个是乞丐们的“奇迹王朝”。
两种法庭审判的对照:“奇迹王朝”的怪厅对甘果瓦 的审判与专制王朝的法院大厅对爱斯美拉达的审判
主题思想
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国路易十一统 治时期宫廷与教会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 众英勇斗争的历史真实,无情地揭露了专横、残暴 的封建王朝和阴险卑鄙的教会势力对善良无辜者的 残害,揭示了在禁欲主义的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 落的过程。表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 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 。
甘果瓦
另外,还有一个男人与爱斯美拉达纠缠。这就 是诗人甘果瓦——一个能编会写,知识丰富的 知识分子。爱斯美拉达出于不让有才学的诗人 无辜丢命的目的表示愿意与他结婚,而并非爱 上他。甘果瓦虽然知识丰富,却是一个“心灵 本来就是混沌,无决断,且复杂的人”,如此 平庸之辈不可能激发爱斯美拉达纯洁的爱。就 甘果瓦来说,对爱斯美拉达的救命之恩知而不 报,这就说明这个人无情无义;当爱斯美拉达 受难时还协助敌人陷害救命恩人,这说明他不 但是懦夫,庸人,还是一个无灵魂无品行的卑 鄙恶人,因此甘果瓦对爱斯美拉达的感情是一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魔鬼形 象,而是令人同情的一个真实的普通的人。在他身 上多处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一个渴求知识的青年
一个关怀弟弟的兄长
一个抚养孤儿的养父
一个追求爱情的男人
谁最爱爱斯美拉达
?
?
弗比思? 甘果瓦?
弗比思
首先是侍卫长弗比思轻薄的爱。弗比思是爱斯
美拉达唯一心爱的男人。他风流潇洒,英俊健 美,在加西莫多劫持爱斯美拉达时,他英雄救 美,爱斯美拉达死心塌地的爱上他。而弗比思 呢?实际是个轻薄的花花公子,他对爱斯美拉 达的爱只是逢场作戏,对女性的玩弄与占有。 对他来说,美丽但贫穷的爱斯美拉达绝不是他 的梦中情人,而对表妹德丽丝小姐,弗比思爱 的是她的名门与嫁妆。因此当爱斯美拉达落难 无辜的被黑暗势力迫害致死时,他根本不看她 一眼,与贵族小姐完婚了。因此,弗比思的俊 美掩盖着心灵的空虚与丑恶。
1830年,戏剧《欧那尼》在 巴黎上演,引起古典主义派与 浪漫主义派的激烈争斗,史称 “欧那尼之战”。
《城堡里的爵爷们》(1843) 被称为“雨果戏剧创作生涯的 最后一曲” 。
幼年受母亲的影响,政治观点偏于保守,
最初的作品都是一些歌颂王朝威仪的颂
诗,曾经受到国王的赏赐.20年代受法国 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政治态度开始转 变,文学观点也逐渐从保守立场转向浪 漫主义. <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创作于他的青 年时期,是他所有小说中浪漫主义色彩 最浓的一部.
雨果通过描写四
个处于不同地位,不同 阶级的人对爱斯美拉达 的内容不同,方式不同 的爱,在强烈对照中揭 示了美与丑,善与恶, 形式与内容,灵魂与躯 体,情与欲之间的内在 矛盾。
艺术特色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阐明过艺术作品中 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 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 光明相共。” 这种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运 用最为广泛。
行刑之日,加西莫多将 她救出,把她安置在圣母院 的顶楼。克罗德想得到她, 遭到拒绝后,他将她交给了 官兵,在圣母院顶楼看着她 被绞死。加西莫多在愤怒中 将克罗德推下顶楼,然后找 到了爱斯美拉达的尸体,死 在她的身边。
人物形象 1、爱斯美拉达
“那个圆圈的人数很多,爱斯美拉达在一张 随便铺在她脚下的波斯地毯上跳舞着,旋转 着,她轻捷,又飘逸,又快乐。”在这热情 的旋转中,甘果瓦“被灿烂的景色迷住了, 不能一下子肯定地看清楚这个女郎究竟是人、 是仙、还是天使”。加西莫多“那样深深地 专心看着”,巴黎群众“都目不转睛,大张 着嘴”,克罗德“比其余的更注意那跳舞女 子”,连女修士也对她发出“一种虔诚的憎 恶的声音”。
浪漫主义
1、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特点
1789年爆发了震撼欧洲的法国大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 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 时期,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胜 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 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 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 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到19世纪30年代,浪 漫主义发展到顶峰。
《悲惨世界》之思想意义
《悲惨世界》全面反映了19世 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 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 道主义思想。
首先,从人道主义出发,满 怀同情地描绘了下层人民的痛 苦命运,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 法律的荒谬、虚伪、与人民为 敌的本质。
贫穷使男子潦倒, 饥饿使妇女堕落, 黑暗使儿童羸弱。
《悲惨世界》之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