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一、文学常识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桐城派古文家。
二、重点字词
1、阳:山的南面。
2、阴:山的北面。
3、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4、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5、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在。
6、自京师乘风雪: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7、历齐河、长清:历,经过。
8、穿泰山西北谷:穿,穿过。
9、越长城之限:限,界限。
10、至于泰安:至于,表示到达。
11、是月丁未:是,这。
丁未,指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12、知府朱孝纯子颍:知府,即太守。
13、自唐显庆以来:显庆,唐高宗的年号。
14、皆以杏仁澄之:以,用。
澄,使……澄清。
15、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稍,逐渐。
摴蒱,古代的一种博戏用具,形状像后来的骰子。
16、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天,天边。
17、须臾成五采:须臾,片刻,一会儿。
采,通“彩”。
18、日上,正赤如丹:丹,朱砂。
19、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承,承接。
20、或得日或否:或,有的。
21、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模糊或缺失。
三、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少圜:“圜”通“圆”,圆形。
四、词类活用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名词用作动词,照。
五、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古义:到,到达。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古义:逐渐。
今义:稍微。
3、多平方古义:平整方正。
今义:数学名词。
六、特殊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余所不至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定语后置句,“崖限当道者”应为“当道崖限”)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宾语前置句,“皆云漫”应为“皆漫云”)
七、文章结构
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了作者从京城到泰安,与友人登山的经过,描绘了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古迹。
第五段:总结泰山的景色特点,表达作者的感受。
八、写作特色
1、条理清晰: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游踪,依次记叙登山的经过和
所见所感,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善用烘托: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等,烘托出泰山的雄伟和险峻。
3、生动描绘:在描写泰山日出时,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形象的比喻,如“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将日出的景象描绘得
生动逼真。
4、语言简洁: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但却
能准确地传达出泰山的神韵和作者的情感。
九、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绘作者冬日登泰山的所见所闻,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
和神奇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十、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从京师到泰安路程的语句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
2、文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两句写出了作者登上山顶后看到的景象,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3、描写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映照下的色彩和形貌的句子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
4、文中描写日出前的景色的句子是:“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
5、文中描写日出时的壮观景象的句子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