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机处名词解释
军机处(junqiuchu)是清代官署名。

军机大臣奏事之处,位于内阁之北。

因机构的设置地点在隆宗门之北,故称。

军机处起于唐代,本为枢密院掌管军政机要之处,后成为皇帝的私人机构。

中叶以后,凡遇军国大计及用兵征伐等军务,皆归军机处承办,成为决策中枢。

顺治十八年( 1661),增加协理军机处大学士,康熙时期由一、二、三、四人至六、七、八人不等。

雍正时,军机大臣会同总理事务王大臣议军国大事,至乾隆时又特派军机大臣处理本省军政、关外军务和西北边疆事务,成为定制。

军机大臣往往为亲贵重臣,所草奏请,皇帝若不同意,即使事出机密,亦必不发;或奉旨可行,而仍力持不可。

其名位虽在辅佐大学士之下,但权力极大。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峰。

军机处开始成为皇权的象征。

“军机”原为军队名。

康熙二十九年(1690),命内大臣、侍卫、护军统领以下官员,除极少数有事关全局者以外,均由皇帝随时召见。

根据职衔高低,轮流值宿。

其他官员若有重要事务,也须奏闻,但非紧急不奏。

凡属兵部、吏部的诏令,除军情外,无论巨细,一律由军机大臣缮写上奏。

据《国闻备乘》卷四记载,清朝初年,每天晚间都要将明天要上的奏折再看一遍,并列出处理意见,拟好各部名单,写好抄本,放入灯台内封锁起来,次日一早点燃灯台,表示已阅,在清宫档案中多次见到这样的记载。

每日军机处会同内阁、翰林院、詹事府、通政司、
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等衙门官员商议当日之事。

凡一切要务,皆由军机大臣议定,而后由内阁颁发谕旨执行。

下午3时交换上下两本,到5时退出,不许在内停留。

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军机处终于被裁撤。

然而,它在晚清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难估量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4日,清廷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26日,黎元洪被推为临时大总统,并且准备成立责任内阁,随即派军机大臣起草《内阁官制》。

27日,由军机处起草的《内阁官制》由黎元洪颁布实施。

军机处曾两次改组,第一次是因发生二次革命事件而解散;第二次改组,是因张勋复辟而恢复。

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五月,清廷开始仿照明代的六科制度,将其改为六部,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以备顾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