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适应性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锡中实验学校初三语文适应性练习2012年3月命题人:张赛娟审题人:潘国胜
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
试卷满分为130分。
注意事项:
1.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答主观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写上新的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言简意赅(hài)安祥(xiánɡ)B.玷(zhān)污蹒珊(pán shān)C.拾(shè)级而上畸(jī)形D.缭(liáo)草浮想联翩(piān) 2.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刘谦表演的魔术能从观众的喜好与需求出发,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
....。
B.那位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少年,在朋友无微不至的关心下,他那冰冻已久
的心终于茅塞顿开
....,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C.我和汪剑做了四年的室友,对他的经历、性格、爱好都了如指掌
....,我相信他绝不会出卖朋友。
D.人类向自然毫无节制的索取,造成环境严重污染、资源日益匮乏,这种行为无
异于作茧自缚
....。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A.徒.:只。
B.实.:果实。
C.熙.:同“熙”,开玩笑。
D.病.:生病。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上网的诱惑令现代人无法拒绝,所以昂贵的上网消费又使网迷们心痛不已。
B.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一定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并加以改正。
C.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我们国家就会富强起来。
D.增强法律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5.下列关于“他”所指的人物和出处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走到我跟前,再次跪下,吻着地面,又把头贴在地上,把我的一只脚放到他
的头上,好像在宣誓愿终生做我的奴隶。
(鲁滨孙《鲁滨孙漂流记》)B.他被高太公招为上门女婿,虽然他勤谨能干,不伤害百姓,但因相貌丑陋、食量惊人,又经常飞沙走石、来去无影,所以被众人当成妖怪。
(猪八戒《西游记》)C.他只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吩咐道:“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
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
(鲁智深《水浒传》)
D.他当过童工,后来在革命者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锻炼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2分)
“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富五车不是为了谈话时引经据典卖弄才学,也不是为了换得一纸文凭做利禄捷径,而是看重其对个人心灵的陶冶,正如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读书观念的演变B.古人读书的态度
C.对读书价值的正确认识D.读书的内在和外在动机二、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12分)
杨琁①传
杨琁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
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
建武中就国,传封三世,有罪国除,因而家焉。
父扶,交址刺史,有理能名。
兄乔,为尚书,容仪伟丽,数上言政事。
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乔固.辞不听,遂闭口不食,七日而死。
琁初举孝廉,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
是时,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贼众多而琁力弱,吏人忧恐。
珑乃特制马车数十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为兵车,专彀弓弩,克期会战。
乃令马车居.前,顺风鼓灰,贼不得视,因以火烧布,布然.马惊,奔突贼阵,因使后车弓弩乱发,钲鼓鸣震。
群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枭其渠帅②,郡境以清。
荆州刺史赵凯,诬奏琁实非身破贼,而妄有其功。
琁与相章奏,凯有党助,遂槛车征琁。
防禁严密,无由自讼,乃噬臂出血,书衣为章,具陈破贼形势,又言凯所诬状,潜令亲属诣阙③通之。
诏书原琁,拜议郎,凯反受诬人之罪。
琁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
后尚书令张温特表荐之,征拜尚书仆射。
以病乞骸骨,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
[注]①琁:同“璇”。
②渠帅:首领。
③阙:朝廷,帝王所居之处
7.下列句中的“以”与“郡境以清”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可以.一战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策之不以.其道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杨琁用“石灰马车阵”破敌,石灰扬起,进人眼目,且刺激呼吸道,加上马车的冲突践踏,弓箭的乱发,贼兵的狼狈逃散,是不难想象的。
B.这段文字写了杨琁两件事,一是“破贼阵”,一是“辩清白”。
前者主要表现其机智,后者主要表现其刚强。
C.建武年间,杨琁得到封国,传封三世,后因有罪封国被撤除,于是就在乌伤落户了。
D.杨琁自举孝廉踏入仕途后,有所升迁,直到桓帝时才任太守之职,在任期间,政绩不凡,直到病死在任上。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①乔固.辞不听固.:②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稍.:
③乃令马车居.前居.:④布然.马惊然.: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2)潜令亲属诣阙通之。
(二)(4分)
征人怨柳中庸(唐代)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前两句中的“岁岁”、“朝朝”两个叠音词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2)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三)(4分)
超冷的原子激光
①激光具有双重“性格”:经实验,或表现为电磁波,或表现为能量粒子。
这就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一个男人或者被看作丈夫,或者被看作父亲一样。
②激光由粒子组成,它像一切波现象那样拥有频率和波长(两个相邻波峰间的距离)。
激光是受激发射出的电磁波,它们的电磁波的波峰与激发它们的光波相一致。
这种现象就提供了获得更大能量光束的可能性。
③但激光并不是自然界惟一的、可以夸耀自己有双重性格的东西。
原子,也就是物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也具有同样的双重性格。
如果延伸我们感官认知的物质世界而深入到原子世界,那么规律就改变了,传统的物理学就让位给了量子力学。
1977年,麻省理工学院沃尔夫冈·凯特勒领导的实验小组证实了爱因斯坦和他的印度
同事波色于1924年提出的理论假设: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使一群原子表现得像一个原子那样,只有一个波长和一个频率。
这一群原子就成了超级原子。
④这个被称为“波色—爱因斯坦凝聚”的超级原子是通过磁场诱捕一些钠原子而得到的,并使钠原子的温度达到百万分之几绝对温度(绝对零度为-273.15℃)。
形成这种超低温状态之后,通过磁场干扰,使一些原子逃走,剩下冷凝的原子获得完全“同步”的原子的状态,它们的波峰完全一致,并一个一个地列队进行发射,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原子激光”。
这是一个有些难以理解的概念,但可用一个比较把它简明化:即普通物质(现实世界的任何一种物质)和这种原子激光之间的区别,如同灯光的光(完全无秩序和能量很小的光)和传统激光装置发射的光(正是由于电磁波的同步性使光极强)之间的区别。
原子激光目前还没有在工业上应用,但研究人员预计,原子激光首先应用于测量重力变化和制造纳米技术的新仪器。
12.第①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3.说说你对第③段划线句子中“也具有同样的双重性格”的理解。
(2分)
(四)(4分)
决定成功的利器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
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
他看后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
于是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说:“这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
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
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
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
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
③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④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
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
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
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⑤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德才俱备谓之“圣人”;才德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⑥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
也不用小人。
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⑦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1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5.第④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五)(15分)
江南柳
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水滋养柳,柳妆点水,水柳一家亲。
柳叶青青,浓绿处,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
皲裂的树干,是一副粗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
树皮的裂口,静静地记录着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⑧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
树无言,风有语。
柳枝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春日清风徐来,沙沙如恋人喁语,夏天朗风飘过,呼呼似累牛喘息,设若暴风袭来,哗哗然像孩童喧闹。
清人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
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此树为纳蝉之所,诸乌亦集。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年年柳荫浓,岁岁蝉声俏。
村前村后,柳树成荫,枝头呜蝉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
④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
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
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
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
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恋之情。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⑤“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一城春色一城絮。
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
转生,尽是如此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⑥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即成荫成林。
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
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⑦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
那年冬天,从扶河边过,但见枝繁的密柳,齐刷刷被锯伐掉繁密的枝丫,光秃秃一截主干,让人心生疼惜。
孰料,来年春天,一无所有的“枯干”,竞抽枝发芽,又生猛地垂成娇娆的绿姑娘了。
⑧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
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
16.阅读全文回答:文章主要从哪四个方面写江南柳的?(4分)
17.品析下列词语和句子。
(4分)
(1)赏析第②段中的“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这句话。
(2)品析第⑤段中“狂颠”一词的表达效果。
18.阅读④段,回答问题:为什么农人折的是“枝”,而文人折的是“柳”?(4分)19.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这句话?(3分)
(六)(10分)
20.根据课文默写。
(10分)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②,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③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④,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⑤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⑥,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⑦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⑧,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
⑨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⑩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表达与交流(共66分)
(一)(6分)
21.继“虎妈战歌”之后,“中国狼爸”萧百佑又出新书《所以,北大兄妹》。
他的“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宣言,吸引了众多家长和教育界人士。
“狼爸”坚持“用最传统、最原始的古老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里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上来就要揍人。
“狼爸”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自由上网,不准随意开空调;他说,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打是一种文化。
“狼爸”说,他“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
他的这种家教理念引起社会热议。
对这种教
育方式,你有什么看法?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不少于80个字。
(二)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电视,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网络,给了我们无限的交流空间;短信,传递着人间的温情;空调,使我们不再受到严寒酷暑的折磨;洗衣机,使我们能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甚至很多生活内容因此而发生根本性地转变。
请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题作文。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所填词语要与科学技术有关。
(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ⅹⅹⅹ”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