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
1998年抗洪之后江泽民主席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
” 在20__年的全国文艺两会上江泽民主席发表讲话说:“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
唯有这样才能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向前奋进。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
” 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个人精神。
发达民族之所以能够发达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民族精神。
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逐步建立起优秀的个人精神。
一个民族要想发达就必须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
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总有一些精神受到国民的普遍认同并成为国民思想、行动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就是民族的基本精神简称为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
的灵魂贯穿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包括民族的理想、品格、意志、思维、个性、社会责任感、学习、发展事业、交际、合作、生活、保健等方面的精神。
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思想和行为渐渐地影响每一位国民及整个民族的发展。
西方发达民族以“重视科技”、“探索进取”为突出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在17世纪以前并不见得有多大的效果那时西方的生产力及社会管理还比不上我国。
自17世纪以来的几百年西方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大超过了四大文明古国并成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
这充分表明:民族精神转化为社会效益需要一个过程一时的见效或许不大但代代相传长远上的意义非常大必须予以重视。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基本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雏型到汉代确立了以儒家为主的民族精神之后沿用了两千多年对民族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到了近代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落后于发达民族。
比如由于民族的科技精神落后导致社会生产落后泱泱大国受尽百年之屈辱。
这段惨痛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民族精神落后必然严重阻碍民族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培育先进的民族精神。
回顾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既积淀了许多伟大的民族精神也积累了不少糟粕有待我们去改革、重建、培育与弘扬。
在现代文明面前我们的传统精神显得苍老乏力。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为民族后代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还要特别留下优秀的民族精神做为他们发展的精神力量。
我们唯有勇敢而全面地改进自己重塑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在长远上实现民族
复兴。
我们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
从本质上讲我们民族是优秀的民族尽管我们在近代有过一百多年的屈辱但这只是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片断而已。
五千万华人在海外创业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都足以证明:我们民族是一个可塑造、可重造辉煌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民族之一。
尽管我们的民族精神存在不少问题但并没有改变我们做为优秀民族的本质。
只要我们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教育发扬优良的传统改革不良的传统一定可以实现民族复兴。
就如一个原来体质很好的人虽然由于不注意保健而滋生了不少疾病但优良的体质还没有改变只要注意保健及治疗完全可以恢复强壮的体魄。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振兴中华的呐喊声中无数仁人志士都在痛苦地反思民族精神。
从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林语堂等等都试图改变民族的种种不良传统及重建民族精神。
梁启超先生第一个将我国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并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孙中山先生在多次演讲中都慨叹“民族如一盘散沙”“国人失去民族主义垂300年太缺乏(或者没有)民族观念只有家族观念和宗族观念导致民族命运式微”。
有鉴于此他提出了“反省民族缺点”、“改造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等主张。
鲁迅先生起初学医是为了给国民治病后来弃医从文是因为感到“愚弱的国民无论有怎样健全的体魄怎样的长寿也是毫无意义的我等的首要是改造国民的精神我认为此为文艺的第一要务。
”他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研究国民精神以《阿Q正传》等作品
深刻反映民族的某些弱点。
林语堂在1925年作了《中国的国民性》的演讲列举了我们民族种种优劣之处以后将忍耐性、散漫性和老滑性归结为民族的三大弱点吁请国人注意。
在抗战前夕的危急年代他专门出版了《吾国吾民》一书在“中国人的性格”一章中列举了“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等十条作为刻画描述。
抗战期间梁濑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罗列种种资料将国人的特点列举为: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坚忍及残忍、韧性与弹性、圆熟老到等十点。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访华后认为影响中国民族特性的是孔、老、释三家思想孔老虽相对但影响并无二致使中国人知足安分、宽容和平、消极保守。
英国哲学家罗素则在访华后写成的《中国问题》一书列举了幽默、忍耐、谦让等特点后更指出贪婪、怯懦、冷漠为阻止中国民族进步的三大缺点。
英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积22年对中国社会的观察经验和收集分析材料写下了《中国人的特性》一书。
他从批评中国人爱“面子”、缺乏诚信缺乏爱心同情缺乏公共精神和时间观念马虎、守旧、忽视精神等缺点肯定国民具有节俭、勤劳、生命力强、富于韧力等。
史密斯认为为了革新中国必须追溯性格的动因使人格升华良心必须得到实际的推崇。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是一件关系民族千秋发展的大事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个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基础研究民族精神必先研究个人精神并把个人精神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
一种精神只有广大国民接受了才能成为民族精神。
一种民族精神只有转化为广大国民的个人精神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