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海南省海口市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海南省海口市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句子默写
1.古诗文默写。
(1)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白居易有诗云:“ 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
”极言秋之悲凉,《秋词》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期末考试在即,为提醒同学们抓紧时间,可以将《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标语贴在教室,督促大家学习。
【答案】(1)铁马冰河入梦来(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析】
【详解】
诗词默写题有两点注意:一是不要多字也不要少字,二是书写时笔画一定要准确。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把古人悲秋和作者自己的颂秋对比,抒发豪迈之情。
注意:“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寂寥”。
二、选择题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通过这次拔河比赛,使我认识到团结的重要。
C.为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万圣节前夕,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圣节活动。
D.我读完《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后,被坚强的海伦・凯勒深深的感动了。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A.语意表达错误,把“切忌”改为“切记”。
B.缺少主语,将“通过”或“使”删去一个。
C.缺少主语,在“举办了”前面加上活动举办方名称,如“学校”“团委”“学生会”等。
D.正确。
据此,答案为D。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
..的一项是()
A.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城市化建设提速,新建的楼房鳞次栉比
....。
现在看来,有些楼房的质量
是不过关的。
B.他辗转反侧
....,再三思量,决定明天去和老师承认错误。
C.小强犯了错误,不仅不承认还跟老师据理力争
....,企图负隅顽抗。
D.明明很简单的一件事,经他故弄玄虚
....地一说,就显得复杂起来。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成语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成语的意思。
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
C.“据理力争”指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权益、观点等。
该成语为褒义词,用在此句不合语境。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
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造形.(xíng)制裁.(cái)萦.绕(yíng)因地制宜.(yí)
B.箱箧.(qiè)荒谬.(miù)取蒂.(dì)无动于衷.(zhōng)
C.琐屑.(xiāo)鳌.头(áo)狼藉.(jí)物竞.天择(jìng)
D.归咎.(jiù)缭.绕(1iáo)愧怍.(zuò)脍.炙人口(kuài)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造形——造型,
B. 取蒂——取缔,
C. 屑(xiāo)——(xiè)。
故选D。
5.下列句中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河中石兽》纪昀
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见:看见。
《孙权劝学》
C.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诗》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博大。
《陋室铭》刘禹锡
【答案】B
【解析】
【详解】
B.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见:了解。
故B错误,选B。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亘.古(gèng)坍.塌(tān)阔绰.(chuò)锲.而不舍(qiè)
B.炽.痛(zhì) 告罄.(qìng) 羸.弱(yíng) 踉.踉跄跄(liàng)
C.伫.立(zhù) 庇.护(bì)匀称.(chèn)脍.灸人口(zhì)
D.殷.红(yīn)广袤.(mào)红妆.(zhāng) 兀兀
..穷年(wù w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亘.古(gèn);
B.炽痛 (chì),羸.弱(léi);
D.殷.红(yān),红妆.(zhuāng);
故选C。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朱成玉的《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完成小题。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
朱成玉
①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
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
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
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
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③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
那盗贼就是我。
④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
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
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
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
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
⑤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对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
“嘿嘿,我也是个破烂。
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
”
⑥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
⑦“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
”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
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
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
圾。
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
....的垃圾箱。
”
⑧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
⑨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给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
”
⑩我只好乖乖地就去擦玻璃。
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
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
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
⑪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
⑫“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
”
⑬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
⑭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
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
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选自《当代青年》)
1.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本文的情节。
发现“破烂”→_____________→被“教诲”→____________→获“奖励”→坚定“梦想”
2.结合语境,体会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不可回收:
3.简要概括老人为什么要“惩罚”和“奖励”我。
4.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的理解。
5.那个“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点笑酒作乐的孤寡老人”,最后在我的眼里成为了“可敬的老人”,是什么促使了作者内心发生这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谈谈。
【答案】1.偷“破烂”受“惩罚”
2.本义是指物品(多指废品或旧货)不可收回利用。
用在这里是一种比喻说法,指“我”如果自暴自弃、沉沦堕落就会一事无成毫无价值。
3.因为“我”的盗窃行为和颓废消极、自暴自弃的精神状态而“惩罚”“我”;因为“我”擦拭干净玻璃而“奖励”“我”。
4.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
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文章通过拾荒老人对“我”的“教育”使“我”明白人生处于困顿时,要乐观面对,坚定信心,就会像“被拭去灰尘的玻璃”那样“光洁如新”。
5.因为“我”偷“垃圾”受到了老人的一番“教诲”,使“我”顿悟,那些意味深长的话出自一个拾荒者老人之口,让“我”用新的眼光来审视他,从心底深处对他产生了敬意。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故事情节的能力。
根据文中“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可知,这是写“我”偷“破烂”;“去给我把窗玻璃给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是写“我”受“惩罚”。
2.本题考查分析故事情节的能力。
老人“惩罚”“我”的直接原因是“我”的盗窃行为,其实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从老人的话“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
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中可以看出,老人因“我”颓废的精神状态而“惩罚”“我”。
“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这是因为“我”擦拭干净玻璃而“奖励”“我”。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
“落满灰尘”指的是生活中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困难,只要有一颗乐观的心,时光随时都会“光洁如新”的。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我”对老人看法的转变,是因为老人的对“我”的“惩罚”和“教诲”让“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使我从消极颓废中摆脱出来,对生活的态度有所改变。
由此可知,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
..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选自都德《最后一课》)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4.画线句子采用哪些描写方法?若换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为什么?5.选文中韩麦尔先生在说了“我的朋友们啊”,“我——我——”之后就哽住了,他想说什么?试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写出来。
【答案】1.韩麦尔先生宣布最后一课结束的情景。
2.因为我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并为之感动,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非常高大。
3.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痛楚和悲愤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4.神态、动作
不好。
用动作来结尾,表达的感情更加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这动作包含了韩麦尔先生内心深处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巨大痛苦,包含了这位爱国者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祖国语言的眷恋。
5.扣住当时韩麦尔先生恨敌人、爱祖国的感情,用第一人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要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阅读文段可知,文段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事件是:为“我们”上最后一节法语课。
结果是:普鲁士兵的号声传来时,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
2.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
通过这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已经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变得成熟懂事了,他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所感染,所以他觉得先生高大。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前后文内容去判断。
因为钟声与号声代表着最后一节课的结束,暗示了德语即将替代法语,亡国的命运正式开始。
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痛楚和悲愤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人物描写常用的方法。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画线句子中“呆”是神态描写,“靠”和“做”是动作描写。
文段用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来结尾,表现了老师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如果只写他的动作“举起拳头”和大声的呼喊,无法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并且也显得不真实。
据此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的是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围绕“韩麦尔先生恨敌人、爱祖国的感情”来写,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用第一人称来表述。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
绒绒
①我从小最怕和别人比。
无非是比谁穿的衣服好看,谁的零花钱多,谁家亲戚又从一个很远、远到不知道叫什么的地方寄来了礼物……小时候,我家的生活不寛裕,又没有一个住得这样“远”的亲戚,所以我总是那个在一旁羡慕其他人的、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②后来,我终于发现自己有一项别人都比不上的技能——画画。
③美术老师经常让我帮他做一些事情。
比如,学校的公告栏需要经常换板报,下午放学以后,老师就带着我把原来的板报擦掉,用各种颜色的粉笔画一版更加多彩、漂亮的板报出来。
④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只会躲在角落里羡慕别人的小女孩了。
每次画完学校的板报,同学们第二天一早看到跃然于黑板上的画面,就会像他们曾经讨论衣服、零花钱和礼物一样,围到我身边,追问我是如何画得这么好看的。
⑤究竟是怎么画出来的呢?也许是因为好胜,所以每次的美术课,我一分一秒也不敢放松,每一笔线条仿佛都在我的脑袋里构思了半个世纪。
放学以后,我会买彩色画笔和绘画本画画;绘画本画完了,就偷偷趴在窗台上,用画笔把窗台涂得五颜六色。
因为我觉得,人这一辈子,总应该有一样拿得出手、逢人便可炫耀的特长吧。
⑥后来一次机缘,美术老师帮我报名参加了全市中小学生美术大赛。
⑦我还记得我的参赛作品是一幅鹰的国画。
为了画好这只鹰,我足足
..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练习。
每天
放学以后,我就一个人跑到画室,一遍又一遍
.....地画。
⑧美术老师对我说,画一只鹰,最重要的是画好鹰的眼睛。
于是我跑遍了小镇的书店,问店员:“有没有关于鹰的图画书?”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认识了世界上所有的鹰——它们的品种、它们的羽毛和它们的眼睛。
参加比赛的时候,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可是做了足足两个月的准备啊!
⑨等待结果的日子是煎熬的。
教室与画室隔着一个操场,到了快出比赛结果的那几天,每次课间休息的10分钟,我都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快地跑过操场去对面的画室问老师:“我得奖了吗?”
⑩我得奖了吗?我没有得奖。
⑾当时对我最大的打击在于——我刚刚获得的能与其他人“攀比”的资本,瞬间被剥夺了。
⑿这着实令我难过了一阵子。
相较于“我为什么没有得奖”,更令我无法释怀的,也许是“为什么我明明那么努力,却还是比不过别人”。
⒀后来,老师发現我去画室的次数少了,画板报也不积极了,分明变回了曾经那个躲在角落里、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⒁他得知缘由后,叫我去画室。
我一进画室,吃了一惊。
老师显然是有备而来的,我看见那些我曾经画过的鹰,一张一张地铺在画室的地板上,像是等待我检阅一般。
⒂老师让我先看第一张,然后跳过中间的无数张,直接看最后一张,问我有什么区别。
区别显而易见——与最后一张画里有些睿智与凶猛的鹰相比,第一张画里的鹰简直像一只刚刚出生、丑陋又可怜的小鸡。
⒃我终于明白了“比较”的意义。
这件事情过了很多年,我仍然记得当年我画的那只鹰的眼睛——犀利而有光,透着倔强和不服输的神情。
⒄我也终于愿意挺起胸膛告诉自己和其他人:“对,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
”
(选自(故事家)2018年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第⑦段加点词“足足”和“一遍又一遍”表现出“我”的刻苦努力和争强好胜。
B.文中第(13)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突显出比赛失利对“我”的打击之大。
C.文章最后一段内容与题目相照应,表现出“我”在经历一系列事情后变得自信。
D.文章告诉我们“比较”的目的不是满足虚荣心,从失败中站起,便是最大的收获。
2.“我”在不同阶段,对“比较”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请依据文章,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教室与画室隔着一个操场,到了快出比赛结果的那几天,每次课间休息的10分钟,我都第一个
...冲
出教室,飞快
..地跑过操场去对面的画室问老师:‘我得奖了吗?’”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当时对我最大的打击在于——我刚刚获得的能与其他人‘攀比’的资本,瞬间被剥夺
..了”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文章开头写“我”从小怕和别人比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第⒃段说“这件事情过了很多年,我仍然记得当年我画的那只鹰的眼睛”,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多年后“我”对此仍记忆深刻。
【答案】1.B
2.①有一项别人都比不上、可炫耀的特长;②比赛失利;③人要和自己比,让自己不断成长。
3.(1)“第一个”表示“我”是班级里最先冲出教室的孩子;“飞快”表现“我”跑过操场时的速度之快。
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急于得知自己美术大赛是否获奖的心理。
(2)“剥夺”本义是指用强制的方法夺取或依照法律取消。
此处用来指“我”因没在美术比赛中获奖而觉得刚刚获得的能与其他人“攀比”的资本丢失了,表现出“我”深深的失落之情。
4.欲扬先抑,为下文写“我”发现自己画画比别人强、美术比赛失意后在老师帮助下又充满自信做铺垫;为后文表现“我”在成长过程中情感态度的转变蓄势,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更好地突出“成长”的主题。
5.①通过“我”画的鹰之间的比较,让“我”认识到自己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画得越来越好,充满了自信;②画中鹰的形象的变化,其实就是刻苦努力后自身成长的蜕变,“我”明白了“比较”的意义,即人要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在不断付出努力和汗水的同时得到成长。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够,需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作答。
B项的表述不正确。
第(13)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的作用是突显出比赛失利对“我”的打击之大。
2.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
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从“人这一辈子,总应该有一样拿得出手、逢人便可炫耀的特长吧”“我没有得奖”“我终于明白了‘比较’的意义”可以总结出问题的答案。
3.(1)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表达效果。
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第一个”表明下课后“我”最早冲出教室,“飞快”表现奔跑速度之快,体现了“我”想知道是否获奖的迫切心情。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
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
“剥夺”的意思是“用强制的方法夺去”,用在这里写出了“我”比赛失利后的痛苦、懊恼,因为“我”觉得以后没有资格与别人比较了。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
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4.此题考查欲扬先抑手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能够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开头写“我”从小怕和别人比,是为下文“我”发现自己有画画特长以后敢于和别人比较的内容做铺垫;这样安排使文章的情节更加丰富,“我”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表现得更加鲜明,人物性格特点也更突出。
5.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此题应该围绕“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变得更加努力和自信”“理解了比较的意义”等几个角度来回答。
四、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清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阅.十岁余阅.金经
B.尔.辈不能究物理但手熟尔.
C.康肃忿然.曰然.则天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