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学士徐郙及其书法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大学士徐郙及其书法艺术
清代大学士徐郙及其书法艺术
作者:卢剑利发布于:博客中国
徐郙(1838-1907),字寿蘅,号颂阁,江苏嘉定人.清同治元年(1861)壬戌科状元,该科为庆同治帝登基特设恩科,徐郙授修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拜协办大学士,官至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工诗,善书画。

三十二年(1906年)致仕。

徐郙行书
中国科举制度起源于隋,盛行于唐及清,延续一千三百余年。

历代所指对象多为进士科殿试第一名。

明清科举考试的固定等级首先是童试,亦称“小考”、“小试”。

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

由各县主持。

童生试合格,方称生员,称秀才。

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乡试。

乡试是明清时期在省会举行的考试,亦称“大比”。

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在子、卯、午、酉年的秋季,故又名“秋闱”。

清代乡试分正、副两榜,正式举人属于正榜,副榜不算举人,称副贡生。

正榜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

会试是科举考试中的高级考试。

明清两代,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于乡试的次年,即辰、戌、丑、未年的春季举行。

因时届春季,由礼部主持,所以又叫“春闱”、“春试”或“礼闱”。

会试中或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员”。

会试录取后的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又称“廷试”,是最高一级科举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由皇帝亲自决定名次,前三名通称一甲,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又称殿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在科举途中,要想蟾宫折桂,书法是一块分量不轻的“敲门砖”。

因为当时的书写用具只有毛笔,所以毛笔字是从开始写字就要练的。

中状元者“大魁天下”,除了要具备浓厚的经史功底,卓越的属文能力,还必须具备相当水平的书法造诣,否则是不能高中的。

在科举时代,书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科举名次的高下,向为士人所重。

清代帝王大都雅爱书画,科举考试中亦非常重视书写。

清初的蔡升元、戴有祺诸辈,皆因楷法工整而高中,清状元书家由此而产生。

以书取士之风,清初稍为平静,自嘉道之后,此风愈演愈烈,历来阅卷大臣中,“学问弃陋者居多,本无鉴衡之真”。

陈康祺曾著述云“殿廷考试,专尚楷法,不复论策论方优劣。

而读卷诸公,评阴骘楷法,又苟求之于点画之间。

遂至一画之长短,一点至肥瘦,无不寻瑕索垢……”这样一来,殿试变成了士子间的书法考试了。

所以,清代经科举之路选拔的两万名进士,几乎人人写一手好毛笔字。

徐郙就是这样的一位。

中国历史上的700多名状元中,称得上书法家的为数不少,仅清代114个状元中,就有44位著名书法家,著名的有张之万、翁同 he 、陆润庠、刘春霖等,而徐郙以其行书在中国历史上官员书法家中应该留有一席之地.
徐郙的书法作品
徐郙的书法作品
徐郙的书法作品
徐郙的书法作品用笔是中锋与侧锋兼备,藏锋多于漏锋,行笔沉稳,点画精到,有大学士的从容之感,显得稳妥典雅,是难得的行书之作。

徐郙的书法作品
说到书法,人们经常会议起王羲之、颜真卿,清帝入住中原,吸收了汉民族的大量传统文化,其中,就包括书法、绘画艺术。

徐的其他书作,点画之间既有王羲之的神韵,又有颜真卿的风骨。

因为清代的翰林墨迹,大多以帖学与馆阁体为路,注重端庄雍容的传统气度。

但就徐郙的行书条幅书法的风格而言,临《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所以受王的风格限制,没有了徐自己本来的书法面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