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领会句子含义。

2、以较快的速度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的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从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性格,从大海的变化中去体会金鱼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示课题
1、有一个老渔夫的妻子,在一条金鱼的帮助下,从一个老太太变成了贵妇人,变成了女皇,但她还不满足。

她到底想当什么?最后得到了什么?这就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童话叙事诗给我们叙述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适时板书课题: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看渔夫和金鱼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把课文浏览一遍,把不懂的字词画出来。

2、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先让会理解的同学解释,不能解
释的查字典词典解决。

三、快速默读,把握内容
1、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诗歌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除了写人之外还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人物是老渔夫——老头儿,老渔夫的妻子——老太太,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之外,还主要写了金鱼。


(2)诗歌叙述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诗歌叙述了一位老渔夫的妻子贪得无厌,对金鱼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后仍然一无所获的故事。


四、抓住句子,理清顺序
1、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描写老太婆提要求的句子。

2、学生讨论老太婆的具体要求,教师根据老太婆的要求依次板书。

3、让学生找出老太婆是什么时候开始提第一个要求的?诗歌在写老太婆提第一个要求之前描写了什么内容?
4、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叙述顺序:课文开头简要介绍了人物及他们的身份,事情发生的地点,老渔夫打到一条金鱼的情况。

然后按照老太婆对金鱼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顺序,记叙了事情的经过。

五、体会感情,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讨论:
(1)老太婆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贪得无厌、贪图享受)
(2)老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软弱无能,对丑恶行为姑息、忍让)
(3)大海的变化体现了谁的变化?(金鱼的变化,由开始时的报恩逐步到强烈不满,最后恢复了老太婆贫穷的原状。


(4)诗歌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谴责了老太婆,也批评了老渔夫,告诉人们,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木盆)(木房)(贵妇人)(女皇)(女霸王)
贪得无厌一无所获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

(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

“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

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
伟大情怀。

六、板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

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

(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

(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

(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

(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

(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

(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

(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

(“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

)(“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

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忠诚爱国不畏权贵关爱百姓
百姓十分爱戴万分悲痛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10个生字,1个多音字。

学写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孔子在学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他的刻苦、虚心好学分不开的,教育学生要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查阅资料,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难点
孔子是怎样勤奋、刻苦学习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前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名言揭题。

1、出示孔子的名言,读一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交流自己搜集的孔子的资料。

简介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者,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读了课文,你对孔子增加了哪些了解?
三、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画记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讨论交流:
(1)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哪些?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
(2)相机理解以下词语。

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

举目无亲:抬头看不到一个亲人。

形容人地生疏。

举目:抬起眼睛,指抬头。

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

伶仃:孤独。

羞惭:羞愧。

(3)这个自然段与后面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结。

4、齐读。

四、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生字词。

2、检查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

“惭”为左中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各部件写紧凑。

“艰”字的右边部分不要写成“良”。

“懂”字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尊”的上面不要写成“”。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介绍了孔子的哪些故事?
二、理解第二至五自然段。

1、自由读。

思考:讲了孔子的哪些故事?
2、讨论:
(1)孔子的境况非常凄凉,他是怎样对待学习的?
相机理解以下词语。

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师法:在学术或文艺上效法(某人或某个流派)。

风凉话:不负责任的冷言冷语。

礼法:社会上通行的法纪和礼仪。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

然:对,正确。

经典: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

传诵:辗转传布诵读。

(2)如果平时听到别人说你的风凉话,心情会怎样?
3、讲故事。

(1)课文中讲述的关于孔子的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2)小组内讲故事。

(3)指名上台讲。

三、拓展延伸。

1、孔子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这些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2、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故事?交流孔子其他方面的故事。

3、如果我们面对孔子,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模拟采访孔子。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孔子名言做成书签勉励自己。

2、有兴趣的话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阅读《论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