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的祖父—纳粹德国的“突爪鹰”对地攻击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的祖父—纳粹德国的“突爪鹰”对地攻击机
当大家第一眼看到上面这张类似定格的图片时,是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什么飞机呢?A-10?!当然不
是,其实它可是比A-10攻击机“早生”30年的异国前辈。
不管是He-126还是M e-262,甚至包括当时仍然处于设计阶段的M eP.1101 、Ta-183以及飞翼的Go-229三种正在研制中的新型战斗机,都属于典型的空优战斗机。
也就是说这些飞机都是用来进行空战争夺制空权的。
但是,空军除了执行争夺制空权还有其他任务要执行。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地攻击来支援陆军作战。
这其中包括战略、战术轰炸和对陆军一线作战部队进行直接的低空—超低空近距离战场遮断支援作战。
而后者一直是二战中空军的重要任务。
当二战发展到1944年,纳粹德国已经处于东、西两线盟军的强大夹击之中。
纳粹德国一方面要面对西线英、美空军的大规模战略轰炸和地面攻势,另一方面更要面对东线战场苏联红军强有力的攻击。
到战争后期,纳粹已经认识到对自己构成真正致命威胁的并不是西线的英、美而是东线的苏联。
尤其是强大的苏联陆军对纳粹德国构成最知名的威胁。
当时的苏联陆军已经成为标准的重装甲机械化陆军。
每当与苏军发生大规模交战,面对如洪水般漫山遍野汹涌澎湃而来的苏联陆军大规模重型机械化装甲集群的强大攻势,纳粹德国陆军都感到精疲力尽。
虽然纳粹德国陆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黑豹-G”中型坦克和“虎王”式重型坦克等武器,但数量太少。
有限的“黑豹-G”和“虎王”在如洪水般汹涌而来的苏联T-34-85中型坦克和IS-2M重型坦克们庞大的绝对数量优势面前,纳粹德国陆军的质量优势显得无比脆弱。
同时,纳粹德国陆军还要面对苏联空军的打击。
其中最另纳粹德国陆军恐惧的就是被他们称为“黑死神”的苏联伊尔-2强击机。
伊尔-2强击机给纳粹德国陆军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当初纳粹德国刚刚入侵苏联时,在苏军彻底丧失战场制空权的情况下,苏联伊尔-2强击机依然能够依靠自身强大的装甲防护和优异的低空、超低空飞行性能在纳粹德国空军的眼皮底下支援苏联陆军作战。
苏联空军伊尔-2强击机以其坚实的装甲防护生存能力和强大的对地打击火力给纳粹德国空军和陆军装甲部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纳粹德国陆军和空军看来,苏联的伊尔-2强击机比自己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强多了。
而纳粹德国空军当时另一种主要对地攻击机Hs-129已经陈旧不堪。
面对强悍的苏联苏联陆军重型机械化装甲集群,纳粹德国陆军在自己竭尽全力抵抗的同时,一直渴望能得到来自自己空军的强有力的直接的低空—超低空近距离战场遮断支援。
于是,面对凶猛的苏联陆军重型机械化装甲集群的肆意打击,纳粹德国陆军大骂空军是无能的混蛋。
其实纳粹德国空军一线部队也非常希望能得到一种新型对地攻击机来代替陈旧的H s-129攻击机和
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面对陆军的骂声,已经尽了力的德国空军一线人员感到很委屈。
结果他们的怒火被发泄到自己的顶头上司空军司令戈林身上。
戈林要同时面对来自陆军和自己空军下属的双重压力。
于是,戈林下令,要求亨克尔公司、容克斯公司共同研制一种新型对地攻击机。
由于当时已经有多种喷气式战斗机出现,因此戈林要求新型飞
机同样要以喷气发动机为动力。
作为专门的反坦克对地攻击机,纳粹德国空军对新型飞机提出明确的设计要求,要求新型飞机要具备优异的低空-超低空性能。
必须具备强大的固定反坦克武器。
这种固定反坦克武器必须能够摧毁任何苏联陆军坦克。
同时要求新型飞机自身必须具备厚重的防护装甲以有效对抗地面防空火力。
德国空军的要求是新型飞机主要部位(注:座舱和油箱)的防护装甲必须可以抵抗20mm口径炮的射击。
机身其他部位必须可以抵抗7.9mm机枪的射击。
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当时一些地面轻型装甲车辆如日本坦克的防护力。
在设计人员的努力下,新型飞机的设计进展相对顺利。
于是纳粹德国空军在还没有见到原型机的情况下就将新机命名为“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
(此时该机在容克斯内部尚未编号,于是暂称为J u-unname d)
计划进展相对顺利。
到1944年年底,“突爪鹰”已经进入最后设计阶段。
决大部分设计已经完成。
按预定计划,如果顺利,将在1945年5月开始生产第一架样机,在1945年6-7月第一架“突爪鹰”的样机就可以进行首次试飞。
“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的设计意图非常明确,就是取代原有亨克尔—Hs-129攻击机进行低空、朝低空反坦克对地支援任务。
由于所处空域易受地面小口径活力攻击,因此该机非常强调装甲防护性。
同时要求该机机背强大的反坦克火力。
特别是要求该机自身的标准固定武器也就是机炮必须具备强大的反坦克能力。
能够击毁当时所有型号的苏军坦克。
结
果亨克尔的设计人员经过努力率先达到了上述性能要求。
“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采用非常普通的气动布局设计。
主翼为普通型梯形平直机翼。
与机身形成“十”字型布局,主翼翼尖呈45度上翘。
尾翼与当时其他攻击机不同,采用类似大型轰炸机的布局,两片垂尾布置在两局平直布置的平尾端部。
与当时纳粹德国其他几种在研喷气式飞机大量采用木制材料不同。
由于要执行险恶的低空、超低空近距离打击,为了保证机体有足够的强度和抗打击能力,“突爪鹰”机体采用全金属铝合金材料。
在座舱底部和飞行员背部以及油箱,布置有15毫米厚的高强度特种镍合金钢防护装甲。
其中座舱的整个装甲在座舱中构成一个“浴缸”形的防护带。
装甲可以保护飞行员和油箱承受20mm以下火器的打击。
其他部位也部署有厚度不等的防护装甲。
因此“突爪鹰”具有当时所有型号飞机中顶级的装甲防护能力。
其防护力甚至超过了纳粹德国的盟友日本陆军的95式轻型坦克(注:德国人始终坚信日本人的所谓“坦克”就是铁皮做的装甲车)。
由于采用全金属机体和重装甲防护造成机体相对重,“突爪鹰”需要相当强大的动力系统。
“突爪鹰”采用两台单台推力为1910公斤的BMW003E-1型涡轮喷气发动机。
发动机布置在主翼根部略靠近座舱的地方,两个主翼看上去好像是在安装发动机仓正中间。
发动机在主翼略靠前,在主翼后各有一块可控制的整流板。
飞机座舱的布置紧靠机头,呈倾斜布置,整个位置突出,加上采用气泡形座舱盖,飞行员的视野非常开阔。
“突爪鹰”飞行员的视野在当时所有对地攻击机中是最好的。
座舱盖和前防弹风党可以抵御小口径轻型武器如步兵用轻机枪的射击。
同时座舱内设计了增压装置。
由于设计的主要目的明确为执行反坦克任务,因此设计人员为“突爪鹰”的武器配备了强大的武器系统。
初期计划是M k103-30mm长身管机炮。
但随着苏联新型IS-2M重型坦克的服役,而且情报表明不久苏联最新型重型坦克(注:既后来的IS-3M/T-10M重型坦克)即将出现,30毫米机炮的威力显得不足,另外当时苏联新型伊尔—2改进型强击机已经换装37mm炮。
于是设计人员决定,一旦开始量产,“突爪鹰”的标准固定武器将换为一门德国最新型的BK-37型37m m机关炮,该炮已经装备在当时改进型的纳粹德国空军JU-87“斯图卡”双座反坦克强击机,配合新型钨合金穿甲弹,BK-37型37m m机关炮在实战中表现出极其强悍的反坦克杀伤力,即使是当时苏军最先进的IS-2M重型坦克也可以轻松的作到一击必杀!同时还装有两门MG-20型20m m机关炮。
另外还可以使用纳粹德国空军各种反坦克火箭和炸弹。
因此“突爪鹰”的反坦克火力可以说极为强悍。
“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设计——机长11.85米;翼展14.6米;机高3.85米。
动力装置采用两台单台推力为1910公斤的B MW003E-1型涡轮喷气发动机。
标准固定武器为一门BK-37型37m m机关炮,位于机头座舱下部,两门MG-20型20m m机关炮位于主翼根部发动机短仓后;采用单座单人驾驶。
亨克尔—“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为世界上
第一种喷气式双发重型攻击机。
个人一直在作一个假想,拥有划时代技术的“突爪鹰”对地攻击机一旦出现在欧洲的天空,那它和同样是在低空过日子的苏联“黑死神”伊尔2和伊尔10攻击机之间的碰撞一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它能遏制苏军那恐怖的钢铁洪流
吗??(元祖A-10攻击机VS IS系列坦克,想起来就……)
亨克尔公司的设计相对顺利。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按计划到1944年年底,“突爪鹰”将进入最后设计阶段。
将在1945年5月开始生产第一架样机,在1945年6-7月第一架“突爪鹰”的样机将进行首次试飞。
纳粹德国空军满怀憧憬的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反坦克利器。
但是,一切都晚了。
1945年5月,美军攻占亨克尔公司所在地。
结果,作为纳粹德国给予厚望的反坦克杀手的亨克尔—“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连第一架样机都没有来得及制造。
最终只停留在设计者的图板上。
纳粹情报人员本来准备销毁所有相关资料,但是还没等他们来得及动手,美国人就来了。
于是,与飞碟等项目不同,纳粹德国亨克尔—“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的全套技术资料都被美国缴获并带回国内。
战后美军对专用对地攻击机的开发走过了一段弯路。
二战中美军用P47一类速度超过600千米的战轰机进行对地攻击但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这是由于他们忽略了对地攻击机的重要本质——低空低速和卓越的低空飞行稳定性。
反观德国,他们也在东线战场上投入了大量的对地攻击机,而像Ju87G和Hs129这一类飞机,虽没有P47那样的高速,却有不错的低空飞行性能和优良的武器,在反坦克作战中取得了更大的战果,这也是当时其它德国末日战机在向高空高速方向发展的同时,以对地攻击为要职的“突爪鹰”却选择了更适合低空低速作战的气动构形的原因所在。
美国曾组织有关专家对得到的各种纳粹德国尖端航空技术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亨克尔—“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得到的结果是美国人的冷遇。
原因非常简单。
与其他那些“五光十色”无比前卫的纳粹德国尖端航空技术的产物如飞翼Go-229喷气式战斗机比起来,规规矩矩采用普通气动布局的“突爪鹰”显得太普通甚至落后了。
在一向追求时髦的美国人眼里“突爪鹰”甚至还不如M e-262喷气式战斗机。
于是,美国人将亨克尔—“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的技术资料丢进了资料
堆。
这一丢就是近30年。
二战结束后,美国立即与苏联进入冷战阶段。
面对在二战中崛起的空前强大的苏联陆军机械化重装甲机集群那随时可能发起的排山倒海般的攻击,美军除了在地面进行对抗外,还指望在空中进行打击。
于是美军发展了多种对地攻击机。
但是,战后尤其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在军用航空领域陷入一个奇怪的“超音速至上”怪圈。
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当时无论什么军用飞机,不管是做什么用的,美国人都明确要求必须具备超音速能力。
就连反坦克对地攻击机也不例外。
于是,在“超音速至上”思想的引导下,美国和苏联相继发展出自己的超音速对地攻击机。
美国是F-105“雷公”。
苏联人则是苏-7“修鞋匠”。
这些攻击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具备很强的高速性。
面对自己的成绩,美国人沾沾自喜。
但不久实战结果就惊醒了美国人。
在1967年-1973年埃及和以色列的“准战争”中,埃及空军的苏制苏-7超音速攻击机出场。
苏-7是与美国的F-105“雷公”一个级别的超音速攻击机。
结果,由于速度太快,苏-7根本不适合近距支援和遮断攻击。
同时期的越战中,美国人自己的F-105“雷公”甚至当时最先进的F-4“鬼怪”双发重型喷气式战斗机一样狼狈。
而相反的是,在中东,埃及空军已经严重落后的亚音速米格-17上阵,在对地攻击中表现极为出色。
一方面米格-17由于速度适中,另一方面米格-17的火力也非常强悍。
尤其是其37mm机炮的效能非常明显。
同时米格-17还具备一定的装甲防护能力。
而美国的F-105“雷公”由于自身缺乏有力的装甲防护,在面对当时已经普及的苏联ZSU-23-4自行高炮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在越南的美国的F-105“雷公”甚至被高射机枪就击落了。
最终,痛定思痛的美国人终于决定重新研制一种重装甲亚音速攻击机来对抗苏联的坦克集群。
这时候,美国人终于想起了当初被他们万分瞧不起的纳粹德国亨克尔—“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
于是,美国人找出已经尘封依旧的亨克尔—“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资料,在原基础上进行一定修改,主要是用新技术对原型机进行一定改进。
比如用一门30毫米GAU—8/A七管机炮取代原来的一门BK-37型37m m机关炮和两门MG-20型20m m机关炮等。
这样,经过改进的美国版“突爪鹰”在1972年5月10日首飞。
在进行一系列试验后,在1975年10月21日,在1945年二战结束并被美国人缴获、尘封整整30年后,当年纳粹德国的亨克尔—“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的美国版本终于装备部队。
这就是至今仍然在美国空军服役的美军最强大的固定翼反坦克攻击机——A—10“雷电”反坦克攻击机。
除某些改动外,今天的A—10“雷电”无论从任何方面看都与当年纳粹德国的亨克尔—“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几乎一模一样。
甚至连发动机布局和尾翼布局都没有多少改进。
这样,在沉寂整整30年后,亨克尔—“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终于在昔日自己的死对头手里复活并大放异彩。
在服役后所经历的历次战争如海湾战争中,A—10“雷电”反坦克攻击机以起强悍的反坦克火力、优异的低空-超低空近地支援性以及强大的装甲防护生存能力而赢得“坦克终结者”的威名!德国“突爪鹰”的后代终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最终证明了在整整30年前纳粹德国技术专家们那看似“荒唐”的空—地战场支援理论的正确性。
而美国人则对自己当初搁置“突爪鹰”资料导致整整30年没有可靠的反坦克攻击机的糊涂举动后悔万分。
否则,美国人决不可能在苏联强大的坦克优势
面前心惊胆寒的整整30年!
(飞翔在欧洲天空中的“突爪鹰”加上后世A-10攻击机那标志性的鲨鱼嘴涂装后,两者在外表上就更为神似了。
)
纳粹德国亨克尔—“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与当时其他项目相比并不突出甚至有些落后。
但他却是一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机。
克尔—“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是人类航空史上第一种喷气式双发重型反坦克攻击机。
他的出现开创了对地空中打击的新时代。
现在世界军事史界认为,如果纳粹德国亨克尔—“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真能服役,那将对盟军尤其是苏军地面装甲部队带来巨大威胁。
因为虽然不掌握制空权,但由于喷气机速度方面的优势,当时盟军主力螺旋桨战斗机对该机的威胁也非常有限。
而更让人钦佩的则是30年前德国军事技术人员对空—地战场支援理论所赋有的极
其敏锐的远见。
当然,即使纳粹德国亨克尔—“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真的能少量服役,也不可能拯救反人类的纳粹德国法西斯政权的灭亡。
唯一能现实出来的只有二战末期纳粹德国的科学家们所爆发出那种令今天的人看来都感觉不可思议的
创造力。
今天,作为纳粹德国亨克尔—“突爪鹰”反坦克攻击机直系后裔的美国A—10“雷电”反坦克攻击机和其他纳粹末日武器: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潜射弹道导弹.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地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和AIP潜艇等一起,对人类后来的军事科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们一起向世人展示出二战末期纳粹德国的科学家们所爆发出令人不可思议的创造力。
这些成就至今仍然在人类一些最新武器装备上散发着光彩。
“突爪鹰”与美军现役A-10对比。
A-10除了把引擎后置,并更换了武器以外,其它几乎都是直接抄袭了“突爪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