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从肺论治的理论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文献杂志
高血压从肺冷治的理论探析*
*基金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课题(A30433171044);广东新南方中医研究院基金(201801)
△通信作者,E-mail : 82881056@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苗艳敏 陈凯佳△
摘要:本文从高血压的治疗现状入手,根据中医对人体及五脏相互关系的认识,从人体气血之圆运动的角度分 析高血压的病理机制,探讨高血压从肺论治的理论依据,为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
尤其是当 临床采用平肝潜阳、镇肝息风、滋养肝肾等法治疗高血压病效果不佳时,改从肺论治,则效如扌孚鼓。
关键词:高血压 圆运动 从肺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9.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4737 (2020) 06- 0033- 04
Discussion on the Theory of Treating Hypertension from Lung
MIAO Yanmin, CHEN Kaijia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 Based on the current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 body and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hypert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ircular movement of Qi and blood in the human body, and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ung, so a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particular , when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not good with methods such as pinggan xiaoyang , zhengan xifeng and nourishing the liver and kidney , the therapeutic method may turn to cure from the lung, and the effect might be rapid and reliable.
Keywords : Hypertension ; circular movement ; treatment from the Lung
高血压,西方医学称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 EH),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动脉血压升高,其发展极易导致
心、脑、肾等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损害⑴。
我 国高血压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比较高,治疗和
控制率却很低⑵。
近年来使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 的案例越来越多,疗效也得到肯定,但仍存在治疗
后血压反弹、远期疗效不佳等情况。
纵观目前高血 压的中医药治疗,医者们对其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 的认识尚不统一。
如王振东⑶认为,高血压的基本
病机为本虚标实,虚责之于肝肾阴虚,实责之于肝
阳上亢。
张旭生等⑷认为,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和 病理机制均可以五脏阴阳气血失调概括之。
吴辉
等⑸认为,阴阳失衡是高血压的病机等。
中医传统并无高血压病名,根据高血压病的临 床症状,多将其归于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其中 和眩晕症状最为接近。
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机认
识也颇不一致,张介宾主张“无虚不作眩”,朱丹溪
力倡“无痰则不作眩”,明代虞传提出“血瘀致眩”
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证型有肝阳上亢、肝
火上炎、气血不能上荣、痰浊中阻等,但总以肝阳上 亢导致眩晕者最为多见"⑷,本文主要针对临床上
—33 —
2020J遂6期
比较多见的肝阳上亢所致高血压进行分析论述。
高血压从肝肾论治并不总奏效
肝阳上亢是高血压比较常见的中医证型。
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肾虚则水不涵木,阴不济阳,相火上升致眩晕。
阴虚不足为肝阳上亢之本,风阳扰动是标。
临床治疗大多根据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病机,用清肝火、息肝风或镇肝阳之法为主进行治疗。
有医者以滋补肾阴为主,若病人有脾虚之证,酌情添加祛湿健脾之药。
然而有些高血压病用此类方法治疗却没有效果,或者初用有效,久用无效,甚至出现血压反弹现象,或变生他证。
分析此种现象,盖因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喜条达恶抑郁。
镇逆重坠之剂有违肝条达之性,清热寒凉之药伤脾胃,用之易使体内产生寒湿痰浊,痰湿随肝气上逆,使治疗难以奏效。
柴浩然迦认为肝火炽盛或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多与七情所伤相关,其肝火上冲之证乃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所致,初用清肝泻火之法即效,屡用之,使肝气愈郁愈逆,血压波动较大,不时出现反跳。
陈良夫⑹84认为阴血不足是本,风阳扰动是标,若一味平、潜、清、息,则阴益亏而阳更无制。
陈苏生"02说高血压常见肝阳上亢诸征象,时人常用平肝息风,但每多乏效者。
另外,眩晕发作之际痰饮上犯之象明显,宜接用补肾之药,不仅缓不济急,且多有滋腻之弊,反而掣肘,难求速效[61,56o
从圆运动分析肺与高血压的关系
1•从圆运动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医理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人秉大气五行而生脏腑》云:“中气如轴,四维如轮。
轴则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此中医的生理也。
”《素问•刺禁论》载:“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叶天士⑻也指岀:“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
”人体气血的运动形式如同圆运动,左升右降,肝升肺降,如此周转运行,气机调畅,脏腑安和,身体健康。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人秉大气五行而生脏腑》又云“轴不旋转,轮不升降”是中医的病理,“运动轴的旋转,去运动轮的升降,与运动轮的升降,来运动轴的旋转”是中医的医理。
即无论中轴脾胃的升降失常还是外轮的生发之气不足,抑或是生发之气过亢而收藏之气不足,皆会使圆运动失常,人就会生病。
治疗方法是调节圆之轴使脾胃运动正常,从而带动轮的升降;也可调节圆之轮使肝肺升降正常来带动轴的运转,从而使人体生理功能恢复正常。
2.肺在圆运动中的作用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升则万物化安”。
寇华胜在《中医升降学•升降运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中说“脾升胃降,有赖胆之升发转枢”,说明相对于中轴脾胃,肝胆的升发疏泄作用在人体气血之圆运动中起更为主导的作用。
肝胆内寄相火,主升发疏泄,但过犹不及。
若相火过胜,肝阳上浮,肺清肃之力不行,圆运动之左右则不能相合,运行失常,升降之机亦窒。
人体气血之圆运动,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如此周转运行,气机得以调畅。
肝升就要肺降,肺降才能肝升,升降相宜,气机得以舒展。
肺失清肃,则肝失疏泄,可致瘀滞;肺气肃降,则肝气得疏。
因此,肝之升发疏泄离不开肺之清肃。
王孟英在《回春录新诠》中也说:“肺即不主清肃,一身之气皆失其顺降之机。
”由此可知,在人体气血之周而复始的圆运动中,肺对气机调畅有着重要的作用。
3.肺与高血压的关系
《局方发挥•内外伤辨惑论》说:“冷气、滞气、逆气、上气,皆是肺受火邪。
”肺热则失其清肃降敛之常。
而高血压比较常见的肝阳上亢证型,本质是肝肾阴虚于下,肝阳亢于上,肝阳上浮则肺气不降。
清肃之力不行,肝阳愈呈现一番亢盛之象,升降之机亦窒。
人身之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⑼。
肺主清肃,肃降正常,肝胆之相火降于水中,水中有火,则生元气。
若肺失肃降,相火不降则燔灼于外,寒于内。
中宫脾胃上有木火犯之,下无相火熏蒸,运化失职,以致水谷之气不生精血,反变为痰湿。
痰浊中阻,气血不能上荣,易致眩晕。
由此可知,肺失肃降在高血压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血压可从肺论治
1•肃降肺气以制相火
肝阳上亢所致高血压,肝肾阴虚为本。
肾水亏,少阳之气上升太过,气有余便是火,此火乃相火之亢盛。
相火亢盛又生心火,两火上炎刑肺,汪琦石在《理虚元鉴•治虚二统》中也说:“此阴虚之治所当悉统于肺也。
”在立法、制方、选药方面,主张补
—34—
中医文献杂志
肺清金清润疏降,无犯至高之气。
王冰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赵献可在《医贯•五行论》中也说:“阴虚火旺者,此肾水干枯而火偏盛,宜补水以配火,亦不宜苦寒之品以灭火。
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正此谓也。
”细思之,湖海之水何以解天下之旱情?暑热炎炎,秋风一至,大地皆凉,天人同理。
“水之上源在肺,故清肃肺气可以治燎原之相火,只用滋肾水者,有时难以胜此大任o,,tl0]
费绳甫也认为:“头眩耳鸣发病之原是精伤于下,火越于上,故治法以养肾阴、纳命火为第一义,平肝胆次之,健脾胃又次之。
”2期养肾阴之法,可以直接滋补肾阴,也可从水之上源—
—肺间接来补肾阴,取上池之水降之。
治当肃降肺气,使金水相生,津液充廓,相火则安其位。
2.清金以制木
明代医家孙志宏所著《简明医殼•卷之三》云:“夫眩晕之始,必因火克肺金,金衰不能制木,故木旺而生风。
肝木既旺,复能生火。
风火二气属阳,阳主动,性同上升,两动相搏,则为旋转,犹焰得风。
”《医原》云:“肺主天、主阳、主气,敷布阴液,以柔肝木。
木得下降之阳气所制,则温柔和缓,不似燥急难平矣o"[,1]
因此,高血压可以考虑从肺论治,通过增强肺的肃降功能,相火下降内藏,肾水得补,肝阳得潜,眩晕则消。
强肺以制木,升降相宜,全身气机畅通,圆运动恢复正常。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肺功能降低是髙血压的独立预测因子,可以增加高血压发病的风险〔⑵。
邓铁涛教授早在1985年说过:“’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看来十分不科学,但最新的研究知道肺还有不少非呼吸功能,肺的内分泌素的确能助心调整血压及其他作用。
”[⑶
病例举隅
朱敬秀等记载高血压病从肺治医案:姜某,男,62岁。
患者高血压病史4年,初诊10日前与人吵架后出现头痛,烦躁,失眠,口苦咽干,午后烦热等症状。
舌尖红,苔薄黄,脉弦而有力。
中医辨证属肝阳亢盛,治以平肝息风,用天麻钩藤饮8剂无效。
改从肺治,用桑皮12g,芦根15g,尊苗子20g,苏子12g,沙参15g,车前子30g,枳实10g,百合12g,杏仁10g,桔梗10g,丹参12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4剂后感诸症减轻,8剂后血压降至正常,再用6剂后血压稳定。
继用一贯煎善后,观察4个月,血压稳定。
本病例为肝阳上亢之高血压,平肝息风治之无效,改从肺治。
尊苗子、苏子、桑皮、芦根、车前子涤痰、泻肺热、利小便,沙参、百合滋养肺阴,杏仁、桔梗配枳实通气利肺、升清降浊,丹参益气活血。
诸药协同为肺创造清、泻、利、通、活的环境,使肺主气、朝百脉、助心行血、通调水道的功能正常,进而调节血压降至正常生理水平〔⑷。
朱可贞等记载高血压病从肺论治验案:陈叟,年逾古稀,患高血压病10余载,此次因“慢支并感染”入院,经用中药治疗基本获愈,而高血压(210 ~170/160-llOmmHg)眩晕之证反见加重。
症见面赤头昏,眩晕欲仆,虽扶杖而行,步履仍蹒跚不稳,消谷善饥,心烦少寐。
曾用过天麻钩藤饮、大补阴丸、左归饮诸方,并加服西药降压片皆无效。
朱老诊毕说,其病虽在肝,但源在肺,碍在胃,治当宣肺清金以制木亢,节食泻热以御木侵。
前医用咸寒滋腻药已悖太阴清灵娇嫩之性,抑遏郁火不得宣泄,故服之诸症有增无减。
此当首先从肺论治清其源,再从肝截其流,从胃杜其渐。
取桑叶、知母、杏仁、菊花清淡轻灵以遂娇脏之性,枇杷叶、川贝、马兜铃微苦微降以遂华盖之用。
肺得宣降则木可制矣。
停服西药,服方3剂,诸症悉减,即可弃杖而行,血压降至140/90mmHg,再续服5剂,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之内。
本病例之高血压前期用平肝息风、滋补肾阴皆不见效,朱老改从肺治,首先增加肺的肃降功能,辅以平肝和健脾胃,效如杼鼓。
肝内寓相火,主升发,喜条达,其气左升;肺抑相火,主肃降,治节脏腑,其气右降。
左肝右肺,升降之通道,升降相宜,全身气机畅通,上下内外周运不休,身强体健。
虽金可制木,但临床多见木火刑金。
若肺气受病,周身之气皆失其升降之机。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高血压病的主要见症是眩晕,故从肝论治是其常,临床治疗多用镇肝平木、滋水涵木。
苦寒直折之品可抑木之性,滋补之品多有滋腻。
因此临床疗效并不总是最佳,有时出现反弹甚或变生他证。
肝旺除水不涵木所致之外,亦可因金不制木使然,且临床多见木火刑金。
因此治疗时可以增加肺的肃降功能,清金以平木。
故治疗高血压,尤其是肝阳上亢之证型,除了常用的滋水涵木、平肝潜阳之外,还可以考虑从肺论治。
参考文献
[1]王秀玲,杨宝元.原发性高血压中废证型研究近况[J].河北中
—35—
2020年第6期
医,2014,36(6):952-953.
[2]金华,金钊,张蕾蕾•离血压从肺论治机理探讨[J].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7):61-63.
[3]王振东.加味黄精四草汤治疗高血压病35例[J].现代中医药,
2006(5):3-5.
[4]张旭生,盖国忠.高血压病中医病机与五脏关系[J].长春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7(1):7.
[5]吴挥,冼绍祥,黄衍寿.血管活性物质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
型的关系[J].四川中医,2000(10):11-12.
[6]单书健•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眩晕卷[M].北京: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2017:80,83,84,156.
[7]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08,312.
[8]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苏礼,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17:57.[9]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李可,主校.北京: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2007:9.
[10]田合禄,周晋华,张红珍,等•医易火病学[M].太原:山西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7:34.
[11]石寿棠•医原[M].王新华,点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12.
[12]吴燕敏,陈建东•高血压病与肺功能的关系[J].临床内科杂
志,2007(2)J40-142.
[13]邓铁涛.新技术革命与中医[J].新中医,1985(10):3-6.
[14]朱敬秀,张忠国•高血压病从肺治一得[J].中国民间疗法,
1999(11):27.
[15]朱可贞,余亚东,曾庆明,等.高血压病从肺论治验案[J].江西
中医药,1983(6):24-25.
(收稿日期:2019-07-16)
(上接第18页)
参考文献
[1]叶天士•增补临证指南医案[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罗大中•叶天士临证择时服药辨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
(6):465-466.
[3]史琐芳•运用“六经欲解时”辨治肺癌术后咳嗽验案1则[J].
江苏中医药,2015,47(4):44-45.
1999:6,37.(收稿日期:2019-08-15)
(上接第32页)
[11]程锦•唐代医疗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8:61.
[12]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
[13]王宏翰•古今医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64.
[14]周密•齐东野语:第1册[M].高心露,高虎子,校点.济南:齐
鲁书社,2007:168.
[15]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
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下[M].北
京:中华书局,2006:320.
[16]吴钢•全唐文补遗:第1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186-187.
[17]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524-525.
[18]杜建录.党项西夏碑石整理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5:102.
[19]于處哲•试论唐代官方医疗机构的局限性[J].唐史论丛,2007
(9):122-123.
[20]于康哲•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1:34.
[21]陈长安.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3册[M].天津:天
津古籍出版社,1991:106.
[22]吴钢•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4册[M].天津:天津古
籍出版社,1991:129.
[23]脱脱•宋史: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3689.
[24]于底哲•唐代的医学教育及医人地位[J].武汉:魏晋南北朝隋
唐史资料,2003(1):155-162.
[25]欧阳修•新唐书: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93,1402.
[26]杜佑.通典: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8:962.
[27]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2卷[M].济南:山东
教育出版社,2000:379-380.
[28]李锦秀.唐代财政史稿:第3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7:7.
[29]张鷲•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91.
[30]董诰.全唐文: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16-1167.
(收稿日期:2019-07-08)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