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选读备课的思考和建议ppt 语文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注:《论语》表现的是一个平面:一批学 生在听孔子说教。从《论语》中看不出学 生年龄的大小,看不出每个人的身份面目。 因此,《论语》中的众生像解读(包括孔 子自己)还需联系更多《论语》之外的作 品:如《史记》《孔子家书》等,又如研 究子路(仲由)推荐仲大军先生《仲由子 路与孔子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对孔子 教育集团成员关系的新认识》一文,颇有 帮助。
• 3、联系实际,生动理解《论语》在今天的意义。用 《论语》具有的警醒意义的话反思我们的言行,鞭策 我们进步。如: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好行小慧,难矣哉!”以此反思自己的集体生活。
• 注:活动应充分体现儒家注重内心修 养的精神,鼓励学生反省自我,反思 生活,不可泛泛而论。
• (形式:分组讨论,就某一论题设正 反方辩论,写小论文。)
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 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 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
•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 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 “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 1、疏通文意: • (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
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
•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 2、指导诵读: • (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 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沂水春风 》:
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 “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与点”?鼓励学生查找 资料,发表不同见解,深入了解孔子 的思想。
3、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 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 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 (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 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 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 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参考专题: •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 •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 •儒学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的产物,子路 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
(理解积累)
第二、引导学生自觉运
用联系与比较的方法, 文化评价
正确把握孔子思想内涵。
文化传承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树
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注意观点,正确评
价孔子和孔子思想。
方法
第四、注意引导学生理 论联系实际,批判继承 民族文化遗产。
教学说明
1.重要的实词(高考考纲160个实词)、文言句式、文言虚 词、源于《论语》流传至今的成语、熟语、格言(尤其古今 文 异义的成语); 字 2.有些语句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 句句翻译; 3.注意古今汉语的比较和沟通(关注文言练习中富有探究性 的题目)。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
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 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4、、结感合受今孔人子引的用教本学章风节格的以不及同师文生章间和平对等本和章谐节 文的化气内氛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 的积极作用。
关于《论语》选读备课的
认真研读《教材说明及教 学建议》、《<论语选读>模块 教学指导意见》、《<论语>选 读·前言》,准确定位目标与教 法。
《前言》中提及的具体学习目标:
• 第一、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 第二、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和作用。
• 第三、提高个人精神品格。
• 第四、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 方法。
《沂水春风 》课文解读及设 计意图:
1、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 示赞同?——深入探究文意。
2、曾点对暮春的描绘……试想 象具体情景,说说自己的感 受——启发联想能力,提高审 美情趣。
3、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 既写出了不同任务的风貌,又 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试对此作简要分析——品味文 学意味,提高分析领悟能力。
• 2.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阳货》); 子路“性鄙,好勇力”,在成为孔子学生之前曾 经“陵暴孔子”(司马迁《史记》);子张秉性 邪辟,公冶长坐过牢(《公冶长》)。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 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 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如:5.22见《论语别裁》“公冶长五 ·不如归 去”章节
17.4见《论语讲要》…… 2、在疏通文句基础上,从诵读入手,揣摩人物
语气,品味人物思想感情(重点人物:孔子、 子路、颜渊、子贡等)。
教学步骤二:为子路画像
• 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小组合作为 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 示。
《中庸之道》:
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 “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 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课型建议
• 教师串讲 • 主题讲座 • 读书报告 • 评点交流 • 课题报告 • 作业练习
侧重、 兼容、 选择、 创造
•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课时建议】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
• 1.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 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 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
• 2.诵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
化,提升思想。
3.重点:
⑴疏通文字、诵读名句名段不少于一课时。
⑵比较准确地把握主题内涵,允许多元解 读。
⑶阐发经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社会、个 人 )。
《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可以按 “言志”这一线索, 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 度确定教学思路。分 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 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 点结合起来。对孔子 思想分析不宜过多。 对孔子为什么要“与 点”的问题,也不宜 讨论过多。
•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 谊。
•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 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 的特点。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讲—读—品
1、文意疏通: (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 (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1.不追求系统和深度; 文 2.还原孔子; 化 3.《论语》对现实社会的作用;
4.《论语》对个人精神品格的影响。
基本要求:联系和比较。 方 1.内部相关材料的联系与比较,同其他文献材料的联系与比 法 较;
2.根据实际教学条件,联系的材料可多可少,探讨的问题可 深可浅。
教学建议
1.定位:篇章教学 2.目标:读懂文章、积累知识;传承文
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 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 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 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高山仰止》: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 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 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 解孔子的人才观。
层次
教学内容
价值目标
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文章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文化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
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 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 次上作出说明的。
第四、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批 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指导意见》教学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 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 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 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 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 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
(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 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3、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例:“有教无类”的认识。
• 1.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 冉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无 置锥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曾参“缊 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 年不制衣”;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 “上漏下湿”(王先谦《庄子集解》)。
《前言》 第一、正确理 解课文内容。 第二、探究传 统文化在现代 社会的地位和 作用。 第三、提高个 人精神品格。 第四、体会并 把握阅读文化 论著的基本方 法。 第五、进一步 培养文言语感, 提高文言阅读 能力。
《教师用书》
《指导意见》
第一、注意引导学生认
文字
真阅读原著,进一步提 高文言阅读能力。
•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5章,为克服 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 把全文切分成:
教育作用(第1、2章) 教育对象(第3章) 教育内容(第4、7章) 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8、9、11章) 教师素养(第6、10、13、14、15章) 重点研读:教学方法与原则、教师素养
1、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的教学方法 和原则。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 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 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如13·23子曰:“君子和 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 如:5·17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让 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如何与人交往,让人“久而敬之”。
《周而不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 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 现象。
•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 主要观点。
•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 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 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 第五、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 阅读能力。
《教师用书》 “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在教学中应特别引起重 视”:
第一、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著,进 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系与比较的 方法,正确把握孔子思想内涵。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注意观点,正确评价孔子和孔子 思想。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 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 准确翻译。
•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 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 意义。
各课“文化内涵”的探讨
《周而不比》: 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
方面的观点; 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
“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 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 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
时代意义。
《诲人不倦》:
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 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 者素养五方面内容;
在一起背诵?
• (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 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
• 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 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 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 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 择友(6、7章) 处事(12、13、14章) 待人(8、9、10、1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