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宋雪莲)第9讲 制度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政府的一般作用
界定和维护一定产权制度; 政府应该对有效的产权制度负责,这是政府 税收的依据之一; 产权制度是各种制度的基础; 制定和维护市场交易的各种制度; 削弱垄断,促进竞争的各种制度; 统一的货币制度; 统一的标准计量制度; 市场准入制度;
17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15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在政府主导性的制度变迁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 重要的。 在非政府主导性的制度变迁中,政府不干预也是 至关重要的,不干预等于默认,等于间接支持。 因此,在一个国家整体的或部分重要的制度变迁 中,离开了政府的支持、扶持都是难以取得成 功的,即使是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有时也需要 政府加以确认,使其合法化。
12
制度变迁的方式
渐近式制度变迁与激进式制度变迁
激进式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变革表现为快速的、 飞跃式的质的变化过程。 激进式制度变迁的适用条件:
旧制度的弊病已充分暴露,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 员都强烈要求变革旧制度; 变革的目标比较一致,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 倾向于用某一种新的制度取代旧的制度; 社会发展比较均衡,地区间、阶层间在收入、教 育水平、价值取得等方面差距不大。在上述三 个条件下,采用激进方式进行制度创新,其代 价比较小,易获得成功。 但如果条件不具备强制推行激进式制度变迁,则 损失会更大
4
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的原因
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 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或提高 制度的成本与收益(直接的与间接的、物 质的与精神的、短期的与长期的)比。 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 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
5
制度变迁的主体
个人或群体
个人推动的制度变迁 孙志刚事件
“路径依赖”是由诺斯 1990 年提出,其基本含义是今 天的制度创新受以往制度的影响; 一个国家一旦形成某种特殊的发展轨迹以后,无论是 好是坏,都有一种沿着这种路径走下去的“惯性”。 沿着既定的制度方向或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 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 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方向或路径往下滑;弄得不好, 它们还会被锁定在某种制度无效率的状态之中。而 如果制度创新进入了锁定状态,要纠偏归正就会变 得十分困难。 任何一项制度一旦实行开来,将会导致产生一种自我 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沿着某种方向或路径运作的 制度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或自行发挥自 己的影响,由此制约下一轮的制度创新。 案例:腐败现象
第9讲 制度变迁
诺思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献
制度、
制度变迁 与经济绩效 1990 上海三联书店 1973 1981 1990
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的意义
制度变迁理论是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代表人物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 诺斯认为:技术的革新或改进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 了活力,但如果人类没有持续地进行制度创新和 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 度、法律制度)构建把技术改进的成果巩固下来, 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 设想的。 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方面, 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产权制度。
20
制度变迁
7.1 制度变迁的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制度变迁?为什么要以新的制度去代替旧制度?新制度 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在特定时期,某一制度出现 了不均衡。 7.1.1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 制度选择集合的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这种知识进步可以改进人们认识 和把握与制度创新有关的各种事物的能力,提高推动制度创新者的理性化 程度。 第二个因素是一个经济系统的开放性。一个经济系统越是开放,就越 有可能通过与其他经济系统的交流获取新的有效制度安排的知识,从而扩 大制度选择的集合。 第三个因素是一国的根本性法律制度和基本政策的宽容性。
组织
营利性组织的推动
公司制度形成、证券交易制度
非营利性组织地推动
绿色和平组织、工会组织、教会
半官方、半盈利性组织
学校、医院
6
制度变迁的主体
政府
政府的特点是垄断性(人们不能自由选择)、强制性 (人们必须接受)、非赢利性、公共性(面向全体 公民)、目标多元性(测量其绩效更为困难),这 是许多一般组织所不具备的。 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并且更难以测度。任何一个组 织、个人,你要对他进行有效的监督,有一个条件 就是他的目标必须比较单一,容易度量。 政府的作用是在人们之间合作难以进行,或者合作难 以长期保持的条件下会十分的明显。 政府在制定制度、监督制度的执行、惩罚不执行制度 者等方面有着其他组织难以替代的作用。 案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广州禁止安装防盗网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作用的两面性:积极性与消极性。 (诺斯悖论) 7
14
制度变迁的方式
整体的制度变迁与局部的制度变迁
局部的制度变迁 局部变革式制度创新是一种对制度的要素或结构进行 部分调整和改造,使其功能更新,从而实现制度创 新的制度变革。 当一种社会制度有部分不适应社会发展时,当对一种 社会制度进行局部改造就可以使其功能更新,从而 适应社会发展时,就可以采用局部变革式进行制度 创新。 局部变革式制度创新是一种制度改良。这是因为它不 要求彻底否定旧制度,对旧制度只是动局部手术, 旧制度的一些要素还在,一些功能还在,正因为如 此,所以局部变革式的制度创新所引起的社会震荡 一般来说要小些,但同时局部变革式的制度创新所 容纳的社会发展程度相对来说也要小些。 案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7.1.2 技术进步 • 从生产方面看,新的制度安排往往需要利用新的潜在外部性。这在存 在某种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容易得到保证。例如,大工厂生产制度之所以能 取代家庭工业,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机器的使用产生了规模经济问题。 • 从交易方面看,技术进步可能影响交易费用并使原先不起作用的某些 制度安排起作用。例如,在可以有效地保护私有产权的技术没有被创新出 来之前,私有产权的制度安排是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因此,当在现有 技术水平下保护私有产权的费用过于高昂时,财产将成为共同所有。 • 从分配方面看,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改变要素所有者或各个经济部门 之间的收入流的分割。如,菲律宾由于引进了现代化高产水稻和可用劳动 力的增加,导致了加玛合约取代了传统的佛纳桑合约;拖拉机和其他先进 农业机械的创新极大地降低了农场主对农民的监视费用,结果,出现了要 么土地所有者自己操作农业机械,要么佃农变为拿工资的农业工人。
制度变迁的方式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往往是在制度主体的一致同 意的、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强制性制度变迁却常常是在制度主体非一致 性同意,即存在异议或反对者、非全部自 愿的基础上,由某种行政权力作为强制力 进行的, 两者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前者绝对地、始终地 优于或劣于后者。 诱致性制度变迁有时是政府或国家力量默许、 默认的情况下进行的,或在政府的精心安 排但不是直接发动下,用获利的机会去诱 导人们去自发地变革旧的制度,创设新的 制度。 11 案例:安徽联产承包责任制
7.1.3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 诺斯和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通过对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形成的历史考察,发现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 变是因为上地和劳动等重要的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发生变化从而使相对价格 发生长期变化的产物。 • 德姆塞茨在“关于产权的理论”一文中考察了美国印第安人土地私有权 的发展。证明了新的产权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的收益一成本的可 能渴望进行调整的回应。而相对价格是决定这种新的收益一成本比较的关 键因素。 • 舒尔茨对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他认为, 从历史上看,土地、物质资本的经济作用处于不断的下降之中。而人的经 济价值则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这种上升对于制度变迁将会产生越来 越大的影响。具体来说,劳动力的市场价格的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 的提高、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加都会或迟或早地导致制度发生变迁。
7.1.4 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 一个制度安排的改变会对其他的制度安排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一种 新的制度安排的出现往往会拉动相关的制度安排发生相同方向的变迁,这 种连锁效应十分类似于产业变动的连锁效应。与产业变动的连锁效应一样, 制度变迁也具有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两种效应。 7.1.5 偏好的变化 这里所指的偏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的偏好,而是群体的偏好。 即某一集团的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念等。 偏好与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意识形 态与社会性偏好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人们之所以接受某种意识形态往往 与该社会由来已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所造就的社会偏好结构有关,例如有着 悠久的国家主义传统的社会较之那些自由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社会更容易 接受集权型的经济体制。 偏好影响制度变迁本质上是由于它改变了人们的效用函数,从而改变 了人们的成本一效益比较链条。由此而导致人们的利益判断的变化。这意 味着原来符合人们的利益判断的制度安排变得不再与这种利益判断相符, 制度变迁成为人们的改变了的利益判断的客观要求。
政府的一般作用
促进和保护创新的各种制度; 收入再分配制度; 消除各种外部副效应的各种制度; 消除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的各种制 度。等等。 在中国,政府的作用更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上述制度的形成和维护,政府有不可 替代的作用,但不是唯一的作用,首先还 是尽量发挥市场的作用。
18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
制度变迁的原因
技术进步 获取收益 增强激励,保护创新 防范不确定性与风险 合作有序 公共安全 相对减少制度费用 减少外部副效应、搭便车行为
8
制度变迁的方式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 渐近式制度变迁与激进式制度变迁 整体的制度变迁与局部的制度变迁
9
制度变迁的方式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
2
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的含义,就是指从一种制度安排, 经过人们的修正、完善、更改、替代、转 换、废除、创立、创新等各种方法而变为 另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制度变迁也就是制度变革、制度变化、制度 更新。
3
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的分类
正式制度的变革 非正式制度的变革 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的变革 正式制度向非正式制度的变革 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形成与消亡
从制度创新的主体角度,制度创新可以分为 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自愿性制度创新或自发 的制度创新。 强制性制度变迁 政府凭借国家的力量,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 的需要,不管其社会成员是否愿意,所进 行的制度创新都带有强制性,所以,由政 府自上而下推行的制度创新也称为行政性 制度创新或强制性制度创新。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个)人, 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的制度变迁” 10
19
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问题
路径依赖理论的启示
路径依赖的存在提醒人们在进行制度创新时,初 始的制度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否则,初始的制 度选择有差错,在以后的发展中,将可能会使 整个制度创新最终远远偏离目标,即“差之毫 厘,失之千里”。 路径依赖的影响在渐进性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有更 大的可能性,这就要求人们在渐进的过程中, 做出任何一项制度变革,都要十分谨慎地不仅 要考虑其直接后果,还要研究其长远的路径影 响,以免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形。 而且在偏离的路径上走得愈远,回到正确路径需 要的代价就会愈高,以致最后导致整个制度创 新的失败。 案例:拉美国家、俄罗斯、印度
案例:俄罗斯经济转轨——休克疗法
13
制度变迁的方式
整体的制度变迁与局部的制度变迁
制度创新方式依据是否彻底否定旧制度可以分为整体 变革式与局部变革式。 整体的制度变迁 整体变革式的制度创新是一种彻底抛弃旧的制度,另 立炉灶建构一种与旧的制度有本质区别的新制度的 制度变革。 当一种社会制度已经完全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时,当不 对旧制度彻底的否定、不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制度, 社会就得不到发展时,就需要采用整体变革式去进 行制度创新。 整体变革式制度创新又可称之为制度革命,因为它是 对旧制度的彻底否定和彻底破坏,它是打烂旧制度, 创立全新的制度。 也正因为如此,整体变革式制度创新会受到旧制度的 顽强抵抗,特别是那些旧制度的受益者会千方百计 阻挠新制度的建立,因此,整体变革式的制度创新 往往会导致社会震荡和冲突。
制度变迁的方式
渐近式制度变迁与激进式制度变迁
渐进式制度变迁是采取分阶段、分部门、分地区、分 群体的方式,在较长时间内,从局部到全局,从部 分到整体,从一部分人到全体人,从体制(体制也 即制度)外到体制内,从增量到存量等逐步推进改 革的,它具有时间长,但社会震动小,社会冲突弱, 风险小,阻力相对较小等特点; 渐进式改革往往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着力于增加物 质财富,为继续推进社会其他制度的改革提供物质 基础,同时也使怀疑和反对改革者得到改革的收益, 变阻力为动力; 渐进式改革采取局部推进方式,因而容易控制,可及 时消除改革中的社会矛盾。 案例:中国经济转轨——摸着石头过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