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中药药理学实验研究规范_讨论稿_
中药药理学作用机制与应用研究
![中药药理学作用机制与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b3377b5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6.png)
中药药理学作用机制与应用研究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治疗原理、药效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中药作为中华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以及挖掘中药的新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一、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效、治疗机理以及作用方式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主要包括中药的药效评价、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中药在机体内的行动方式,从而指导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二、中药的作用机制中药的作用机制是指中药在机体内的分子水平上产生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中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来恢复和维持健康。
中药通过多种途径对机体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从而起到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的作用。
比如一些中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
2. 通过与机体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来改变机体的生化过程。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与机体内的蛋白质、核酸和酶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机体的生化过程,发挥药效。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与受体结合,激活或抑制信号传导途径,从而影响相关的生物过程。
3. 通过调节机体的代谢来起到药理作用。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影响机体的代谢途径,改变物质在机体内的生成与消除速度,从而发挥药理作用。
中药的代谢调节作用可以涉及有机物的合成、降解、转运和排泄等过程。
三、中药药理学的应用研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以及中药的药物研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前,关于中药药理学及其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的药效评价。
中药药效评价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中药的药效进行评价,可以了解中药的治疗效果、剂量效应关系等内容,从而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构建药效学研究与评价体系,提高研发水平,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973项目首
![构建药效学研究与评价体系,提高研发水平,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973项目首](https://img.taocdn.com/s3/m/92f5970da98271fe900ef960.png)
效研 究 t 价的新思路 :根据 IfI约复 的功效 与主治 ,将 lfl 临床病证 的诊 断标准、疗效评价技术与方法用于
t 药 复 办 功 效 研 究 ;制 备 符 合 【lJ医 临 床 病 证 特 征 的 动 物 模 , , 为 中 医 证 候 本 质 研 究 与 中 药 药 效 评 价 提 供 1I’可
/ … …… ~ 一\ |¨ . I 医药 学会科学技 术奖 ·等奖 与 2014年国家科技 进步奖二
药 理学研 究 : I
\0
功效
证…候研tY●究 ,u
/ /‘
等 奖 。
整 体 、离体
i 细胞 、分子
1
证 候表 征
I
2.建立中药复方功效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新方法 针 对 中 药 复 _疔功 效 物 质 基 础 的 关 键 科 学 问 题 ,刘 建
物 体 内 的 定 性 、 定 量 分 析 方 法 , 通 过 多 成 分 、 多指 标 的 PK/PD 相 炎
分析 方法 ,闸释 中药复方功效 的物质基础 。通过 lfI药复 方多成分体内快
速 定性 定 量 分 析 方 法 、 巾 药 复 方 指 征 成 分 与功 效 父联 的 数 学 分 析 办 法 、
构 建药效学研 究与评价体 系 ,提 高研发水平 ,促 进中 医药现 代化
— — 访 中国中医科 学院首 席研 究 员、973项 目首席科学家刘建 勋教授
刘 建 勋 , 中 国 中 医 科 学 院 首席 研 究 员 ,教 授 , 丌本 东 求 药 科 人 学 博 士 , 博 L 导
师 ,973项 H首 席 科 学 家 ,我 同 巾 药 学 及 药 理 学 专 家 , 卒 受 围 务 院 特 殊 政 府 津 贴 。 原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336122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8.png)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物质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机制的学科,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不仅加深了对中药的理解,同时也为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和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一、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离不开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活性研究。
研究表明,中药的化学成分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活性物质,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等。
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能够与靶点结合,发挥药理作用。
通过对这些活性物质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药效与药理机制的研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不仅关注中药的化学成分,还着重研究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可以评价中药的药效,并探究其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中药的药效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剂量、给药途径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着眼于揭示中药的多靶点、多通路作用机制,以期实现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三、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的研究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受到中药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药物代谢研究主要关注中药物质经过机体代谢酶的作用,转化成代谢产物并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动力学研究则关注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这些研究为临床应用中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用药和剂量设计。
四、中药药理学与传统中医药的结合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于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的药效、药理机制以及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传统中医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加速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总结起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和药理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疗效,并减少其副作用。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ae09df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4.png)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中药的药理学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为了探究中药的药理学特性,本实验对几种常用中药进行了药理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实验一:中药A的抗炎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实验鼠(雄性,体重20-25g)2. 实验药物:中药A提取物3. 实验组:将实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
4. 实验操作: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中药A提取物,每天一次,连续7天。
5. 指标测定:测定实验鼠血清中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白细胞计数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也显著下降。
这表明中药A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药A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等,这些成分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反应来发挥抗炎作用。
实验二:中药B的抗氧化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实验大鼠(雌性,体重200-250g)2. 实验药物:中药B提取物3. 实验组: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
4. 实验操作: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中药B提取物,每天一次,连续14天。
5. 指标测定:测定实验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SOD活性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药B中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如黄酮类、多酚类等,这些物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实验三:中药C的抗肿瘤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细胞:人肺癌细胞株A5492. 实验药物:中药C提取物3. 实验组: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孔。
4. 实验操作:对照组加入培养基,实验组加入中药C提取物,培养48小时。
5. 指标测定:测定A549细胞的增殖率和凋亡率。
中药的中药药理研究
![中药的中药药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8a7243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d.png)
中药的中药药理研究中药药理研究是研究中药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及其药效的科学领域。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宝贵医药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现代化医学研究中,对中药的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的中药药理研究,包括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中药的药效评价以及中药的作用机制等。
一、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中药的活性成分是指具有治疗或预防疾病效果的化学物质。
由于中药的复杂组分和多层次作用机制,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是中药药理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传统的中药提取方法包括水煎法、乙醇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等。
而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如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微波辅助提取技术等,为中药活性成分提取提供了更高效、更精确的手段。
通过提取中药活性成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学效应,为进一步的药效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二、中药的药效评价中药的药效评价是对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依据。
中药药效评价既包括定性评价,如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评价等,也包括定量评价,如中药对疾病指标的改善程度、对生理参数的影响等。
药效评价的过程需要建立合适的实验模型,如动物实验模型和细胞实验模型等。
同时,还需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对中药的药效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中药的药效,可以更好地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发挥中药的疗效和优势。
三、中药的作用机制中药的作用机制是指中药在机体内引起生物学、生化学和免疫学等方面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的研究过程。
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如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作用靶点的筛选和鉴定、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等。
此外,中药与现代药物相结合的研究也有助于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理解中药的药理学特点,为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中药的中药药理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科研领域,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背景下,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药理学会
![中国药理学会](https://img.taocdn.com/s3/m/4324c00e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0.png)
中国药理学会中国药理学会是中国药理学家学术交流的第一个群众性组织,由中国生理学会和中国药学会药理专业委员会共同组建。
1985年被民政部正式批准为国家一级学会。
中国药理学会是由全国药理工作者自愿组成,依法登记注册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会团体。
它由会员、通讯会员和资深会员组成。
目前官方注册会员近12000人,他们来自药理学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医药企业。
中国药理学会聚集了全国各地药理学相关教学、科研、应用、生产、科普等领域的优秀药理学家。
目前,中国药理学会下设心血管药理学、神经精神药理学、中药和天然药物药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毒理学、抗炎免疫药理学、肿瘤药理学、化疗药理学、定量药理学、药物代谢、制药工业、教学和科普药理学、药物试验药理学、生殖药理学、海洋药物药理学、抗衰老和抗老年痴呆症药理学、治疗性药物试验、麻醉药理学、滋补药等28个专业委员会。
各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各自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了我国各方面药理学的发展。
中国药理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全国药理工作者,广泛开展学术活动,组织国内外药理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我国药理研究、教学和应用水平,促进我国药理科学的发展、新药的研究开发和药物的科学应用。
目前,中国药理学会已与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的药理学会建立了稳定的双边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于2006年7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15届世界药理大会。
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出席了大会,受到了所有与会药理学家的一致好评,被国际药理学家联合会官员誉为世界药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中国药理学会主办有《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医药导报》和《神经药理学报》等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药理学会的内部刊物《中国药理通讯》也为会员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https://img.taocdn.com/s3/m/0f040e39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04.png)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化学成分与作用机制、药效学及评价方法、中药重要活性成分研究与开发、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及现代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等。
一、中药化学成分与作用机制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核心是探索中药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以及这些化学成分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
中药化学成分是中药的活性物质基础,了解它们的结构、来源、性质和相互作用对于解释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非常重要。
在这个研究中,我们通常使用色谱、质谱等现代技术方法来分离、鉴定和定量中药化学成分。
作用机制是指中药化学成分在机体内发挥作用的方式和路径。
中药化学成分通过与靶点结合,干预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某些中药化学成分可以通过与细胞膜受体结合来调节细胞信号转导,改变细胞功能;一些化学成分则可以干预细胞内的各种酶系统,调节代谢、修复损伤等。
通过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二、药效学及评价方法药效学是研究中药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效应的科学,通过研究中药的药效学,我们可以了解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方式、生物利用度、药动学和药效动力学等关键信息。
药效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实验、体外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等。
其中,体内实验是通过动物实验或人体临床试验来评价中药的药效,评估其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
体外实验则是在体外模型或细胞上研究中药的药效,主要用于研究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毒副作用等。
药效学评价方法是评价中药药效的一种定量手段,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测定,获取中药药效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药物致死浓度、生化指标、动物行为学、疾病模型等。
这些评价方法可以提供中药药效的客观证据,并为中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中药重要活性成分研究与开发中药的疗效与其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密切相关,对这些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药化学成分的独特结构和生物活性决定了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药效。
中药药理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探讨
![中药药理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e5b652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0d.png)
中药药理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探讨研究主题:中药药理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探讨摘要: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中药药理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逐渐成为药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此为背景,旨在通过研究问题的分析、研究方案的制定、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结果的呈现,对中药药理实验中的方法与技术进行探讨。
通过对相关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进行合理的结果解释与结论,期望为中药药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和方法参考。
1. 研究问题及背景中药药理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是当前药学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
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择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并准确地解读和呈现结果,对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开发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案方法2.1 实验设计中药药理实验的设计应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和中药的特点进行。
首先,应明确所研究中药的药理性质,并选择适当的实验模型和检测方法。
其次,应考虑适当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样本数量的确定以及实验的重复性等。
最后,合理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数据采集中药药理实验中的数据采集应基于实验设计和研究目的确定相应的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数据记录和整理。
同时,应注意对实验过程中的干扰因素进行控制,以提高数据的可信度。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针对中药药理实验数据,可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等。
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取到相应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统计学意义。
同时,在结果呈现上,可以采用图表形式展示数据,包括柱状图、曲线图、散点图等。
4. 结论与讨论通过对中药药理实验的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可以得出合理的结论并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研究结果可以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解读,分析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和讨论。
在讨论中还可以对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估和对比,提出改进建议。
结论: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的探讨对于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cf71dc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7.png)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和机制的学科,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实验研究,探索中药的药理学特点和作用机制。
实验一:中药对炎症反应的影响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损伤和刺激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实验选取了中药黄连和青蒿素,通过动物模型模拟炎症反应,观察中药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黄连和青蒿素均具有抗炎作用。
黄连中的黄连素和黄连碱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而青蒿素则能够抑制炎症反应中的氧自由基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对组织的损伤。
这些结果表明,中药在调节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实验二:中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实验选取了中药丹参和川芎,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丹参中的丹参酮和川芎中的川芎嗪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够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此外,丹参中的丹参酮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预防血栓形成。
这些结果表明,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验三:中药对肿瘤的影响肿瘤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中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实验选取了中药黄芪和三七,通过细胞实验和小鼠模型,研究中药对肿瘤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黄芪和三七均具有抗肿瘤作用。
黄芪中的黄芪甙和三七中的三七皂苷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黄芪和三七还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肿瘤的抵抗能力。
这些结果表明,中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力,为肿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论: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中药具有多种药理学特点和作用机制。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cc07b9cb9d528ea81c779a1.png)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摘要中药药理学开始于20世纪20 ~ 40年代,其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它是中药学的分支学科,也是药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更是一门与多种学科密切联系的新兴的桥梁性学科。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与中西医理论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学科,也是将中药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掌握中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药物对机体的影响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阐释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揭示中药防治疾病的特点和优势,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对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意义重大。
[1]其近年来中药药理学发展速度之快,涉及内容之广,也体现了其蓬勃的生命力。
因此,对中药药理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备挑战性。
本论述中我们将对中药药理学中热点研究方面的显著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字】药理学中医药理论桥梁性学科防治疾病药理作用新兴学科临床应用1.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如果以1985年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1985年学会提倡的" 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 ; 到1987年~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研究; 再到九十年代周金黄教授提倡的五个结合, 中药药理的基础研究迅速发展, 成果突出, 也基本形成了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学科构架。
[2]这些成果, 大都来自于我国的药理学工作者, 来自于与药理学相关而有志于进行药理研究并勤于学习掌握了药理学基础与技能的人员。
那后, 随着社会需求与形势的变化, 中药新药的研究成为了中药药理研究的一大热点并持续至今。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药药理学(南方医科大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药药理学(南方医科大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c3ce61e2bd960590c67779.png)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20分)国内最早对何种中药进行现代药理研究A.麻黄B.黄连C.地黄D.大黄E.黄芩2【单选题】(20分)最早载有药理专论“药理篇”的著作是A.《圣济经》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证类本草》3【单选题】(20分)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于A.1949年B.1923年C.1985年D.2000年E.1995年4【单选题】(20分)不属于中药药理学科研究内容的是A.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动态变化规律B.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C.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D.中药品种及所含化学成分鉴定E.药对机体有害效应、效应机制、安全性评价及危险度评定5【多选题】(20分)中药药理学科都取得了主要成就包括?A.研创大量中药新产品B.培养了跨学科、高水平的研究队伍C.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D.中药药理学纳入中医药相关专业教育,也为中药药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了人才储备E.出版了大量中药药药理专著、工具书、教科书和学术刊物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20分)寒凉药石膏、知母长期给药,可使下列哪种中枢神经介质含量降低A.GABAB.全部都不是C.AchD.5-HTE.NA2【单选题】(20分)温热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A.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B.心率减慢C.痛阈值降低D.惊厥阈值升高E.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3【单选题】(20分)多数寒凉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A.基础代谢加强B.兴奋中枢神经系统C.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D.兴奋自主神经系统E.具有抗感染作用4【单选题】(20分)与辛味药健胃、化湿、活血、开窍功效无明显关系的药理作用是A.扩张冠状动脉B.抗心绞痛C.抗感染D.促进昏迷病人苏醒E.促进消化功能5【单选题】(20分)酸味药所含鞣质的主要药理作用是A.降低血压B.利尿消肿C.镇静D.镇咳E.止泻、止血第三章测试1【单选题】(20分)泽泻的利尿作用受到采收季节、炮制等因素的影响,以下哪个季节采收其利尿作用最强?A.夏季B.秋季C.冬季D.春季2【多选题】(20分)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产生的原因A.化学成分B.配伍C.机体状态D.用药剂量3【单选题】(20分)为了增强延胡索止痛作用,常用的炮制方法为:A.盐水制B.蜜制C.醋制D.酒制4【单选题】(20分)下列药物久煎有利于药效的是A.薄荷B.牡蛎C.紫苏D.大黄5【单选题】(20分)下列属妊娠禁忌的药物是A.当归B.麝香C.丹参D.芍药第四章测试1【多选题】(20分)中药三致毒性指的是哪些?A.致癌B.致死C.致畸D.致突变2【多选题】(20分)生物机体对于毒物的处置包括哪些?A.排泄B.分布C.吸收D.代谢3【多选题】(20分)中药毒性试验包括哪些?A.特殊毒性试验B.其他毒性试验C.安全药理试验D.一般毒性试验4【判断题】(20分)大毒中药:是指使用剂量小,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小,中毒时间短,中毒反应程度严重的有毒中药A.错B.对5【判断题】(20分)有毒中药:是指使用剂量较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较大,中毒时间较短,中毒反应程度较严重的有毒中药。
中药的药理学及其临床研究
![中药的药理学及其临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35aa40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9.png)
中药的药理学及其临床研究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自然药材,中药因其药性温和、不易产生副作用、疗效显著而被广泛使用。
中药的药理学研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中药的药理学中药的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起效机理、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的药理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常规药理学;②分子药理学;③脑药理学。
其中常规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的药效学、药性、毒性等基本药理学问题。
分子药理学是以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相关细胞、分子和受体等机制的药理学。
脑药理学则主要研究中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机制。
中药的药理学研究具有一些特点:①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难以分离出用于研究的单一成分;②中药的药效学、药性、毒性等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③中药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偏方性质。
二、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是基于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实际应用。
中药有一些独特的临床特点:①中药的疗效缓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治疗疾病;②中药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调节身体的作用;③中药的副作用较小,不会引起严重的不适反应。
中药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治疗感冒中药在治疗感冒中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石菖蒲、桂皮、荆芥、薄荷、板蓝根等中药都能够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
此外,中药对于预防感冒也有很好的效果。
2、治疗肝病中药在治疗肝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蒲公英、鱼腥草、金银花等中药都能够有效地抑制肝炎病毒的复制,减轻肝损伤和控制肝炎发展。
3、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也颇有成效。
例如,枸橘、黄连、红颜梅、厚朴等中药都能够有效地调节胃肠道,促进消化。
4、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也有很好的作用。
例如,当归、山楂、麻黄、桑枝等中药都能够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稳定血压和改善心血管功能。
5、治疗代谢性疾病中药在治疗代谢性疾病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苦瓜、茶叶、桑叶、薏苡仁等中药都能够有效地调节血糖和血脂水平,减缓糖尿病等疾病的发展。
中药药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药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2bec42daa00b52acec7ca59.png)
中药药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中药药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适用对象] 药学(医药营销)、中药学、中药学(对外交流)、制药工程、中药学(知识产权保护)、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实验学时] 9学时一、实验教学任务和目的中药药理学是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本门课是中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总学时为36,其中课堂讲授27学时,实验9学时。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的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而且是培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技能的实践性课程,使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中药事业和新药开发打下基础。
中药药理学具有很强的实验依赖性,其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同学们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进一步验证和理解,培养同学们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其任务是通过实验课使同学们掌握研究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本实验教学大纲的制定依据是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
大纲充分考虑中药学、药学营销等不同专业特点,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目标。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技术、药物浓度与剂量的换算、进一步理解中药药理学理论,学会分析与探索中药作用的方法。
为合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增加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本大纲实验教学采用单元式实验教学模式。
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选做部分实验。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一生、炒杜仲和青皮对麻醉家兔血压的影响1、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麻醉家兔的直接测压法,验证炮制对杜仲降压作用的影响和青皮对麻醉家兔血压的影响。
2、实验内容杜仲具有降压作用,炮制能增强其作用,青皮静脉注射具有升压作用,而灌胃无此作用。
在麻醉家兔的颈总动脉插管,与压力换能器连接,用信息采集系统记录血压曲线,观察生、炒杜仲和青皮对麻醉家兔血压的影响。
3、实验仪器信息采集系统、注射器、剪刀、止血钳等。
4、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益母草、升麻配柴胡对大鼠离体子宫活动性的影响 1、实验目的和要求学习离体子宫实验方法,学习离体子宫活动性测定法,观察分析益母草、升麻配柴胡对大鼠离体子宫活动性的影响。
中药药理学实验技术
![中药药理学实验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4767a6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10.png)
中药药理学实验技术引言中药药理学实验技术是研究中药物理化学性质和药理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实验技术的应用,可以评估中药的药效、毒性以及相互作用等,为中药的药理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1. 中药提取实验技术中药提取实验技术是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常用的方法包括浸提、煎煮、蒸馏、浓缩等。
通过这些实验技术,可以获取中药的提取物,用于后续的药理活性测试和化学分析。
2. 中药药效评价实验技术中药药效评价实验技术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定量评估。
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体内药效学实验、组织器官学实验、细胞学实验等。
这些实验技术可以通过动物模型或细胞体外实验等方法,评估中药的药理活性和安全性。
3. 中药毒性评价实验技术中药毒性评价实验技术是对中药的毒性进行系统评估。
常用的技术包括急性毒性实验、亚慢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技术,可以评估中药的毒性程度,确定其安全用药范围。
4. 中药相互作用评价实验技术中药相互作用评价实验技术是对中药与其他药物或化学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常见的实验技术包括体外酶促反应实验、药物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等。
通过这些实验技术,可以评估中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中药药理学实验技术是研究中药药理作用的重要工具。
通过中药提取实验技术、药效评价实验技术、毒性评价实验技术以及相互作用评价实验技术的应用,可以深入了解中药的药理特性,为中药的研发和药物治疗提供支持。
> 注意:以上内容为中药药理学实验技术的简要介绍,具体实验方法和步骤需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和方法进行设计和选择。
中药天然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a217556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d.png)
中药天然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提取方法选择: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一般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超声波提取、浸提、回流提取、微波提取等。
提取方法的选择需考虑药物中活性成分含量、提取效率、提取时间和成本等因素。
2.活性成分分离纯化:中药和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含量较低,需要进行分离纯化来获得纯净的活性成分。
在分离纯化过程中可以采用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薄层层析等技术。
同时,还需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常用的技术包括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
3.药效评价方法选择:根据不同药物的药效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一般常用的药效评价方法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
体外实验包括细胞实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体内实验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选择合适的药效评价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4.药理学机制研究:深入探究中药和天然药物的药理学机制对于了解其药效和作用方式至关重要。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细胞信号通路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酶活性测定等。
通过对药物与细胞、分子、酶等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途径。
5.安全性评价:中药和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多且复杂,因此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评价指标。
常用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包括动物体内实验、细胞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等。
6.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药物在体内的活性成分浓度变化规律,帮助合理设计药物的用量和用法。
常用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
总之,中药和天然药物药理学研究技术的指导原则包括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分离纯化方法和药效评价方法,深入研究药理学机制,进行安全性评价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只有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掘和开发中药和天然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和潜能,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药药理学 第五章 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 第五章 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ab64c2ec850ad02de80417e.png)
2020/12/13
3、剂量和分组的设定
主要药效研究的各种试验至少设3个剂量组。 能够测出LD50的受试药物—1/10-1/5LD50; 制剂毒性小,测不出LD50 ---人用剂量折算动物用 量。粗略的等效倍数为1(人)、3-4(狗和猴),56(猫、兔),6-8(大鼠、豚鼠),10-12(小鼠)
2020/12/13
3、现代智能色谱、波谱技术和中药药理研究 结合
中药化学、化学分析及中药药理研究结合。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 化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法、高效毛细血管 电泳-质谱法及分子生物色谱技术,提高中药复方活性 物质的筛选率。
2020/12/13ຫໍສະໝຸດ 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
四物汤—补血,四君子汤—补气,二者合用, 四君子汤抗贫血作用增强。补气药可增强补血药的 补血效能,中医“补气生血”理论。
4、撤药分析法
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5、聚类分析法
以性味归经为特征,数学模型,统计分析。半夏 泻心汤。
2020/12/13
6、正交设计法
正交设计表将一个方剂中的药物(因素)和剂 量(水平)按一定规律设置。
中药药理学 第五章 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
1、研究用样品
复方、单味药、有效部位群及有效单体。药理实验前必 须注意中药质量标准化。
2、实验用动物
选择合适的种类及品系的动物是正确评价药物作用的基 础。选用与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疾病特点相近似的 实验动物。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讨论_邓文龙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讨论_邓文龙](https://img.taocdn.com/s3/m/72a24411650e52ea551898f7.png)
专 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讨论邓文龙(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 610041) 摘 要 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
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效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治法原理研究问题、关于动物模型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们的建议是:应当有一个高屋建瓴的全面规化,应当提倡和实施百花齐放的方针,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
关键词 自从1985年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建设和发展以来,其学科定义、学科构架与学科任务也与时俱进不断被发展与完善,并随时作为一种评价标准以考核学术发展方向与进步。
近年由于多种因素正以宏大的力量推动着中药药理研究的步伐,也影响着中药药理学科的正常发展,于此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一些讨论,以就正于同道。
1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作为一门学问,学科定义是基本固定的,但学科的任务却可因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需求而有所变化。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仍可归纳为3个方面,即:①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结合物质基础的研究,阐明中药主要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揭示中药治病的现代科学基础,并指导临床更为合理用药和准确用药。
②基于传统用药经验和现代药理-化学相结合的研究结果,推动传统中药的进步,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
③以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基础,总结、发现中药作用的规律、特点与优势,联系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发展与进步,创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
基于此,如果说中药药理学不只是一个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而恰恰也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那么"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创建就是一个试金石。
没有一个理论,没有一套专门的技术,没有一种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形成一种全面系统的知识,中药药理学何以能以"学"名!2 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如果以1985年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那么从那以后,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即从1985年学会提倡的"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到1987年~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研究;再到九十年代周金黄教授提倡的五个结合,中药药理的基础研究迅速发展,成果突出,也基本形成了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学科构架。
《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药药理与临床》](https://img.taocdn.com/s3/m/2f3dd8fe0029bd64793e2c4e.png)
《中药药理与临床》是中国药理学会主办、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具体承办的中药药理学专门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历届主编、常务副主编都是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人
办刊宗旨
引导我国中药药理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活跃中药药理学术交流;培养中药药理学研究专业人才。
主要栏目
中药药理与临床 [2] 辟有“名方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学探讨”、“综述”等主要栏目。
发稿情况
中药药理与临床主要刊载中药药理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论文,也刊载天然产物基础与开发研究论文载文数量每期约35~40篇,其中各种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所撰写的学术论文约占1/3。
收录情况
《中药药理与临床》是国内三大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最早的刊物之一,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药民族药理学投稿要求
![中药民族药理学投稿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01a2d25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f.png)
中药民族药理学投稿要求中药民族药理学:研究与实践的双重使命中药民族药理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和民族药物在人体内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
这门学科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传统,但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价值的综合性学科。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民族药理学的概念、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投稿要求,以期为广大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中药民族药理学的概念与起源中药民族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和民族药物在人体内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它涵盖了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以及临床合理用药等多个方面。
中药民族药理学不仅是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药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中药民族药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传统。
在中国古代,医药学家们通过对各种药物性质的观察和实验,积累了大量的药物知识和经验。
这些知识和经验不仅在当时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的中药民族药理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药民族药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领域中药民族药理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症治疗等方面。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辨证论治则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对症治疗则针对具体症状进行治疗。
这些原理的应用使得中药民族药理学在疾病治疗和保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疾病治疗方面,中药民族药理学主要针对各种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炎等进行研究。
通过对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病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中药民族药理学还关注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方面,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在保健方面,中药民族药理学主要研究如何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对各种中草药成分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其中具有保健作用的有效成分,为开发新型保健品提供思路和方向。
三、常见疾病的中药民族药理学应用及现代科技研究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5
櫴櫴櫴櫴櫴毷
学术论坛
櫴毷
櫴櫴櫴櫴櫴毷
櫴毷
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中药药理学实验研究规范( 讨论稿)
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
中药药理学 是 基 于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方 法,对 中 药 作 用、作 用 机制及人( 动物) 对中药处置的科学。是从" 临床上来再到临床 去" 走向从" 临床-实验-临床" 或从" 实验室再到临床" 去的过 程,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传承和发展中药的作用,并提升中药 作用的规律和理论的一门科学。
1 中药药理学应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 由于中药 药理学涉及中、西药学与临床医学,因此,研究人员必须知晓中 医药学的相关知 识,又 必 须 知 晓 现 代 医 学、药 学 的 相 关 知 识 内 容。中药药理学人员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①中、西医药学中大学毕业或同等学历 3 年,并知晓中药药 理学的相关科学知识;
近年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取 得较大进展,相关 文 献 报 道 很 多,目 前 对 于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病 的 发病机制有若干学说[2,3]: 如①兴奋性氨基酸( EAA) 毒性; ②由 Ca2 + 超载和 NO 损伤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 ③线粒体损伤; ④氧 自由基大量生成; ⑤免疫炎症损伤; ⑥细胞凋亡; ⑦其他因素。 这些学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中药 活性成分能 多 靶 点 地 作 用 于 缺 血 性 脑 损 伤 的 环 节,毒 副 作 用 小,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上疗效较好。深入研究脑损伤的发
主要作用,是指药物于最低剂量( 浓度) 下所显现的药物作 用。由于药物于最低药物剂量下所显现的作用往往可能是机体 对药物的最敏感 者,即 这 一 剂 量 下 的 作 用 是 机 体 其 它 系 统、器 官、细胞及分子中最为敏感者,因此,在这个剂量下所发挥的药 物作用可能是一个治疗作用。
次要作用,是那种高于主要作用的剂量或浓度方引起的药 物作用,即在主要作用以外才有的药物作用。由于中药的许多 作用中,除主要作用以外的作用可能对人体是有益的,但也可能 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而需要避免的,这对于防止不良反应和药 害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只有把主要作用、次要作用或其 它作用其与功能、主治搞得很清楚,中药作用的特色方能真正体 现。 3. 5. 4 中药往往是先用于人,再过渡到实验研究的,因此,作为 实验研究,有些其作用与功能相匹配,有些则不能,不能与功能 相匹配的,可以 留 存、质 疑,也 可 以 创 新。 另 外,对 于 实 验 研 究 ( 包括临床和非临床) 不仅需要进行" 证明" ,也需要" 证伪" ,因 为如果没有" 证伪" ,其临床经验,规律和理论都难于严谨。 3. 5. 5 在上述实验研究中应当实事求是、准确和完整,应保证 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客观和真实; 应当杜绝各种造假、抄袭、剽窃 等行为。 3. 6 讨论 讨论是对该论文的工作进行较系统的总结阐释 以及实验中的体会。作为总结应当首先要明确本研究的基本目 标是否达到。在 下 结 论 的 时 候 应 当 遵 循 认 真、严 肃、严 谨 的 态 度,能下结论的可以下,不能下结论的可将其看作为一个现象。 对于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或论文中出现的与本论文不相符合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分子机制; 中药; 创新药
脑血管病(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VD) 因其发病率、死亡 率、致残率高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缺血性脑血管病(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ICVD) 占 CVD 发病率较大比重,近年来 还有上升趋势[1],因此开发高效的抗脑缺血药物尤为重要。中 药具有多系统、多 靶 点 等 特 性,目 前 人 们 致 力 于 对 中 药 单 体 和 活性成分的研究,单 体 各 成 分 联 合 作 用 后,各 药 物 间 可 能 发 生 了协同或促进作用。中药在防治抗脑缺血方面取得了较好疗 效,其机制研究多 是 生 理 生 化 方 面,单 味 药 或 单 一 成 分 研 究 较 多,但对其治病的 分 子 机 制 研 究 较 少,而 阐 明 其 分 子 机 制 是 了 解其发挥功能的基础。
146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2; 28( 6)
的地方应当予以 置 疑,对 于 先 前 自 己 的 错 误 和 失 误,应 以 适 当 的方式予以公开或承认。 3. 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研究者主要的知识范围的旁证, 有的时候参考文献本身就代表了一个学术水平。应当注意,参 考文献应当仔细阅读后才能成为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也不是越 多越好; 现在有许多论文、综述只从国外文献的摘要上进行摘 录,甚至从论文、综述中直接进行抄录; 而有些连本国文献居然 摘成外文。在参考文献中应当做到不应故意省略参考他人的 密切有关论文或出版物。在研究思路、方法等方面应当有客观 诚实严谨求实的态度。
4 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专业人员拥有著作权, 合作完成的成果应按照对研究成果贡献的大小顺序署名,署名
人应对本人作出贡献负责,发表前应由本人审阅并署名。反对 把成果归功于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反对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 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
5 反对论文作假行为。 6 论文、成果发表时不应一稿多投。应当避免未经授权、 利用被自己审阅的手稿中将他人未公开的作品、研究计划等公 开为已所用或为他人所用。 7 诚实严谨地与他人合作,耐心、诚恳地对待学术批判和 质疑。 8 在研究生和青年人员的培养中应传授科学道德准则和 行为规范,选拔有关科技人才时应将科学道德与学风作为重要 依据之一。
** 通讯作者
基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子机制的中药创新药物发现策略*
张亚囡1 ,孙 蓉2** ( 1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2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济南 250014)
摘 要 阐明缺血性脑血管病(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ICVD) 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探讨目前临床上中药抗 ICVD 的
病机制,对于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有效的治疗途径、减轻脑损 伤后遗症、创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针对性的治疗 VD 及发挥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效果,有必要对 VD 致病分子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进行文献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创新药物研发提供参考和思路。
1 VD 致病分子机制研究
脑缺血损伤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各分子的作用并非孤立, 而是相互影响的。当损伤作用强于保护作用,就会出现脑缺血 损伤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目前由于脑缺血模型的限制,对脑缺 血损伤分子机制的时空变化研究较少,仍无法明确其确切机理。 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胞内钙超载、氧自由基 和 NO 损伤以及炎症反应、凋亡等互为因果、共同作用,形成损 伤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缺血性脑损 1. 1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 兴奋性氨基酸造成的神经元毒 性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缺血后 Glu 首先激活与 AMPA 受
它的主要任务是: ①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结合物质基 础的研究,阐明中 药 主 要 治 疗 作 用 及 作 用 机 理,揭 示 中 药 治 病 的现代科学基础,指导临床更为合理用药和准确用药。②基于 传统用药经验和现代药理-化学相结合的研究结果,发展中药药 理学术,推动传统中药的进步,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③以 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基础,总结、发现中药作用的规律、特点 与优势,联系中医 药 基 本 理 论 的 发 展 与 进 步,创 建 现 代 中 药 药 性理论。
* 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 中药药理学研究与药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2009ZX09502-015) ; 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
目: 芍药苷对多梗塞性痴呆神经原损伤的体内保护作用( 200801002) ; 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大平台中药单元平台中药药理与毒理子
平台建设( 2009ZX09301-013) 。
②中、西医药学中进行研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并同时知 晓中药药理学的相关科学知识;
③具有科学精神并投身于中药药理学研究工作的其它人 员,根据以上条件,应当知晓中药药理学的相关学科知识。
2 在进行学术研究、检索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研究成果、课 题申报以及数据资料的分析时,必须了解所欲研究的对象—中 药。中药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属性: 基源、生药、饮片、提取物、有 效部位,药效部位、有效成分、药效成分、成药,以及生药学以外 的其它部分( 如细胞培养) ,它们均可作为研究使用,应当知晓 上述材料的各自特点。 3 论文和研究成果 3. 1 试验药物: 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药物作用,建议对所使用 的中药应当制定 相 关 的 质 量 标 准,如 果 缺 失 相 关 标 准,中 药 作 用当难于定性与定量。 3. 2 动物、试剂和仪器设备: 中药作用的客体对象是人、动物 和细胞等,试剂和 仪 器 是 供 测 量 的 方 法 和 标 准,应 当 如 实 标 明 人和动物、试剂和仪器的来源及其相应变化。 3. 3 方法: 中药药理学的方法是取得结论的根据。中药药理 学的实验方法非 常 之 多,其 中 有 的 是 新 创 立 的 方 法,有 的 是 对 方法的改进,有的是对现有方法的修改。新创立的方法一般应 当单独行文,如果 是 比 较 简 单 的 方 法 也 应 详 加 叙 述,以 便 后 来 者引用。如果是对已有方法的改进,则必须弄清改进与不改进 的差别。如果只是因为个人或其它原因而加以修改,修改后的 方法与修改前相比应当有一个交待。
需要注意的事是必须尊重他人的论文和知识产权,尊重诚
实客观的原则,对所用方法应当如实写明,把别人的方法戴在自 己头上的人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 3. 4 统计: 应当尽可能标明统计、计算的方法和出处。 3. 5 结果 3. 5. 1 重复是药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更是中药药理学的基 本原则。由于生物学实验误差往往较大,而中药的许多因素都 可能对结果有较大甚至很大的影响,因此,好的实验是包括药物 本身在内的其试验结果能够保持重复一致的结果,试验结果的 重现是试验真实性的唯一保证。 3. 5. 2 作为探索性的药效实验而又须发表者,需知这个探索 性试验很可能是第一次,因而其药效试验也应当严谨进行,因为 一次探索性试验后给别人因其" 无效" 可能是再" 无人问津" ; 当 然,如果认为" 有效" ,作为作者本身或其它人都可能进行重复; 对于" 有效" 而又未能进行重复验证而发表论文者,可能就是天 下中药作用不所不能的一个原因。 3. 5. 3 一般而言,中药作用大多是由次生代谢产物所决定的, 中药的功效同样如此,为了真正把握中药的作用和功效,应当把 一个药物的作用明确是主要作用、次要作用、其它作用及一般的 作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