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4
一. 教材分析
《民族大团结》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
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以及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所
了解。

但在民族团结、民族政策等方面,学生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情况;了解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
民族团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和交流情况;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民族团结问题,提高
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我国各民族的风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
民族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情况。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培养学
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涉及民族团结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
多层面思考问题。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

6.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主题:民族大团结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情况。

2.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

3.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
流情况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的理解程度。

3.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历史思维能力表现。

九. 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
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点儿整理:
《民族大团结》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
知识点: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情况。

–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经济上:各民族共同发展,互相支持,共同参与国家经济建设。

–文化上:各民族保持各自的文化传统,相互交流、借鉴,共同发展。

2.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

–各民族在抵御外侵、维护国家统一中紧密团结,共同奋斗。

–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

3.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保证。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4.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保护和发展各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5.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汉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茶文化、书法、京剧等传统文化。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骑马、射箭等传统活动;蒙古族歌舞、服饰等传统文化。

–藏族:藏历新年、转山、晒佛等传统活动;藏传佛教、藏族歌舞、服饰等传统文化。

–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回族清真寺、回族美食等传统文化。

–维吾尔族: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维吾尔族音乐、舞蹈、绘画等传统文化。

6.现实生活中涉及民族团结的问题。

–民族歧视和偏见:不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歧视和排斥少数民族。

–民族矛盾和冲突: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矛盾和冲突。

–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与内地发展差距较大。

7.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培养民族团结的传承人。

以上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同步作业练习题: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民族隔离政策
C. 民族统一政策
D. 民族歧视政策
2.我国有多少个民族?
3.以下哪个节日不属于汉族传统节日?
D. 那达慕大会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什么?
A.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B.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C.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取消民族优惠政策
D.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行民族隔离政策
5.以下哪个不是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
A. 各民族在抵御外侵、维护国家统一中紧密团结,共同奋斗。

B. 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C. 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

D. 汉族帮助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提高就业竞争力。

6.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
情况。

答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

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经济上,各民族共同发展,互相支持,共同参与国家经济建设。

文化上,各民族保持各自的文化传统,相互交流、借鉴,共同发展。

2.简述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

答案: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有很多。

例如,在抵御外侵、维
护国家统一中,各民族紧密团结,共同奋斗。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民族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在文化交流中,各民族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

3.为什么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答案: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
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保证。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4.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保护和发展各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1.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论述民族团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

答案:民族团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实现民
族团结,各民族才能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积极维护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2.以一个具体的民族为例,论述我国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交流中的相互借
鉴和融合。

答案:以藏族为例,我国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鉴和融合的情况表现
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传统节日方面,藏历新年、转山、晒佛等传统活动都受到了其他民族的尊重和参与。

其次,在传统文化方面,藏传佛教、藏族歌舞、服饰等传统文化受到了其他民族的欣赏和学习。

此外,在现代文化交流中,藏族音乐、舞蹈、绘画等传统文化也在其他民族地区得到了推广和传播。

这些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