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习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自学教学设计3人美版
初中美术_《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7ead9d4a0116c175f0e488c.png)
《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格尔尼卡》这幅世界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尺寸等)以及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明白画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例如牛象征法西斯),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从欣赏《格尔尼卡》这幅画入手,学会从构图、造型等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引领下,通过自己寻找资料、思考问题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去深入分析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可采取集体绘画同样题材作品、用肢体表现画面内容、用语言文字描述作品内容等多种方式,生动活泼地诠释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欣赏分析《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手法和立体主义风格。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2.教学器材:录播教室;3.教学课件:PPT课件、公益广告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老师要讲一个故事。
在故事的讲述中,同学们需要思考这几个问题。
1.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2.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3.画家名字,哪个国家?4.画家运用了什么手法去创作?同学们还要结合课本认真听讲,老师会随时停下,让你来接力讲述这个故事。
好,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师:那我们就开启今天的美术之旅。
二、新课(一)格尔尼卡的故事师:老师要讲的这个故事名字叫做《格尔尼卡》(音乐响《钢琴曲---辛德勒的名单》),请同学们浏览课本。
板书:格尔尼卡。
师:《格尔尼卡》是什么?生:一幅画。
师:是的,格尔尼卡是一幅画,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幅画,它还是一座小城的名字,在西班牙,曾经宁静而又美丽,但1937年4月的一天,德国空军疯狂的轰炸了这座小城,三个小时,变成了废墟。
后来毕加索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则消息。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b02d4271d4d8d15abf234e25.png)
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一、教学目标(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赏析作品: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六)、展示作品: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格尔尼卡牛头:德国法西斯马;西班牙无辜百姓课后反思: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立体的表达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对立体物象的表达方法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特别是透视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声讨暴行的檄文
![教学设计:声讨暴行的檄文](https://img.taocdn.com/s3/m/638afe9151e79b8969022601.png)
课题·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设计·审校·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2、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方法与过程】1、通过查找资料,探究《格尔尼卡》一画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2、设问分析、描述、诠释、探究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艺术,充分认识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2、通过了解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文物散失的过程,了解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评价:1、围绕着三个问题,教师可设计答卷,要求学生以填空或答题的形式,随堂进行检测。
检测主要内容建议为:毕加索的生卒年代是( )。
\《格尔尼卡》用的是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象征性( )抽象主义( )\牛头在画面中象征着什么?\写出毕加索的其他两幅代表作品。
2、以小组为单位累计学分,增强小组的竞争性和凝聚力。
3、每组选拔1~2名学生,为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
小组之间可相互提问,进行评价。
注重探究精神和认真参与的态度。
4、学生能否热情主动地学习欣赏的方法?5、学生能否通过查阅资料,探究《格尔尼卡》一画的文化价值和意义?6、学生能否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学过程:导入: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学习新内容: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课件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c0c5137fad6195f302ba620.png)
品读大师——创新
画象 的, 我 而是 不依 毕 是我 加 依所 索 我想 所来 见画 来对 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
…… ——
品 读 大 师 正 义
——
巧妙构思,精心设计
——
《屠
生
佛》
李自健(油画)
立体主义风格
毕加索认为: 要注重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 可以在 同一画面上表现物体的不 同角度,可以在想象和理解的基础 上将物体进行分割、重叠、组合, 物体可以变形。
<< 三个音乐师 >> << 曼陀林和吉它 哭泣的女人 >> >> 《亚 威 农 《斜倚着阅读的女人》 少 女》 ---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 . <<镜子前的少女>>
壁画(349厘米.3x776.6厘米) 毕加索(西班牙裔)
《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
格 尔 尼 卡 声 讨 暴 行 的 檄 文
——
1937年4月26日下午,德国纳粹 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
格 尔 尼 卡 声 讨 暴 行 的 檄 文
——
《屠 生 佛》 李自健(油画)
格 尔 尼 卡 声 讨 暴 行 的 檄 文
?
想一想: 画面中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画家又是怎样去表现的?
——
格 尔 尼 卡 声 讨 暴 行 的 檄 文
——
“这一朵小花……”
格 尔 思考讨论: 尼 卡 声 讨 暴 行 的 檄 文
——
格尔尼卡画面上有很多女性形象, 你认为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格 尔 尼 卡 声 讨 暴 行 的 檄 文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74a7a0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e.png)
教学设计0.格尔尼卡主备人:某某某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周次:第1周(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
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 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
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
《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
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2.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四、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启示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教学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精品】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自学教学设计3人美版
![【精品】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自学教学设计3人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40140eec4028915f804dc258.png)
格尔尼卡1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①学生初步领略立体主义绘画的特点。
②使学生明白格尔尼卡是一幅以战争为主题的政治画作品。
二、能力目标:①使学生能尝试着把对抽象的立体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②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在欣赏中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三、情感目标:在欣赏《格尔尼卡》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战争暴行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意识到和平的可贵,学习画家用艺术扞卫和平的精神。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好胜心强,在接收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兴趣的感性知识。
而这幅作品内容显得抽象、复杂,画面给人惨烈的印象,不同于一般画面意境优美的作品,所以如果对这幅画直接讲述,或让学生自己看书评价,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欣赏难度大。
学生平时对立体主义作品接触较少,可能在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就对它失去了兴趣。
所以教学时做到首先吸引他们,然后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效果比较好。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作品通过怎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一)作者:巴伯罗。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出生于1881年,去世于1973年。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从印象派、野兽派直至立体派。
早期描绘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
1930年,又明显倾向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境界独特、视角独特,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抽象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他作画从不临摹实物,他说:“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说明,教师适时补充说明。
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0d6d42b581b6bd97f19ea5a.png)
山东省临沂市凤凰岭中学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等)。
掌握画面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非写实画风,通过欣赏《格尔尼卡》学会从构图、造型灯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多媒体,运用大量直观的图片和音画结合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并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过程中,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通过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课型】:欣赏、评述【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橡皮、美术作业本【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看在这样两幅画,分别为《一班的自习课》和《二班的自习课》告诉我。
从画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看后回答,一班的纪律好,二班的自习课纪律差。
师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到纪律好或者是不好呢?生回答:一班的是直线,画面平静,二班的线条乱,不平静。
师:非常好,同学们不光观察力很好,想问题的角度也很不错。
看一幅画,不光是美丽的好看的,还有值得我们思索的。
下面我在给同学们看一幅画,记住,从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或者说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师屏幕展示《格尔尼卡》)生观看并踊跃发言。
师总结:这幅画给你们的感觉是,乱、灰色、恐怖、害怕。
你们的感觉非常好,同时,你们是不是也很疑惑。
这是什么样的画?,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画这样的画?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的第2-3页上。
请你们自己去把你们的疑惑解开吧,5分钟后,请你告诉我好吗?生看书,师板书课题。
(新疆专用)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声讨暴行的檄文(自学)-全国获奖
![(新疆专用)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声讨暴行的檄文(自学)-全国获奖](https://img.taocdn.com/s3/m/4d2d748af242336c1eb95efb.png)
《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教学设计课题:《格尔尼卡》欣赏课时:1课时学习领域:欣赏•评述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人美版初中美术第一册的内容。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在1937年创作的一幅着名的艺术作品。
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以不安、冲撞的动势和强烈的视觉形象,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它是中学阶段美术教材中的“鉴赏示范系列”之一。
“鉴赏示范系列”于每册第一展开页置放一件大幅作品及对作品整体介绍与评价,2~3页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细节分析以及创作过程与草图,使学生能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理解美术作品,它为学生提供了如何“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示范。
本课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编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他们掌握的美术理论知识较少,在美术欣赏方面尤其是对抽象作品欣赏的经验较为匮乏,缺少一定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是以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是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对抽象的作品的形式及作品内涵更是难以理解,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认为“难看”。
这给教师上欣赏课造成一定的难度,所以这节课的设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格尔尼卡》探究式的欣赏学习,学会并掌握一定的欣赏知识及方法,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及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已达到举一反三,逐渐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教学思路本课教材意在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为学生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从这一点出发,在版面安排上做了很大的改革:它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从背景到艺术家构思的过程,让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经过充分的自学,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格尔尼卡》教案设计
![《格尔尼卡》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c46255941ea76e58fa04ef.png)
课题《格尔尼卡》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
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
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
《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
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三、教学目标:1、初赏《格尔尼卡》,了解的创作时代背景、认识毕加索2、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从构图、造型、色彩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赏析《格尔尼卡》3、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用所学立体注意的手法来表现所感受到的战争的残酷。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声讨暴行的檄文(自学)》教学设计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声讨暴行的檄文(自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0a024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5.png)
声讨暴行的檄文一一《格尔尼卡》欣赏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也是初中美术教科书外国美术作品欣赏课的起始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些美术语言,对造型、色彩、构图等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这都成为学习本课的良好基础。
但他们对逼真的艺术形象更易接受和理解,而对非写实的作品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这样的打破传统象征性很强的作品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象征性很强的美术作品《格尔尼卡》,对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会有很好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
美术理论知识掌握较少,因此引导学生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深度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作W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义愤填膺之情,称之为“声讨暴行的檄文”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露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并能创作一幅“立体派”风格的作品。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引导法、讨论法、评述法。
教学准备:视频、教材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PPt展示《格尔尼卡》请同学说第一印象。
【教学设计】人美版七年级格尔尼卡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人美版七年级格尔尼卡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ef76491eb91a37f1115cd7.png)
格尔尼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
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
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
《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
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三、教学目标:1、初赏《格尔尼卡》,了解的创作时代背景、认识毕加索2、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从构图、造型、色彩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赏析《格尔尼卡》3、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用所学立体注意的手法来表现所感受到的战争的残酷。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格尔尼卡-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格尔尼卡-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f980b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0.png)
格尔尼卡-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前言美术是一门艺术,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也可以使人们更好地领悟生活中的美。
本教案将以“格尔尼卡”为主题,为七年级美术下册的教学提供一系列的教学方案和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艺术史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感受艺术的美和力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格尔尼卡”艺术风格的起源和特点;•掌握瓦西里·康丁斯基的画法和色彩运用;•学习运用素描与色彩的基础知识,画出简单的格尔尼卡风格画作。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观察、表达、创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团队协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好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由、创新和想象的理解和体验。
三、教学内容和时序教学内容知识点课时艺术风格评析格尔尼卡起源 1色彩运用讲解色彩学 3格尔尼卡画法和技巧 2创作实践格尔尼卡创作 2班级展示活动班级作品展示 11. 艺术风格评析(1节课)教学目标:•了解格尔尼卡艺术风格的起源和特点;•能够评析简单的艺术作品。
教学内容:1.格尔尼卡的起源和特点–格尔尼卡的来由–格尔尼卡的特点2.艺术作品欣赏与定位–艺术作品欣赏的步骤–艺术作品定位的方法教学过程:1.授课教师简单介绍格尔尼卡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这种艺术风格,并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2.通过供学生欣赏的画作,让学生掌握艺术作品欣赏的基本步骤;3.分组让学生对格尔尼卡作品进行欣赏和定位练习。
2. 色彩运用讲解(3节课)教学目标:•了解色彩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色彩的搭配;•能够通过运用色彩表现情感。
教学内容:1.色彩学的基础知识–色彩三要素:色相、饱和度、明度–色彩对比原理:色彩冷暖、色彩明暗、色彩互补等2.基本色彩搭配–单色系搭配–相邻色系搭配–对比色系搭配3.色彩表现情感–通过色彩运用表现情感教学过程: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讲解色彩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2.配合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色彩的搭配方法;3.通过展示和分析多种艺术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色彩对情感的表现和传递。
七年级美术下册《声讨暴行的檄文》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美术下册《声讨暴行的檄文》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88cfb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9.png)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和创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声讨暴行的檄文》所学,运用檄文修辞手法,自选一个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2.以“声讨不良行为”为主题,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形式不限,如绘画、剪纸、版画等。要求作品具有创意,能够表达主题,展现出美术鉴赏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作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尊重正义、公平,关爱他人。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4.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勇于实践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美术学科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创作和鉴赏。此外,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了檄文的写作技巧,为理解《声讨暴行的檄文》提供了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理解《声讨暴行的檄文》的历史背景,把握檄文的艺术特点。
-掌握檄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写作实践。
-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4.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檄文内容进行美术创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美术欣赏格尔尼卡》优秀教案
![《美术欣赏格尔尼卡》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51d1b277232f60dccca119.png)
教案示例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一、教学目标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学习新内容: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21的头十年所创立的。
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学生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回答问题如:格尔尼卡、毕加索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如:沉重、灰暗、凌乱、恐惧等。
简单回答如:背景、内容、方法、色彩、作者等等教师活动引出问题这幅作品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整体初步印象?归纳: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欣赏作品,你想从哪些方面深入了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
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
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
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
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
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简单描述: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尔尼卡
1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①学生初步领略立体主义绘画的特点。
②使学生明白格尔尼卡是一幅以战争为主题的政治画作品。
二、能力目标:
①使学生能尝试着把对抽象的立体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②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在欣赏中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欣赏《格尔尼卡》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战争暴行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意识到和平的可贵,学习画家用艺术扞卫和平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好胜心强,在接收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兴趣的感性知识。
而这幅作品内容显得抽象、复杂,画面给人惨烈的印象,不同于一般画面意境优美的作品,所以如果对这幅画直接讲述,或让学生自己看书评价,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欣赏难度大。
学生平时对立体主义作品接触较少,可能在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就对它失去了兴趣。
所以教学时做到首先吸引他们,然后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效果比较好。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怎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
(一)作者:
巴伯罗。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出生于1881年,去世于1973年。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从印象派、野兽派直至立体派。
早期描绘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
1930年,又明显倾向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大量的
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境界独特、视角独特,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抽象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他作画从不临摹实物,他说:“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
”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说明,教师适时补充说明。
)
(二)《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1、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
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夷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暴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毕加索义愤填膺,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以这一事件作为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壁画的题材。
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哀悼。
为此,他放弃了原本正在创作的一幅作品,用六周的时间将此画完成。
2、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毕加索站在门口,给每一个进入艺术馆的德国军人一张《格尔尼卡》的复制品。
德国军官问:“这是你的代表作吗?”“不,”毕加索回答说:“这是你们的代表作!”
3、毕加索的绘画被纳粹集团视为“布尔什维克艺术”“颓废艺术”,禁止公开展出。
毕加索不屈不挠,以一个艺术家对生命的热爱、对艺术的珍惜,坚定的予以还击。
《格尔尼卡》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深深感动了人民群众。
他笔下的和平鸽飞满全世界,成为人类世界和平的象征和标志。
活动2【活动】二
(三)《格尔尼卡》的赏析:
关注细节,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想一想画面中的各种形象都象征什么?画家是怎样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其思想感情的?
1、牛头代表了什么?
牛头在冷漠之中蕴含着一种威胁。
由于毕加索对该画所作的一次公开的解释是:公牛代表残暴和黑暗,所以不少评论家认为牛头是法西斯的象征。
2、马的嘶鸣象征着什么?
马在死亡之前的嘶鸣,显示了最后的痛苦之中的抽搐,代表了苦难的西班牙人民。
3、画面高悬的灯泡象征着什么?
在一片混乱、嘈杂声中,一只象眼睛一样的灯发出了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剧的气氛,就象一个“冷酷的梦境。
”画家用象征性的揭露,将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了解战争的罪恶。
4、手持煤油灯的女人象征着什么?
象征着那些和法西斯恶势力做斗争、指引人民走向光明的一切人士。
5、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战士右手握着一把折断的剑,表示这名战士和法西斯侵略者经过了殊死博斗。
他睁着眼睛,慷慨激昂,表明他的肢体虽然已经残缺,但是没有看到胜利死不瞑目。
剑旁有一朵鲜花表示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6、母亲的动作
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着已经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
7、从楼上跳下来的人
举手抬头向上呼救,充满了悲剧色彩。
8、《格尔尼卡》这幅作品,运用了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的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立体主义:二十世纪法国的主要艺术流派。
将塞尚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到极点,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表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物象,要在平面上表现长度、宽度、高度和深度,表现正常情况下视力看不到的结构。
立体画派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从二度空间变成三度空间,制造出一种特殊形象,使画面极具个性化和表现力。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
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所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
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
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表示悲哀和同情。
这幅画曾在英国、法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
20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年归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活动3【活动】三
(四)讨论思考:
为什么毕加索用的是黑白的处理方法,而没有采用色彩的处理方法?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适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知识扩展:(7分钟)
(一)和毕加索同时代画家作品的欣赏:
马蒂斯《红色的和谐》、米罗的《自画像》、勃拉克《弹吉它的女人》、达利《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30》、蒙特里安的《红黄蓝构成》、克利的《死与火》。
(二)毕加索不同时期艺术作品欣赏:
《丑角家族》(1905年)、《亚威农少女》(1907年)、《工厂》(1909年)、《山丘上的房子》(1909年)、《吉他与啤酒瓶》(1913年)、《三乐师》(1921年)、《坐着的浴者》(1930年)、《玛丽。
泰瑞斯。
瓦特的肖像》(1937年)、《斜倚着阅读的女人》(1937年)、《朵拉。
玛尔的肖像》(1937年)、《哭泣的女人》(1937年)、《朝鲜大屠杀》(19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