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春酒》教案教学设计范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春酒》教案教学设计范例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
作者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春酒教案范文四篇,欢迎大家查看阅读,供大家参考!
《春酒》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追求诗意人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孩子们对于新年总是有许多丰富的感受。
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交新年家庭录像带并播放,引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让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营造教学氛围。
2.朗读教学法。
朗读是领会*情致的方法。
教师宜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表演朗读;个体读、集体齐读等方式。
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录像机、录像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激发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合作研讨,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品读课文,鉴赏作品诗化的语言,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延伸拓展,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作品。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琦君,当代最有名的台湾女作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以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琦君说童年》想必大家都看过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其中的《春酒》。
设计(二)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
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
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激发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氛围
1.课前,学生提供新年家庭录像带,教师选择精彩片断播放,创设浓浓的课堂氛围,师生一齐步入第一个教学环节——“都来看我过春节”。
2.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步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大家都来说“新年”。
3.教师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沉浸在作者娓娓的述说中。
教师强调需要积累的字词。
(多媒体显示)
家醅(pēi)炮制(páo)挑剔(tì)
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2.学生默读,体会文中深情。
3.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
4.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范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精读课文,合作研讨,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作者的思想情感多媒体依次显示各个讨论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集体交流。
1.*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明确:*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
*的构思非常精巧。
作者在文末巧设文眼,却又不露痕迹,作者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家乡的味道”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
许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家乡的味道”展开。
2.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何意义?
明确:这几件事显示了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民俗之美:新年虔诚地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添了几许神秘;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兴奋、快乐;家家邀饮春酒、贺喜道福。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大家起会捐助;正月里会首置酒表示酬谢,母亲让出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通明,人人兴高采烈。
寥寥几笔,淳朴的民情便流淌开来。
3.*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明确: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4.教师总结引申:琦君散文中的童年记忆、故乡怀想是那样的美,儿童圣洁的心灵,乡民美好的生活情趣,似乎轻笼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光辉。
她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思乡的诗句?
过渡:这些古诗名句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现代也有许多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接下来,一起感受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插入音乐、歌词)
2、提问:这首诗和《春酒》有着相同的情感,是什么?
乡愁,是琦君笔下那杯甘醇的美酒;是余光中隔着那湾浅浅海峡的呼唤;是席慕蓉心中那棵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树,远离故乡的游子,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够落叶归根。
这种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最深厚的情感基础,正是这种特殊的情感,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最后,祝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棵永不凋零的常青树。
下课!
《春酒》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的人情美,领悟人情中和谐的风俗美
2、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感悟思想感情和语言韵味。
3、感受家园的温馨美好,理解*的思乡主题
教学重点:对*的语言品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素养,渗透语文味和文化味。
教学难点:语言品味品出情,品出美;
作者的思乡主题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
一、导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春节的趣事、习俗。
的确,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
今天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了解有关春酒
2、师生配乐合作朗读课文,沉浸在作者娓娓的述说中。
教师强调需要积累的字词。
(过渡语)琦君很多次在笔墨之间,在心灵深处苦苦寻觅的那一方家园是什么样的呢?在*中她是用什么为回忆的内容抒发她
的家园之思呢?(春酒)
3、思考:一杯春酒一种情,作者一共写了三杯酒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情感?请问是哪三杯?(母亲酒、童心酒、乡情酒)
三、感受春酒,感受家园
(一)第一杯酒:母亲酒
分析文中母亲形象(家园--母亲)
(过渡语):在作者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她的母亲,那么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注意归纳)
(注读法:清人胭脂斋评点《石头记》,宋代朱熹集注《诗注》,毛泽东批注《二十四史》,金圣叹评《水浒》,评点一个字或一段话)
①对母亲描写的语句主要有“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这句神态描写写出母亲的热情和以自己酿的酒香为荣的兴奋。
②有“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
但她还是一样一样的仔细地告诉别人。
”这句话写出母亲的善良淳朴,热情爱帮助别人的性格。
③有“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添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这句语言描写体现了母亲对女儿的关爱。
(学生分析之后,老师做适当总结: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个对生活中质朴勤劳,对女儿慈祥关爱,对乡邻大方热情的母亲形象。
)
(二)第二杯酒:童心酒
(过渡语):一位具有如此好心肠的母亲,她会培养出一个怎样的女儿呢?让我们一起品尝第二杯童心酒去认识这位小姑娘。
琦君的文字很有特色,很儒雅,平淡中透着一股灵气。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童年琦君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我呢,就在每个人的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姑娘特有的动作,寥寥几笔,一个快乐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形象跃然纸上) 主要有:“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这是文中对
我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姑娘的天真幼稚,活泼可爱。
“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句话中“偷偷”写出了我的调皮和天真。
“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
”它写出了我对酒的珍惜,舍不得喝。
(学生分析之后,老师做适当总结: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个快乐、自由,天真、幼稚,调皮、可爱的小姑娘形象。
语言虽然质朴简练,但儒雅,有一股灵气,并且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
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在故乡大家是如此喜欢这位小姑娘)
(三)第三杯:乡邻酒
过渡语:文中温馨的家园除了温柔贤淑的母亲给我的,还有谁呢?(乡邻)
乡亲们和琦君家里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相亲相爱,和睦和谐] 从*中怎么看出的?(指导学生找实际的事例来分析)
文中主要是喝会酒这一情节,喝会酒本来就是因为12个人一起凑钱帮助有困难的人,体现了乡亲的善良淳朴,具体的是细节是阿标叔擦煤气灯,以及吃酒时的场景,划拳吆喝,兴高采烈。
由此可以看出乡亲们是亲如一家的,亲密随和的,温馨融洽的。
四、教师春酒分析
1、看的出来,这是一个十分温馨和睦的家园,有勤劳母亲,有善良乡亲,有快乐的童年,这个家的味道却是(甜甜的)。
2、这甜甜的味道,其实在琦君的心里,她早已把它浓缩凝聚在了一件事物上,那就是(春酒)。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写春酒是仅仅在写酒吗?
(学生应该回答:不是的,还在写家园,写家人。
)
3、春酒和家里的母亲、童年的“我”、以及乡亲有具体的联系是什么?
(板书)(母亲酿春酒,童年琦君乐(舔)春酒,乡亲喝春酒)
吃春酒,喝会酒是作者家乡的两种风俗。
这两种风俗美
吗?(美),这种美是因为什么?(因为有了善良的母亲、乡亲和快乐的童年)也就是说,这种浓浓的风俗美更是渗透着让人难以忘怀的人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