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级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
卖炭翁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讽喻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本文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个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学情分析:
对学生而言,本文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读懂内容。

但这篇文章运用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有意识的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设疑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通过咀嚼语言,体会文章的实质,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古诗。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诗句,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

3.体会作者对卖炭翁深切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4.通过学科教育能给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开拓视野,形成科学与人文价值。

5.利用网络空间讲授助手展开课题的创新,让学生更活泼理解人物形象刻画。

教学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能简述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
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设疑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讲授课时:一课时
讲授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2.“宫市”制度。

3.用白话文扩写课文。

二、情景导入
XXX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XXX一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
三、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XXX,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1]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卖炭翁》是XXX《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元和初年,这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宫市的宫是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

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四、疏浚诗意
1.朗读诗歌。

听录音,注意读准字音,可以轻声朗读,体会诗歌的轻重缓急。

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全班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顺畅、节奏鲜明、读出情感、读出“情景”。

2.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同学复述课文。

5、问题设疑,小组展开探究。

8人一个小组,每位同学先辈行独立思考,将疑惑和想法做个简单的记录,再展开交换协作学习,形成小组的看法和认识。

)
设疑自探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
角度二: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角度三:尝试归纳主旨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卖炭翁、宫使)
1.卖炭翁
导言:在诗人笔下,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位可怜的老人?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句中关键词语、人物描写办法,你认为最能体现老人可怜的诗句,反复读几遍,设疑并简单的写下你的感受。

设疑的问题:
1.最能体现老人可怜的诗句或句中关键词语是哪些?
2.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办法,举出诗句进行说明?
小组展开问题探究
协作探究结果
卖炭翁人物形象的刻画:
1)伐薪烧炭: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

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

“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心理。

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

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老矛盾的心理生活困苦、艰辛
2)驱车运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XXX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期望→担忧/矛盾→忐忑→痛惜/悲愤/无助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问:“衣正单”的老工钱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明确: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

问:“碾冰辙”说清楚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明确:“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何等不简单啊!
3)宫使抢炭: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遭遇生理描写
炭被掠夺,固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关键词:十指黑衣裳辗冰辙红纱系向牛头
伐薪烧炭→驱车运炭→宫使抢炭)
宫使人物形象的刻画:
设疑问题:
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1)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2)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动词有把、称、回、叱、敕、牵、系。

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角度二:对比的写作手法
设疑的问题:
1.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突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突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角度三:尝试归纳主旨
设疑的问题:
1.卖炭翁的可怜遭遇这统统都是谁形成的
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2.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本诗通过记叙(卖炭翁的悲残遭遇),揭发了(宫市)的罪恶和(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基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六、小结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发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暴虐,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基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安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请同学们为卖炭翁设计命运。

想一想炭被抢后,他会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板书:
外貌——烧炭艰辛悲
卖炭翁心理——矛盾反常(同情)社会
对|举措——运炭艰辛苦
比|“翩翩”——趾高气扬宫掠暗中
宫使“把、称、叱、牵”——蛮横无理
千余斤”、“半匹”“一丈”——强烈反差市夺
卖炭翁》讲授反思
卖炭翁》这首诗选自我国唐代诗人XXX《新乐府》,描写一个烧炭的老人营生的困苦,揭发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要使学生理解这首诗,就不能脱离其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一向的诗歌主张。

XXX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写作《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学习这首诗就是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这一点。

一、情感朗读,领会人物形象。

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古诗。

通过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为了一步步达到这个目标,我通过听录音,个别同学朗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要求要准字音、读顺畅、节奏鲜明、读出情感、读出“情景”。

接着,我有意识的在介绍XXX时加入了他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在设计讲授过程时,我捉住自己阅读时的第一感受——“卖炭翁苦!”作为讲授的突破口,因为我觉得这是读完这首诗
最间接最深刻的感触,学生应该也不例外。

因而,在讲授中我在学生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同学复述课文,果然,学生纷繁踊跃发言,认为他是一位生活很费力、很悲惨、很可怜的老人。

这次讲授经历让我认识打听: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打动学生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着手找准突破口,会使我们的教室荡漾起思想的浪花。

二、设疑讲授,小组协作探究。

这堂课我以小组协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设疑讲授,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造就学生思惟能力。

在讲授中我指导学生通过这三个角度设疑:人物形象刻画、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尝试归纳主旨。

8个学习小组提出设疑问题及不理解地方,小组伙伴共同交换解决;末了各组形成自己的探究的结果。

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及时赐与评价。

学生小组设疑的问题实在妙极,比如第二学习小组捉住“对比”这一条线来分析赏读课文,小组探究不仅很准确的找出诗中多处运用的对比,还探索各自的作用。

又如第三小组这样设疑:这首诗是否是仅仅为了写卖炭翁之苦呢?苦之根源又是什么呢?卖炭翁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终局是偶然吗?在学生们一个个思惟碰撞中,画面不竭的闪现,心里不由为像老人一样的劳
苦人民掬一把同情的泪,有同学情不自禁的说“太惨了,那两个宫使真可爱!”他的说法马上得到了小组同学们同等的赞同。

这时,我马上认识到,学生已经沉浸到文本当中了,但是仍然不敷!我接着发问,“你们觉得这两个宫使是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气愤的说:“强盗、无耻之徒、剥削者,这两个宫使的行径倒是其时社会制度无法分裂开的。

”这样就很天然的指导同学理解其时宫市给人民形成的痛苦。

由此,诗歌主旨呼之欲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

他们纷繁指出:这首诗就在反映宫市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极重繁重的苦难,XXX写这首诗也表现了他对基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整堂探究环节给人以“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之感。

以前在教诗歌的时候,往往觉得请学生来概括主旨太难,可是现在看来,只要引导得当,浸入文本,我们就可以明白诗歌所蕴藏的内涵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