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月亮和六便士》虽然是一本接近100年前的作品,但却一直有着经久不衰的现实价值,这也是它畅销至今的原因。
书名中的月亮和六便士,相信大家都了解它的寓意所在:月亮高高在上,是我们的理想。
六便士是当时英国金额最少的钱,象征着我们生活。
人生赢家总是能成功地将这两者结合,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曾尝试过去平衡月亮和六便士的关系——当然土豪富二代不在此讨论范畴。
所幸的是,今时今日,这两者之间已经不再是水火不容了,起码已经进步成猫和狗之间的关系——我们既可以追寻自己的理想,又能够凭理想获得相应的收入。
简单跟大家梳理一下故事情节吧,思特里克兰德是个百年难得的艺术天才,却从事着普通的白领工作:股票交易所的经纪人。
他已经成功让自己活到了四十不惑之年,并拥有一个看似美满幸福的家庭,有米有房有车有娇妻有存款有二胎甚至还是龙凤款,可却突然像是魔鬼上身,抛妻弃子,连夜做滴滴顺风车去到巴黎,追寻自己虚无缥缈的画画梦想,并在屡屡碰壁后,决定离开文明的世界,去到一个荒岛里混迹余生。
荒谬的是,逝世之后他的作品才得到世人认可(听到这,像不像我们那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呢)。
另外,这儿还有个小插曲,在巴黎穷困潦倒到几乎要饿死的期间,思特里克兰德还不忘风流地勾搭了自己最好的而且还救了自己的朋友之爱妻,造成了对方的家破人亡(友妻殉情)。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毛姆是现实主义作家的恪守者,书本里大量的故事环节都有生活的原型,包括男一号,正是死备哀荣的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见下图其作品),只是换了个国籍而已。
也就是说,还是印证了那一句话,艺术________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总的来说,作家毛姆的文字是偏向于叙述型,同时又不乏一定的幽默感(这一点的确能得,举例如下),其通过一种娓娓道来的态度,去解剖那些引藏在人们内心的感情。
“我来同你谈谈您太太的事。
”
“是吗?当您年纪再长几岁的时候,肯定就会懂得不该管别人的闲事了。
如果你把头稍微往左转一转,你会看到那里有一扇门在这。
整部作品的结构非常严谨,用第三者的视觉娓娓道来,同时让故事围绕着某条线索串在一起,慢慢地引人入胜,最终形成了的一种强大的表达力。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众所周知,最近许巍有一首歌非常火:生活不应该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
但是,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呢?却是一直困扰着所有的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人,当然也包括思特里克兰德。
所幸的是,我们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个时代更加包容,包容每个人的梦,哪怕它偶尔不公平不正义还有些操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然后耐心地等风来。
作家王小波曾经说过,年轻的时候最痛苦的是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
其实,就算是年轻时候没有想明白也没有关系,这种事情永远不会太晚,只在于有没有这勇气去改变。
人到老年的陆游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
然渔歌菱晚,犹不能止。
”
由此可见,倘若没有勇气去改变,即便是成功地混到了老,也无法跟自己妥协。
既然这样,既然我们早晚要追寻心中的那朵蓝莲花,那为何不早点出发呢?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看到了月亮。
”
最后,虽然跟__主题无关,还是忍不住对类似于思特里克兰德的老婆那样的好姑娘(贤良淑德又出得厅堂的英国好媳妇)说上一句公道话:
如果你不够爱一个人,而他又是一个绝对的月亮主义者的话,请真的要放大眼睛(不是放大瞳孔),谨慎选郎,千万别盲目乱嫁——因为你要么收获一个夏天的六便士满地的繁华,也有可能收获一个冬天的贫困寒冷的孤寂。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人世总是充满着矛盾,所以也充满了抉择。
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脚踏实地;有人乘风破浪,有人安身乐业;有人高瞻远瞩,有人心如止水。
一念之间,一世之别。
梦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精神与物质,这些该作何选择?翻开《月亮与六便士》,我找到了答案。
一部精彩的小说除了会展现出高超的文学技巧外还必须拥有一个会讲故事的作者。
显然,毛姆就是个会讲故事的作者。
不同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他抛去夸张、荒诞、极端的文学手法,如同冬日篝火旁边与你谈话的老先生,像一个温暖的讲述者,将故事内容娓娓道来。
而学医的经历,也使得他的作品被蒙上了一层理智与沉稳的美。
《月亮与六便士》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毛姆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讲述了证券经纪人斯特利克兰因为追求绘画的艺术热忱而放弃事业、抛弃妻子,奔赴巴黎受尽苦难折磨后,最终登上了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在那里与一个土著女子结婚生子并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令世人震惊的画作。
当他创作出一幅最伟大的表现伊甸园的作品后,麻风夺走了他的生命,离世前他的最后一个决定是命令土著女子把这幅画付之一炬。
小说通篇都用第三者的视角去带领观众阅读,语气轻松,有时还会用“所知甚少”“不确信”等词汇向读者讲述故事,但却使得读者更加觉得真实,这便是一种最真实的虚构。
不得不说这样的作者是聪明的。
既然是聪明的作者,就一定懂得平衡的美妙。
毛姆除了会扮演温柔的讲述者,还会扮演冷酷的手术医师。
他用笔杆子作手术刀,对人性进行剖析,“刀法”独到有力,既有足够的深度感,又有保留的神秘感,不作说教和批判,一切留给读者自己判断。
所以,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做一道道选择题,拷问着你的内心、你的思想、你的灵魂。
如同主人公在现实的鞭笞下一点点走向理想世界,我们也在精神的鞭笞下一点点走向觉醒。
斯特里克兰的性格迥异,无视社会道德良知,蔑视感情,他抛妻弃子,破坏恩人的家庭,鄙视为他自杀的女人……这些行为令人难以接受,甚至读者不会太喜欢这个角色。
但是,没有一个人会不承认他的执着与才华,也没有一个人会否认他的高超艺术境界。
借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正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才得以让故事的精神内涵更加深刻。
因此,我们在读到斯特里克兰令人不舒服的行为以及不太一样的价值观时,就会开始思考自己的情感。
这便开启了对理智与感情的探索,作为人世间的平凡人,我们都需要爱来包裹自己,温暖自己。
然而斯特里克兰却说他不需要爱情。
他只知道欲望。
他的爱情观在正常人眼里看来是难以接受的的,但再作分析,又不能说它毫无道理。
爱本就是矛盾的,它既充满了欲望地占有也充满了无私地付出。
毛姆或许借此强调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也道出了爱的矛盾本质。
人们总说艺术________于生活,但艺术最终都脱离了物质而以精神形式存在。
这或许就是斯特里克兰最后要烧掉画作的原因。
绘画的美是他毕生的追求,而等到他真的找寻到最美境界也就不再需要用任何物质作载体了,所以也只有最伟大的画作脱离了物质的载体形式,才得以真正圆满。
小说对艺术的探讨是深刻的,却也是隐晦的。
毛姆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生活的思考,但小说中却又写了这样一句话:“生活不过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荒谬与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正是这种多变的矛盾的笔调,让精神内涵得以越发深刻。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曾满腔热血,却被生活的磨难压低了头颅,从此只能低头看那“六便士”;而又有多少人能走出荆棘,踏上广阔的平原,抬头仰望那皎洁的“月亮”。
岁月匆匆人生如梦,我们不如枕着月亮睡。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一个人坐在窗前,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当黄昏来临时,我也读到了最后一页。
放下书本,脑中还萦绕着那个画家的形象。
可能记不住他的名字,却记得他的偏执的个性、苦难的命运、非凡的才华,还有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是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写一个画家的命运。
或者说一个天才的一生。
这个天才名字叫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
据说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这就是法国著名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
但此书不是像《梵高传》那样是一本传记,而是一部以真人为原型的虚构的长篇小说。
书中对男主人公没有少年和青年的经历叙述,而是直接进入他的中年。
作者毛姆,在书中是贯穿全文的“我”,全书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
通过“我”,一个作家的回忆,来讲述与思特里克兰德的初相识、交往、好奇、追寻,他以平
静的语言叙述着旁观着,而作为读者,也渐渐进入到他的讲述中,心情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不断的变化着。
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是个证券经纪人,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安稳的家庭。
他相貌平凡,甚至显得笨拙,给人印象“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
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原因竟然是“我要画画”!没人了解他少年时就存在内心的梦想,更没人理解他着了魔似的疯狂。
他不管不顾地要用画笔谱写未知的命运!
贫穷,饥饿,无处安身,病痛折磨,现实的困窘接踵而至,但他都毫不在意,也从不后悔。
画画成为他生命里全部的热爱和力量,他热切的想创作造出美来,直到眼睛失明,还用油彩在丛林中的小屋墙壁上涂画。
最终,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他创造了一个世界。
艺术家是情感最丰富的,虽然思特里克兰德的情感都奉献给了绘画,但他生命里不乏喜欢他的女人。
他后半生经历过三个女性:平凡生活里的妻子、朋友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停止流浪后遇到的单纯女子爱塔。
他和妻子是现实中的平常夫妻,过着貌合神离的日子,彼此并不理解。
他与勃朗什是刹那的火花。
勃朗什原本是施特略夫的妻子,有着内心的秘密,在施特略夫把病重的思特里克兰德接到家中照护时,她的情感由厌恶、害怕转为强烈的爱,但画家热爱和执迷的是绘画艺术,对她已经没有了兴趣,施特略夫依然愿意接纳她,但女人的心只有她自己了解,最终她以自杀结束了生命。
在思特里克兰德流浪到塔希提岛时,他经别人介绍认识了爱塔,也许是爱塔的单纯质朴吸引了思特里克兰德,也许孤独的他渴望温暖,他与艾塔来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孤岛上,相依为命并有了孩子,这是一段艰苦却安宁的日子。
也许是神灵的光辉照耀,思特里克兰德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
也许,这个天才画家,他来人世不是爱女人的,而是创作流芳百世的绘画艺术作品的。
虽然思特里克兰德死后才华才被承认,作品顿时身价倍增,但他的才华在当初并不是无人赏识。
作为同样是画家的施特略夫被思特里克兰德嘲笑为画匠,他却看出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他虽然也不富裕,却心甘情愿地给予思特里克兰德吃和住,购买颜料等帮助,甚至在对方占了自己画室并夺走自己老婆时还万般迁就。
这段故事情节约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让读者认识到画家性格中自私、无情的一面。
如果说天才有理由唯我独尊、眼中无人,那施特略夫这样的默默承受,给予思特里克兰德无私的照顾也让人感动。
也许他是上天派来的关照画家的人。
苦难成就天才,艺术确实是“不疯魔不成活”。
天才是上帝安排到人间的,他为了使命而奋斗,他的自私,他的怪癖,甚至他的无情,世人都该用怜悯的、疼爱的心来对待,因为他把才华和生命给予了人间。
作为书名的“月亮与六便士”,隐喻着理想与现实,或者精神与物质。
作者毛姆说,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
我们不能用常人的标准来评价有个性的人,精神层面的追求不能用物质标准来衡量,追求精神卓越的人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我们所成为的人,到底是灵魂的决定还是外界的推动?我成为了别人眼中还是自己心中的人?——题记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望见了月亮。
”作者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如一位冷漠优雅的绅士,将一个关于是非、关于爱情、关于梦想、关于自由、关于人生的故事娓娓道来。
初读此书,我看到了一位中年男子——斯特里克兰德,为追求心中的梦想,不顾世人看法,抛家弃子来到异国他乡,即使贫困交加,他也仍坚持自己。
再读,我竟感到一丝恐惧和从心底溢出的伤感,似为斯特里克兰德,又似为自己,这竟让我流下眼泪。
我惊讶,思索,感触良多。
何为对错?何为善恶?
斯特里克兰德抛家弃子远走他乡后,世人鄙夷,恶意猜测,仿佛斯特里克兰德是十恶不赦的罪人。
可是,斯特里克兰德对于世人而言,他有什么错?斯特里克兰德是有错,可是他的错只是对于他的家庭、他的妻子、他的孩子而言。
但世人却用自己的道德去谴责,殊不知,用道德谴责别人才是最不道德的行为。
生而为人,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着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不同的价值观造成了这大千世界。
这种人,活在当下,其中一类便是隐藏在网络后,打着“伸张正义”的“键盘侠”。
他们自以为洞察世间,有着网络做屏障,依靠着“言论自由”,便无所顾忌,肆意妄为,用着恶毒的言语去评论他人的是非善恶,造就了不知多少的悲剧。
可是正如“卑鄙与崇高,恶毒与慈悲,憎恶与喜恶能够在同一个人心中,并不相悖。
”这世间真的有如此明确,如同法律法规一般的善恶黑白吗?世间真的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吗?如同一个历史人物要从正反两面去看待,斯特里克兰德也不该被贴上类似标签。
何为爱情?何为婚姻?
婚姻对于斯特里克兰德第一任妻子来说,是一种资本,是面子。
她努力地维持一种家庭幸福美满的假象,但实际上,她与丈夫没有共同语言。
最终,平静的大海拍打起凶猛的巨浪。
爱情与斯特里克兰德而言,是一种累赘,是枷锁,“那只会影响画画。
”他与恩人的妻子在一起,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情欲他无法克服,他屈从于情欲。
”他与土著人妻子结婚生子是因为她能照顾好他、满足他,使他能更好地画画。
于是乎,有人骂他“渣男。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徐志摩。
满身的才华也无法掩盖他的薄情寡义,是“没有筋骨的豆腐渣”。
可他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他终其一生不过是在寻找他灵魂之伴侣,他在为自己努力。
可现在,多少人的婚姻大厦摇摇欲坠却在努力维持,“忍一忍,会过去的,”那些整日争吵的夫妇可曾记得结婚时的诺言,当年的初心吗?
何为理想?何为现实?
斯特里克兰德从小就有个画画的梦想,但是父亲的阻挠使他不得不把这个梦想藏在心底,过上了父亲想他活成的样子。
可是,星星之火终究会燎原,终于,他为自己而活。
“即使被讨厌、鄙视,我也无所谓,而且我必须要画画,我身不由己,就好像一个人掉进了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这是经历了什么,心里得有多大的执念,多大的勇气才使他说出这番话啊。
我们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不得已。
现实生活的琐碎终会磨灭我们心中的激情,柴米油盐的计算使忘记爱情本身的模样,家庭的需要使我们的步伐变得沉重,斯特里克兰德的潇洒与自由使人羡慕与敬佩,但社会的和谐美好,却容不下斯特里克兰这类人。
就像是《欢乐颂》里所说:“做人呐,随大流最舒服,标新立异最累,要是迫不得已的标新立异就更累了。
”难道理想与现实就不能共存吗?斯特里克兰德最终回到了灵魂的最初,画出了旷世杰作,但最后他却让土著人妻子烧毁了它,他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间,最终也将赤裸裸的离去,是肉体也是灵魂。
他始终也为无畏他人的看法。
于是我也释然,理想与现实能否共存又如何?心之所向便好。
愿你在寻找生活里的六便士的同时,也不要丢掉你心中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之后,我会思考,《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坊间流传的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月亮”实在不足以回答我的疑惑。
书中从未提到过月亮一词,而便士,除了说男主穷到“nopenny”外,也为频繁出现过。
虽说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便士代表现实,但作者并未做出评判。
“满地六便士”的论断,明显有倾向“月亮”的态度。
据传说,毛姆听了一位朋友的玩笑话“人们仰望月亮时往往忘了脚下的六便士”,觉得很有趣,便以《月亮与六便士》为自己小说的题目。
就传说而言,似乎是讽刺了理想主义者。
存在两个矛盾论断,我们不能取一个观点而强迫自己相信。
所以,呼吁理想主义并非本书意图。
细想来,我觉得,这本书呈献给读者的是他们不曾企及
的,甚至不敢想象的生活——艺术的、孤独的、本真的生活。
当我们身负重木,不断为自己铺路架桥,小心翼翼地一步步靠近宫殿时,毛姆先生拍拍我们的肩膀,拿手一指,一个全身赤裸在原始森林里奔跑的红胡子男人进入我们的视野,他自由而健康,疯狂而纯粹,他注定灭亡,却享受了最酣畅淋漓的人生。
负重的人们不禁惊呼,奥,原来人生还有这么种活法儿。
这是个令人焦虑的时代,人们苦心孤诣渴望世俗的成功,甚至将幸福与成功画了等号,殊不知,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所浪费的幸福及其不知不觉形成的执拗思维,早已成为成功所不能弥补的损失。
有时我们需要审视不同的活法儿,这些活法儿为我们提供更宽广的思路、坚持自我的勇气和源源不断的热情。
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证券经理人,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甚至有足够的财力可以让妻子在家中举办文学沙龙。
在一次家庭旅行后,斯特里克兰德竟然抛妻弃子独自跑到巴黎,仅仅给妻子留下一张字条。
可怜的全职贵妇查尔斯太太不得不自力更生,经过几年的挣扎,她开了一爿抄写店,最终又渐渐回到富裕的轨道上来,将女儿嫁给炮兵上校,儿子也成为了上层人士。
作为伟大的再创业典范,查尔斯太太已经是传奇,而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却背道而驰。
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斯特里克兰德却认为自己要画画,绝意离开家庭,只身来到艺术圣地巴黎,追求自己向往的艺术生活。
艺术必定意味着孤独,因为艺术的逻辑必然高于生活的逻辑,生活逻辑的掌握者一定轻蔑并惧怕艺术逻辑的掌握者。
沉溺于艺术生活,斯特里克兰德每天画画,在巴黎穷困潦倒,天赋平庸却忠厚热情的施特略夫救助了他。
似乎野性可以传染,施特略夫的妻子却爱上了不羁的斯特里克兰德。
破坏了这个可怜的家庭后,我们的男主流落到太平洋小岛塔希提上,在那里与土著居民阿塔同居。
至此,他过上了艺术的、孤独的、本真的生活。
几年之后,斯特里克兰德死于麻风病,让妻子将自己最后的绝唱——石洞笔画付之一炬,他对自己证实了自己,也表达了作为天才对世俗的轻蔑,甚至不屑于留下什么供人赞叹。
“雪上空留鸿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斯特里特兰德天
才的一生与孤独、贫困、野蛮相伴,但他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天才本真的生活。
随着他的去世,人们渐渐欣赏斯特里克兰德的画作,那些带着原始野蛮精神的作品身价暴增,默默无闻的证券经理人斯特里克兰德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怨妇查尔斯太太通过自己的努力,重回上流社会,她不愧是掌握生活逻辑的成功者,在接受访问时,虽然她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假的,却句句暗示出她跟自己丈夫的关系一直燕好美满。
她不知道斯特里克兰德还有一个土著儿子。
当查尔斯太太和他的子女在上流社会左右逢源时,那个快快乐乐,没心没肺的小伙子正在大海航行:他全身赤裸,只在腰间围着两片粗棉布;天黑了,他跟另一个小伙子在喘气般的手风琴伴奏下疯狂地跳舞。
头上是蓝蓝的天空,灿烂的群星,还有太平洋上一片烟波浩渺……
读到这里,不知为何我会想起王小波,两位作者似乎都在告诉读者,当有人想用一种生活安排我们时,他俩会说:哦,算了吧,伙计,你的生活是有多精彩,以至于让我们捧为圭臬,无比歆羡甚至去追逐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人生注重时序,阅读有时也是这样。
几年前,我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于是碰上爱好阅读的朋友就推荐它。
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多少与当时的处境以及心境有关。
那时的我有迫切想要达成的目标,但却受各方条件的限制,常有身不由己的感慨。
看到小说中的主人公,恣意“任性”,对人之常情的东西嗤之以鼻,这正是我个性中缺失的东西,于是乎对主人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创作的一部小说。
天才画家跌宕起伏的人生与放荡不羁的个性令人心向往之,同时也会心生难以望其项背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