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重点中学高2025届高二下3月联合考试
生物试题(答案在最后)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
B.每平方米杂草的数量
C.某湖泊每立方米水体鲫鱼的数量
D.某草原上每平方米雄兔的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详解】A、单位面积的蒲公英数量是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A错误;
B、杂草不是同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不属于种群密度,B错误;
C、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描述的是单位体积中的鲫鱼个体数,属于种群密度,C正确;
D、某草原上的雄兔不属于一个种群,故某草原上每平方米雄兔的的数量不属于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2.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曲线Y可能因pH变化、营养物质减少等因素而下降
B.曲线Y可表示一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增长情况,AD段的增长速率均大于0
C.曲线X代表的增长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的结果
D.图中的阴影部分可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酵母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1)“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S”形
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A、曲线Y是受到环境条件影响的增长曲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曲线Y可能因pH变化、营养物质减少等因素而下降,A正确;
B、培养液中酵母菌增长受到培养液和环境的限制,曲线Y可表示一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增长情况,AC 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但CD段增长速率=0,此后因为代谢产物积累等原因,种群数量可能下降,B错误;
C、曲线X代表的增长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的结果,种群数量可以呈J形增长,C正确;
D、曲线X是J形曲线,曲线Y是S形增长曲线,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D正确。

故选B。

3.长臂猿是大型灵长类动物,科学家通过无人机搭载热红外图像传感器,在长臂猿生活的区域进行样线飞行,就可以快速地监测到它们活动的迹象及其栖息范围,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可为生态学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哺乳动物的物种组成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大型哺乳动物的影响相对较小
C.上述调查方法属于调查种群密度方法中的逐个计数法
D.除了该技术外,还可以采用红外触发相机、粪便DNA检测、动物声音等技术采集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2、标记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

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

(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详解】A、热成像照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方法是一种新型调查手段,特别适用于对活动隐秘的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即物种丰富度,A正确;
B、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并标记,后再次捕捉,故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正确;
C、上述调查方法属于调查种群密度方法中的估算法,C错误;
D、除该技术外,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得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也可使用粪便DNA 检测、动物声音等技术采集信息,D正确。

故选C。

4.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中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

下列有关不同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的东部到西部,影响从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群落类型变化的因素是光照
B.通常不同群落除外貌和物种组成不同外,群落结构也存在不同特征
C.草原群落中动植物种类少且结构较为简单,动物多为挖洞或奔跑类型
D.森林中有能吸收较强光的阳生植物,也有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的阴生植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1、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群落类型的分类可以是自然的或人为的,生态学研究中一般采用自然分类。

根据分类原则,地球上的生物群落类型主要可分为三大类:①陆地生物群落:包括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林、北方
针叶林、旱生林、热带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冻原、荒漠和极地一高山荒漠等群落;②水生生物群落:包括静止淡水(湖泊、池塘)、流动淡水、河口湾、沿岸海和深海等处的生物群落;③水一陆过渡性生物群落:包括内陆沼泽(酸沼和普通沼泽)、沿海沼泽(盐沼、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等处的生物群落。

【详解】A、我国的东部到西部,影响从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群落类型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水分,A错误;
B、不同群落除外貌和物种组成一般不同,群落结构也存在不同特征,B正确;
C、草原群落中动植物种类少且结构较为简单,缺少水分,缺少较为高大的灌木和乔木,难以为动物提供多样化的栖息场所,动物多为挖洞或奔跑类型,C正确;
D、森林中有能吸收较强光的高大的阳生植物,也有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的相对矮小的阴生植物,D正确。

故选A。

5.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见下图1)、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个体数量(A和H分别代表自养和异养类群的优势种)(见下图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裸石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演替的前120天,物种数量不断变少,之后趋于稳定
C.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A的环境容纳量不断变小
D.演替达到稳定后,该石头上微生物的数量不再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前120天,新增物种数逐渐减小,但仍然大于0,说明物种总数在增加;120天时及其以后,新增物种数为0,说明不再有新物种出现,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

分析图2:随着时间的递增,优势种A的数量逐渐减小,优势种H的数量逐渐增大。

【详解】A、经过灭菌处理的裸石上不存在生物,也不具备生物生存的营养条件,因此裸石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错误;
B、由图1可知,演替的前120天,随着时间的递增,新增物种的数量逐渐减少,但物种的总数还是增加的,
120天时及其以后的新增物种数为0,即没有新物种出现,因此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数量不断增加,之后趋于稳定,B错误;
C、由图2可知,在演替过程中,代表优势种A的圆圈面积逐渐变小,说明优势物种A的环境容纳量不断变小,C正确;
D、演替达到稳定后,由于生物个体的出生和死亡、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该石头上微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6.油菜是如皋地区常见的油料作物。

对秸秆进行氨化处理是一种通过添加外来氨源并利用氨化作用和碱化作用来降解纤维素的技术。

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油菜花开时,通过物理和化学信息吸引蜜蜂等昆虫为其传粉
B.蜜蜂与油菜之间存在原始合作的关系,能量能从油菜流向蜜蜂
C.对秸秆进行氨化处理,可提高其作为饲料的营养价值
D.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物的种间关系有:种间竞争、捕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寄生。

2、能量流动的过程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吸收、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3、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1)物理信息:鸟鸣、兽吼、颜色、光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或某个生长发育阶段,分解出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

这些分泌物不是对生物提供营养,而是在生物的个体或种群之间起着某种信息的传递作用,即构成了化学信息。

(3)行为信息:有些动物可以通过自己的各种行为方式向同伴发出识别、威吓、求偶和挑战等信息。

【详解】A、油菜花可以通过花的颜色(物理信息)和香味(化学信息)吸引蜂蝶,A正确;
B、油菜花开时,蜜蜂可从中采蜜,同时帮其传粉,二都之间存在原始合作的关系,蜜蜂采蜜过程中能量从油菜流向蜜蜂,B正确;
C、对秸秆进行氨化处理,可把秸秆中的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使之更易被吸收,从而提高其作为饲料的营养价值,C正确;
D、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经微生物分解后可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D。

7.下列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A.海带、梨树、酵母菌
B.蘑菇、水绵、洋葱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酵母菌是分解者,A错误;
B、蘑菇是分解者,B错误;
C、乳酸菌是消费者,C错误;
D、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紫菜和苹果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都属于生产者,D正确。

故选D。

【点睛】
8.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A.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1/C1×100%
B.食草动物粪便中能量包含在D1中
C.食草动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用B2+C2+D2表示
D.流经生态系统的太阳能总量中,A1大约占10~20%
【答案】BC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一个营养级(非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有: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④部分未被利用
【详解】A、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A1,所以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1/A1×100%,A错误;
B、食草动物的粪便是第一营养级传递至分解者的能量,即包含在D1中,B正确;
C、食草动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同化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可以用E1-A2或B2+C2+D2
表示,C正确;
D、流经生态系统的太阳能总量就是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即A1,D错误。

故选BC。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农作物周围的双子叶杂草,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
B.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生态系统中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叫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行为信息是指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行为信息。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①生物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生长素类似物不是生物产生的,而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农作物周围的双子叶杂草,属于人工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A错误;
B、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错误;
C、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故选D。

10.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

下图为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d表示丙中的四种生物,①~⑦表示相关的生理作用。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B.①②③④过程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
C.碳元素在图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循环往复
D.甲→a→c→b可能是图中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答案】D
【解析】
【分析】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A、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甲,甲是生产者,丙和甲都指向丁,丁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A正确;B、①生产者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②③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这些过程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B正确;
C、碳元素在图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循环往复,循环利用,C正确;
D、生物富集现象,沿着食物链营养级越高,含有的金属应该越多,a应该是食物链中营养级最高的一个,D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生态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作生态缸应密闭,放于室内通风、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
B.可通过构建概念模型研究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实验组土壤应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
D.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湿、避光的特点,用诱虫器采集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缸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瓶内的生物;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可通过构建概念模型研究;“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实验中,以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恒温箱中1h灭菌),以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利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利用了昆虫趋光性特点,取样器取样法利用了土壤小动物避光、趋湿的特性。

【详解】A、制作的生态缸应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温度上升过快,A正确;
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B正确;
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对照组土壤应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C错误;
D、利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利用了昆虫趋光性特点,取样器取样法利用了土壤小动物避光、趋湿的特性,D 正确。

故选C。

12.下列有关人与环境说法合理的是()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土地及水域面积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依靠生态工程建设,我们可以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D.生命系统的结构特征是开放性、复杂性、有序性、动态性、整体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

【详解】A、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收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
C、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物质循环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有了生态工程,也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老路,C错误;
D、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细胞一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复杂性、有序性、动态性、整体性,D正确。

故选D。

13.2023年8月24日,日本将核污水排入海洋,因核污水中含大量放射性核元素而引发全球关注。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核污水入海会污染海洋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B.放射性核元素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癌变,属于物理致癌因子
C.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后可能会被生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导致生物富集现象
D.核污水进入海洋后,由于海洋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不会破坏生态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A、核污水入海会污染海洋环境,使水域污染,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A正确;
B、核污水中的放射性核元素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癌变,可能引起生物基因突变,属于物理致癌因子,B正确;
C、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放射性物质最终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积累在食物链顶端,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核污水进入海洋后,会破坏生态平衡,D错误。

故选D。

14.在制作发酵食品的实践中,控制发酵条件至关重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作泡菜时,腌制的时间和食盐用量都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
B.在果酒发酵过程中,葡萄汁装入发酵瓶需留大约1/3的空间
C.制作果酒后,如要继续发酵制作果醋,需适当降低温度
D.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发酵: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无氧情况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可用于泡菜的腌制、乳制品的发酵。

【详解】A、制作泡菜时,腌制的时间和食盐用量都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变化,先增加后减少,A正确;
B、在果酒发酵过程中,葡萄汁装入发酵瓶需留大约1/3的空间,便于酵母菌繁殖,防止发酵过程中CO2的产生导致发酵液溢出,B正确;
C、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因此制作果酒后,如要继续发酵制作果醋,需适当升高温度,C错误;
D、泡菜腌制过程中,随着时间变化,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D正确。

故选C。

15.酸笋是螺蛳粉的灵魂,腌酸笋季节在春季。

当竹子出笋后,长出约30cm高时便可砍下,剥去笋壳,切成块或是切成笋丝、笋片,放于陶罐中,清水过面,撒上适量食盐,置于阴凉处一个月左右,酸味即出,
便可随食随取。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制作酸笋所需菌种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
B.为保证发酵成功,需将鲜笋和陶罐用沸水泡烫片刻
C.“清水过面”是为了创造无氧环境,减少杂菌污染
D.在制作酸笋时若加入“陈酸笋水”可加速发酵进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

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详解】A、腌制过程中产酸的细菌主要是乳酸菌,利用的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需要厌氧环境,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A正确;
B、鲜笋不能用沸水泡烫,因为制作酸笋的乳酸菌来自于鲜笋表面,B错误;
C、“清水过面”可以创造无氧环境,利于乳酸菌生存繁殖,同时减少杂菌污染,C正确;
D、“陈酸笋水”含有乳酸菌,在制作酸笋时若加入“陈酸笋水”可加速发酵进程,D正确。

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近年来,某地山中的林木常遭到山鼠的危害,而山下石榴园也常遭遇黄蓟马(一种害虫)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当地林业和石榴产业的健康发展。

(1)下列属于山鼠种群数量特征的有____(填序号)
①空间结构②迁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⑥生态位
(2)现运用标志重捕法对3公顷石榴园内的山鼠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首捕数为90只,标记后放回。

重捕数为50只,其中带标记个体数为10只,由于操作不当,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死亡2只,则石榴园内的山鼠密度约为____只/公顷。

(3)对于石榴园中的黄蓟马,技术人员通过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的方法来降低种群数量,其原理是____。

(4)黄蓟马危害的高峰期是5-9月,成虫冬天一般会全部死亡。

据此分析影响黄蓟马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属于____制约因素。

(5)科研人员设定了两个种群模型:一是具有较低的进攻性行为,能相互容忍,繁殖力较高,可能有留居的倾向(Ⅰ型);二是具有较高的进攻性行为,其繁殖力比较低,可能有外迁的倾向(II型)。

当山鼠种群密度大约在K/2时,其种群模型最可能为____型,判断的理由是____。

【答案】16.②⑤17.150
18.改变种群性别比例直接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进而降低种群数量
19.①.温度②.非密度
20.①.Ⅰ②.该时期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繁殖力较高,可能有留居的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