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多功能腰带——蹀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最早的多功能腰带——蹀躞
蹀躞是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称为蹀躞带,简称蹀躞。
据2013年扬州出土的隋炀帝墓葬中已有实物表明,至少在隋朝时即已有蹀躞。
隋炀帝十三环蹀躞
隋炀帝十三环蹀躞
西域民族多有佩戴蹀躞带,蹀躞上端有环,环上套挂着小带,用来悬挂物件,后为我国中原地区吸收,”十二事”是唐代将日常使用的剪刀、镊子、勺、罐、耳勺、牙签、燧、镌、鱼等实用性小物件用金属链子串起来,既做用具也兼备装饰之用的佩饰。
古代浪迹江湖的武者并不是把酒壶笛子和剑全塞在腰带里面的,而是使用“蹀躞”固定于腰间。
着蹀躞带的仕女《华妆仕女图》局部唐代(公元618-907年节愍太子李重俊墓出土壁画
一般而言,蹀躞带主要由带扣、带鞓(tīng)、带銙(kuǎ)、蹀躞、䤩(chá)组成。
皮革质的带鞓先钉数枚带銙,銙下有环,环上套挂若干小带即为蹀躞。
虽然这些名称今天听起来较为陌生甚至拗口,但从现存实物中我们能看出,这一时期的蹀躞带已与今天所用的腰带有了不少相似之处,同时很好地解决了随身杂物的携带问题。
唐九环白玉蹀躞带
唐九环白玉蹀躞带是一组出土于唐代何家村窖藏的玉质带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共计二十五件套,除带扣外,每个构件上还附有金钉和鞓,可断定为实用品。
蹀躞带这种装备最初来自西域游牧民族,后传入中原。
环数的多少表示主人的地位尊卑,镶嵌物的质地和多少显示其身份。
中晚唐后,蹀躞渐少,革带上只剩下带銙。
这条金銙银蹀躞带是大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中驸马腰部的原物,带鞓和系垂的小带用薄银片建造,银带鞓的前端铆有1件金带扣,套金带箍1件,中部钉11件方形兽面纹金带銙,后部钉5件桃形有孔金带銙,带末尾钉1件圭形金铊尾。
各条小带上钉有金带饰,并套有1件小金带箍,有2条小带,可谓是传统蹀躞带中的经典之作,极为宝贵。
宋代以来,带銙的组合样式逐渐以多枚方銙与一枚横装桃形銙的形式固定下来。
佩戴时方銙位于身后,材质上以金玉为贵,玉带銙不常见,但等级最高,仅皇帝及三品以上大臣才可佩戴。
明代白玉金垒丝镶红宝石蹀躞带一组
到了明代,带銙更见宽大,原本用作束腰的实用配件成了累赘的装饰品。
用作括结的带扣被更为方便卡扣的「三台」取代,带銙数量显著增加,䤩尾分别位于革带两侧,用于调节腰带长度。
此组蹀躞带共37块,每块用金丝包裹白玉,工艺精湛,缠绕朦胧,并在外面镶嵌红宝,精美繁复,为明代宫廷制品。
至清代,松垮的带銙已不见踪迹,革带改系在补褂之内,不再外露。
其上虽保留了方圆四枚带板,但已失去了彰显主人身份地位的用
途与舞台,渐渐式微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