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玺印基础知识:玺印各部位名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玺印基础知识:玺印各部位名称!
对于中国玺印各部位的名称,各家的分歧意见不多,其中有的有历史文献依据,有的是为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称呼。

1.印面。

除无文无图印(又称光面印)之外,为显现印文或图形之处,为玺印文化或印章艺术的核心所在。

单面印的印面向下;双面印的印面相背;多面印的印面除向下者外,印台、印背上均可以有。

2.印台。

又称印身,一般指纽以下部分。

如印台有一定高度,其四面又称作印墙。

有的多面印常在印台上作出印面。

朱元之后印台上有时刻款识。

战国以来,在有的印台上有装饰纹样。

3.印纽。

印台以上凸起部分,原为系带处,后演化为具有装饰及表示等级的用途。

4.印鼻。

实际为印纽的一部分,常在纽式的顶端,为系带处。

5.穿銎。

又称穿孔、穿带。

在附纽印上,为纽的一部分。

在无纽的双面印上,常置于印侧中部,为穿带的孔洞。

6.印背。

与印面正相背处,双面印、多面印常将此处作又一处印面。

隋唐之后,印背上有时刻款识。

印背一般较平,但对于台纽、坛纽玺印,则印背作成四坡状或阶级状。

少量玺印印背上有纹饰刻花。

7.绶。

自玺印起源直至秦代,绶本是玺印的系带。

自汉而后,绶的质地、颜色被赋予政治等级意义,例如东汉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赤绶,公侯紫绶,中二千石以上青绶,千石至四百石以上黑绶及黄绶。

因丝织品易于腐朽,故现代很少见到隋唐以前的印绶实物,有些古玺印纽间的印绶往往是宋以后收藏家的添加物,另在东汉“琅邪相印章”龟纽上见银环,亦具有相似于绶的功用。

8.款识。

最早见于东汉一私印印台上的记年款识,但仅此一例。

隋唐之后,公印常在印背、印台刻款,其内容有记印文内容、记时、记铸造颁发官署、记序号,有时刻为防倒盖的“上”字,等等。

这类公用印的刻款虽对后来流派印章的款识有很大影响,但与其艺术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南宋“张同之印”上见到隶体款识。

9.印囊、印函。

从战国到两汉,有些公私印配以丝织“印囊”,又称“印衣”,考古发掘中有时得见痕迹,随葬“遣册”中也往往记录。

从两汉时,有些公私印配以木制、金属制、骨角制“印函”,即“印盒”,带盖,盖平顶或盎顶,有镶嵌或刻花,在考古发掘中亦曾见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