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的发生与防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铃虫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介绍了棉铃虫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总结了棉铃虫为害特点、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关键词棉铃虫;发生;防治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rea(Hfi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昆虫,是为害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
以幼虫危害,钻入幼蕾取食形成“张口蕾”。
取食花粉头形成虫花,取食青铃形成烂铃,被害蕾、花、幼铃不久脱落,严重时全部脱落形成“公棉花”,造成严重减产。
1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l5~20mm,翅展27~38mm。
雌蛾前翅赤褐色或黄褐色,雄蛾多为灰绿色或青灰色;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很斜,末端达翅后缘,位于环状纹的正下方;亚外缘线波形幅度较小,与外横线之间呈褐色宽带,带内有清晰的白点8个;外缘有7个红褐色小点排列于翅脉间;肾状纹和环状纹暗褐色,雄蛾较明显。
后翅灰白色,翅脉褐色,中室末端有1褐色斜纹,外缘有1条茶褐色宽带纹,带纹中有2个牙形白斑。
雄蛾腹末抱握器毛丛呈一字形。
(2)卵。
近半球形,高0.52mm,宽0.46mm,顶部稍隆起。
初产卵黄白色,慢慢变为红褐色。
(3)幼虫。
初龄幼虫为青灰色,头为黑色,前胸背板为红褐色。
老熟幼虫体长
42~46mm,各体节有毛片12个,体色变化大,有绿色、黄绿色、黄褐色、红褐色等,前胸气门前2根刚毛的连线通过气门或与气门下缘相切,气门线为白色。
(4)蛹。
纺锤形,体长l7~20mm,赤褐色,第5~7腹节前缘密布比体色略深的刻点。
尾端有臂棘2枚。
初蛹为灰褐色、绿褐色,复眼淡红色。
近羽化时,呈深褐色,有光泽,复眼褐红色。
2生物学特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