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

它能干扰疟原虫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导致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到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进而达到抗疟的目的。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疟原虫是寄生在人体红细胞中的厌氧型真核生物
B.疟原虫的细胞内自噬泡排出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特点
C.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场所,疟原虫丢失胞浆会威胁其生存
D.在青蒿素的作用下,红细胞运输营养物质的速率不受影响
2.有关细胞内囊泡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内的RNA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质
B.蛋白质类激素经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
C.细胞器之间都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
D.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且不消耗能量
3.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不同方式,ATPase为ATP酶,在图示生理过程中还具有载体功能。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TP只影响方式③的运输速率B.吞噬细胞通过方式④吞噬病原体
C.低温会影响方式①~④的运输速率D.固醇类激素通过方式①进入靶细胞
4.如图为K+、Na+和a分子三种物质的跨膜运输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三种物质的运输方式都属于主动运输
B.加入线粒体抑制剂对K+的运输没有影响
C.一种物质可以通过不同的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D.载体蛋白③运输a分子的速率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无关
5.下列与物质跨膜运输有关的叙述,合理的是()
A.液泡中积累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B.腌制果脯过程中果脯变甜是蔗糖浸渍导致细胞死亡,蔗糖分子再进入细胞中
C.葡萄糖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消耗的是无氧呼吸产生的ATP
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6.将小鼠红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 溶液中,红细胞体积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KNO3溶液的起始渗透压小于红细胞内液的起始渗透压
B.与B点相比,A点对应时刻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较大
C.AB段失水使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大于KNO3溶液,从而出现BC段的变化
D.B点对应的时刻,KNO3 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
7.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同一细胞的线粒体膜、液泡膜对相关物质的相对吸收速率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膜、液泡膜对K+吸收速率的差异与这两种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B.线粒体膜、液泡膜对O2吸收速率的不同与线粒体、液泡的功能无关
C.线粒体膜、液泡膜对K+、Na+的吸收速率都有差异,这是受能量供应不同的限制D.线粒体膜、液泡膜对图中相关物质的吸收与生物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8.由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方式a离不开载体蛋白的协助
B.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9.将人体红细胞分别置于浓度为0.9%、0.6%、1.2%的a、b、c三组氯化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对其细胞形态叙述错误的是()
A.a组细胞不发生渗透作用
B.浸泡过程中也有水分子从b组细胞渗出
C.c组细胞因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
D.若向a组烧杯中加入少量葡萄糖,细胞可能会皱缩后恢复原状
10.下图中Ⅰ~Ⅳ说明了物质和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均为主动运输
B.Ⅱ和Ⅲ为主动运输,Ⅰ和Ⅳ为被动运输
C.Ⅰ、Ⅱ和Ⅳ为渗透作用
D.Ⅲ为主动运输,Ⅰ、Ⅱ、Ⅳ为被动运输
11.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是主动转运吸水的结果
B.甘油跨过质膜运输时会使质膜上的载体蛋白发生形变
C.细胞所需的离子都是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细胞
D.变形虫从周边环境中摄取食物不需要借助载体蛋白的转运
12.下图为某学生观察到的细胞质壁分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1、2、6组成了细胞的原生质层
B.图示状态下,6处的浓度一定大于7处的浓度
C.图中7是细胞液,其颜色正在逐渐变浅
D.图中1是细胞壁,6处充满了外界溶液
13.下列物质合成或运输的过程中不需要消耗ATP的是()
A.胰岛素的合成过程B.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
C.人成熟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D.根毛细胞吸收K+的过程
14.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的部分结构,图中A、B、C、D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D共同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B.癌细胞容易扩散与细胞膜上A的增加关系密切
C.若是胰腺细胞膜,胰蛋白酶以d方式分泌
D.若是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则O2、CO2分别通过b、c方式运输
15.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表述,正确的是()
A.物质跨膜运输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B.小分子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
C.被动运输既不消耗能量,也不需要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
D.蛋白质分子通过载体的作用进入细胞内,并且要消耗能量
16.图表示细胞膜的结构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①彻底水解后形成单糖和氨基酸
B.细胞膜的流动性与②③④均有关
C.b可表示尿素分子进入细胞的过程
D.c可表示无机盐离子进入细胞的过程
17.离体培养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经紫外线处理后,对甘氨酸的吸收功能丧失,且这种特性在细胞多次分裂后仍能保持。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细胞对氨基酸的需求发生变化
B.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缺失或结构发生变化
C.细胞壁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通透性降低
D.紫外线处理破坏了细胞中催化ATP合成的相关酶系
18.基于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原理的理解判断,下列各项无法
..通过质壁分离实验证明的是()
A.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B.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C.成熟的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吸水D.水分子可以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19.下图表示渗透作用装置图,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蔗糖分子不能通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

图中溶液A、B、a、b均为蔗糖溶液,其浓度分别用M A、M B、M a、M b表示,且M A>M B,M a=M b>M A。

一段时间达到平衡后,甲装置、乙装置液面上升的高度分别为
h1、h2,a、b的浓度分别为M1、M2,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若h1>h2,M A=M B,则M a<M b
B.若h1>h2,M A=M B,则M a>M b
C.若M a=M b>M A>M B,则h1<h2,M1>M2
D.一段时间后,A→a与a→A、B→b与b→B的水分子扩散速率均相等
20.细胞膜的特性和功能是与其结构相适应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使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
B.由于磷脂双分子层的内部是疏水的,所以水分子不容易通过细胞膜
C.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有物质运输功能,糖蛋白与细胞间信息传递有关
D.细胞的变形及生长现象,不支持罗伯特森的细胞膜静态结构模型
21.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同一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以相同,如氨基酸进入肝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
B.不同物质进入相同细胞的方式可能相同,如氨基酸和核苷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C.同一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
D.不同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能相同,如乙醇进入胃上皮细胞和钾离子进入神经细胞
22.Na+-K+泵是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表面的一种载体蛋白,如图所示,它具有ATP酶活性,能将Na+排出细胞外,同时将K+运进细胞内,以维持细胞内外Na+和K+的浓度差。

载体蛋白1和载体蛋白2依赖细胞两侧的Na+浓度差完成相应物质的运输。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示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图中细胞对C6H12O6和K+的吸收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C.载体蛋白2可能与细胞内pH的调节有关
D.图中各种载体蛋白只具有运输功能
23.下图表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放入甲、乙、丙三种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前、后的形态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结束时,甲溶液的浓度会升高
B.放入甲溶液中的细胞原生质层不再增大的原因是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
C.乙溶液中的细胞达到稳定后水分子不再进出细胞
D.浸入丙溶液中的细胞放在清水中过一段时间一定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24.下图表示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形态变化。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到②中该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大
B.当②的体积稳定时内外溶液浓度相同
C.③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后的复原过程
D.施肥过多出现烧苗与①到③变化有关
25.下图表示两种跨膜运输方式中溶质浓度与扩散速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由扩散中溶质扩散的速度随溶质浓度增加而增加
B.协助扩散中溶质扩散的速度随溶质浓度增加而增加
C.协助扩散的速度受到膜上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
D.相同浓度时,协助扩散的速度远大于自由扩散
26.蚕豆细胞能利用质子泵所产生的H+浓度梯度推动蔗糖的吸收,这种蔗糖吸收是利用H +势能逆浓度梯度进行,其方式如下图所示。

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泵转运H+、蚕豆细胞吸收蔗糖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
B.H+-蔗糖共转运的蛋白质在转运蔗糖过程中需要消耗ATP
C.若降低外界溶液的pH,会使细胞对蔗糖的吸收量减少
D.若提高外界溶液的蔗糖浓度,会使细胞对蔗糖的吸收量减少
27.甲、乙分别为物质进出细胞的坐标图和模式图。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表示的两种运输方式没有共同点
B.物质利用甲图方式由膜外运输到膜内一定消耗氧气
C.图乙所示细胞可能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此图表示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方式
D.肠道吸收乳汁中免疫球蛋白的过程可用图乙的跨膜运输方式表示
28.建国70周年之际,中央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以表彰他在水稻培育方面的贡献。

袁隆平培育的“海水稻”,具有良好的抗盐碱、耐淹等特点。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海水稻”细胞液的浓度比淡水稻低
B.“海水稻”在盐碱地中生长主要进行有氧呼吸
C.“海水稻”吸收矿质元素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海水稻”根细胞依靠渗透作用吸收矿质元素
29.胃内的酸性环境是通过质子泵维持的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K+进入胃腔不消耗能量
B.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属于主动运输
C.胃壁细胞内K+的含量影响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大小
D.K+进出胃壁细胞需要相同载体蛋白的帮助
30.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
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4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h内液泡中水没有通过细胞膜排出细胞外
C.2~3h内物质A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
D.0~1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二、多选题
31.下表为甲同学用某浓度KNO3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所测得的数据,图为乙同学用另一浓度的KNO3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所绘制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时间(min)246810
原生质体相对大小90%60
%
30%30%30%
A.乙同学的实验进行到T2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此时细胞液浓度一定等于外界溶液浓度
B.乙同学在实验进行到T1时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此时细胞液浓度一定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C.甲同学实验进行到8 min时质壁分离达到平衡,滴加清水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甲同学所用溶液浓度要大于乙同学
32.物质的跨膜运输对细胞的生存和生长至关重要。

下图为几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示意图。

请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组成细胞膜的A、B两种物质通常不是静止的
B.丙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中物质一般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
C.甲、乙、丙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对于维持活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均有重要意义D.乙醇跨膜运输通过乙方式进行
33.下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有关的图像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与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相同
B.图丁可代表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
C.环境中氧浓度变化对图示代表的所有运输方式均有影响
D.抗体和胰岛素的释放方式均与戊图代表的方式相同
34.为研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某同学将某植物的叶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甲物质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植物的叶表皮细胞是具有液泡的活细胞
B.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
C.细胞液中的H2O可以经协助扩散进入甲物质溶液中
D.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该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
35.如图表示某物质排出细胞的过程(下方表示细胞内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囊泡中包裹的物质可能是小分子
B.囊泡中包裹的物质没有穿过细胞膜
C.变形虫摄食过程与此过程相同
D.此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三、非选择题
36.图 1 表示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某种矿质离子的示意图,图 2 表示某生物膜的部分结构,图中A、B、C、D 表示某些物质,a、b、c、d 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表示的物质运输方式是________,请你说出判断的理由(至少两种) 。

(2)如果图 1 中的矿质离子在土壤中含量过高,会导致植物死亡,请你分析植物死亡的原因:________。

(3)如果某种药物只抑制图 2 中a 的运输而对 c 的运输无影响,请说明药物作用的机理:______。

若图 2 是癌细胞的细胞膜,则_______(填写字母)比正常细胞少,可以表示细胞吸收O2和排出 CO2的方式分别是
__________(填写字母)。

(4)某哺乳动物的一种成熟细胞除细胞膜外,不具其他膜结构。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在一定O2浓度范围内,K+进入该细胞的速度与O2浓度关系的是________。

A.B.C.D.
37.A图为某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B图为某动物细胞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途径,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A图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会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则结构10的体积变化______,原生质层是由______(填标号)构成。

(2)A图细胞与蓝藻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用含15N标记的氨基酸注射到B图细胞,发现在合成分泌蛋白的过程中出现放射性的膜性部位先后依次为______(填标号),控制该过程的结构是______;囊泡与结构⑤融合依赖于生物膜的______特点。

(3)B图中有的分泌蛋白必须有相关信号作用才能分泌,则信号作用的结构是______,也充分说明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是______。

38.物质的跨膜运输对细胞的生存和生长至关重要。

如图表示几种物质和病菌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
(1)物质甲与丙进入细胞的方式称为_____,与丙物质相比,甲物质进入细胞需要借助_____,该物质是在细胞内的_____上合成的。

(2)若向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物质_____(填“甲”、“乙”或“丙”)进入细胞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该物质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对细胞生存的意义是_____。

(3)若图示细胞膜是人体内白细胞的一部分,那么白细胞摄取病菌的方式是_____,这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的结构特点。

39.TPC家族蛋白是溶酶体膜上重要的Na+通道,其在调解溶酶体pH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下图为TPC受细胞营养状态调控示意图,箭头粗细代表离子运输量的多少。

①细胞在营养充足的条件下,H+以_______的方式向溶酶体内部转运,形成溶酶体内部的酸性环境。

②当细胞营养物质缺乏时,导致ATP减少,进而解除mTOR对TPC的_______作用;同时,H+向溶酶体内部转运过程_______,导致溶酶体内部pH升高。

升高的pH进一步
______TPC通道,使Na+向溶酶体外运输速率______,造成溶酶体内部的阴性环境,促使H+向溶酶体内部转运,最终恢复溶酶体内部pH的稳定。

(2)动物在野外环境中经常面临食物匮乏的情况,通过上述机理保证溶酶体内_____的活性,从而_______自身衰老的细胞器,为动物提供营养物质。

40.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比如:膜蛋白)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

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

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1: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2。

请回答问题:
(1)细胞膜以_____________为基本支架。

(2)该实验中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发现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行恢复;②被漂白区域内外_____________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_____________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_________(填:“①”或“②”),说明细胞膜具有
___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

(4)图3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a、b、c、d、e表示运输方式。

人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细胞外的液体)高30倍,Na+的浓度却只有血浆的1/6。

据此可知e可以表示__________(从下列选项中选择),该过程属于_________反应(填“吸能”或“放能”)需要利用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结构式可以简写成________。

A.红细胞吸收K+ B.红细胞排出K+
C.红细胞吸收Na+ D.红细胞排出Na+
41.图甲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示意图(1~4代表物质运输的方式)。

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脂溶性的有机小分子通过图甲中的__________(填标号)方式进入细胞,影响这种运输方式速率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

(2)图甲中2与3相比,2具有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3、4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中,被转运物质不需要与转运蛋白结合的是
__________。

(填标号)
(4)图甲中2方式的转运速率与能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a、b两点转运速率的限制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青蒿素能干扰疟原虫中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影响其能量的供应机制。

疟原虫的细胞内自噬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详解】
A、疟原虫具有线粒体,是寄生在人体红细胞中的需氧型真核生物,A错误;
B、疟原虫通过胞吞获取食物,胞吞现象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质基质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的场所,也是细胞代谢中心,疟原虫丢失胞浆会威胁其生存,C正确;
D、析题意可知,青蒿素能干扰疟原虫中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但红细胞自身运输营养物质的速率不受影响,D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考生需识记细胞各结构和功能,明确题干中青蒿素的作用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细胞核内的RNA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A错误;蛋白质类激素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经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加工成熟,经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B正确;有些细胞器没有膜结构,如中心体与核糖体,不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C错误;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同时消耗能量,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膜泡运输及细胞结构间联系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自由扩散,②是协助扩散,③是主动运输,④是胞吞。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A、ATP影响主动运输和胞吞作用,A错误;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属于胞吞,B正确;
C、低温影响酶的活性和膜的流动性,所以对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影响,C正确;
D、固醇的本质是脂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考生在判断运输方式时首先运输的方向,顺浓度梯度的是被动运输,逆浓度梯度的是主动运输。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载体①运输离子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属于主动运输;载体②运输钠离子需要载体,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载体③运输的物质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
A、图中3种物质运输方式有载体①参与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a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出细胞是协助扩散,A错误;
B、K+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加入线粒体抑制剂对K+的运输有影响,B错误;
C、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等不同转运方式进出细胞,如图中的a分子,C 正确;
D、载体③运输物质a的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及载体数量有关,D错误。

故选C。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自由扩散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氧气、二氧化碳、甘油等;协助扩散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特点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吸收葡萄糖。

【详解】
A、液泡膜也是一层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A错误;
B、果脯在腌制过程中,细胞由于失水过多而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蔗糖进入细胞,B正确;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但葡萄糖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ATP,C错误;
D、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D错误。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图分析,AB段细胞体积变小,说明硝酸钾溶液的起始浓度大于红细胞内液的起始物质量浓度,细胞失水,A错误;AB段细胞体积变小,细胞失水,则B点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大于A点,B错误;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使得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高于外界溶液,细胞吸水,才出现BC段,C错误;B点细胞体积不变,说明KNO3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D。

7.D
解析:D
【解析】
K+、Na+跨膜运输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均需要载体协助和消耗能量,因此线粒体膜、液泡膜对K+、Na+吸收速率的差异与这两种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也受能量供应不同的限制,A、C错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需要消耗O2,因此线粒体膜、液泡膜对O2吸收速率的不同与线粒体、液泡的功能有关,B错误;线粒体膜、液泡膜对图中相关物质的吸收以生物膜的流动性为基础,与生物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D正确。

8.C
解析:C
【解析】
方式a与载体无关,只与浓度有关,A错误;分析坐标曲线可以看出,a为自由扩散,b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自由扩散(即方式a)运输,B错误;方式b的最大的转运速率与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C正确;抑制细胞呼吸,能量供应不足,导致主动运输受阻,而与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无关,D错误。

【考点定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名师点睛】探究物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