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6: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

”参议院接着补充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变化表明
A.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
B.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中外融合,新旧并存
D.南京临时政府反对封建迷信
2.清人在《清稗类钞》中记载: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昂。

”材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A.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
B.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
C.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
D.清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
3.《新华字典》是中国最为普及的一部工具书,其中一次修订增加了如中国梦、正能量、基层民主、市场经济、城镇化社区、低保、3G手机、期货交易、超市等上百个新词。

这些新增的信息本质上反映出
A.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
B.“双百”方针遭到重大破坏
C.各条战线拨乱反正的具体体现
D.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经济新气象
4.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
A.粮票―→股票
B.大人―→先生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
5.1968年,成都军区军训部为购买一辆自行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写了一封信:“五金
公司负责同志:战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

这封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部门交流频繁,行政效率较高B.国家全力备战,民政服务军事
C.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D.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
6.下图是1922年《上海》一书中的弄堂大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上海居民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反映了近代社会的性质
C.中国传统民居、服饰消失殆尽
D.英语、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7.下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

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

”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
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
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
D.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
8.有中国近代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

”意即: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

从文明角度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B.近代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
C.近代中国西餐已经普遍盛行
D.近代中国饮食仍然受传统思想影响
9.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中山装、旗袍B.面包房、咖啡屋
C.西式别墅D.火车、汽车
10.1877年《申报》专栏《津门纪略》记载说:“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在城内帮佣,尚不失本来面目。

略过数月,或迁出城外,则无不心思骤变矣。

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

”这一描述实际上反映了
A.作者对女子出外做工持反对态度
B.西方工业文明导致传统道德的崩溃
C.《申报》以宣传传统思想为宗旨
D.近代城市生活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
11.康有为“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尤遭戏侮,斥为臀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的这一号召
A.推动了近代“断发易服”的序幕
B.已经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C.推动政府全面颁布剪辫易服法令
D.推动中国男子更换近代发型
12.“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恒源纱厂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上海作为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商业都市,其艺术文化各领域的形成被打上了舶来的烙印,其建筑风格也不例外。

在上海的建筑中,有的反映纯民族的建筑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机结合……上海住宅的多样性,正是海派建筑所具有的最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既
讲建筑质量,又注入了多种文化。

除住宅外,上海外滩50多幢风格迥异的高层建筑群,就被人们称之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在这里,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的原汇丰银行大楼,折衷主义的沿江海关大楼,文艺复兴形式的和平饭店南楼,注重装饰艺术的和平饭店北楼和带有中国传统符号的现代建筑——中国银行大楼等等。

在上海的近代建筑中,既可以找到几乎是十分纯正的历史形式,但又同历史上的建筑一样,又不完全纯正,表现出明显的叠合、拼贴和生成的建筑风格。

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几乎都可以在上海的近代建筑中找到。

从古埃及的建筑、古希腊、罗马的建筑柱式、拜占廷式、罗马风式、俄罗斯东正教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式,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的风格,中国古典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在地域范围遍及英国式、德国式、法国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美国式、印度式、日本式、俄国式、北欧式以及伊斯兰建筑的风格,有的从整体上,也有的只是在建筑装饰上体现了这种地域性风格。

——摘编自冯风《近代上海变迁研究》材料二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在研究历史问题是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摘编自《史学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请利用材料二的理论范式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上海建筑风格特点的认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
『答案』A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昂。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提倡分餐制,故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故B排除。

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过于绝对,故C排除。

材料也不能说明清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故D排除。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饮食
3.
『答案』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迁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建国初期,我国物资比较匮乏,实行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粮票是凭证。

1992年以后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股份制企业,发行股票,股票变成了新的凭证,故『答案』为A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迁
5.
『答案』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迁
6.
『答案』B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的变化,从图片中的英文和题干中的时间可以判断B项正确。

A项错在“完全”,排除;C项错在“消失殆尽”,民居应是中西结合,服装也是中西都存在,排除;D项中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从图片中看不出来,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迁
7.
『答案』D
『解析』电灯没有明火,而且不能像火柴一样来点烟,这说明画中人物不知道电灯这一新兴事物的性质。

故漫画反映了中国民众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存在局限。

所以本题选D项,不选ABC三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迁
8.
『答案』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迁
9.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可知是指中西合璧的产物,所以中山装、旗袍正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是西式事物,不能体现中西合璧。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迁
10.
『答案』D
『解析』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影响
11.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了康有为的“剪辫”思想,对近代“断发”起到推动作用,故A正确;康有为主张维新改良,故B有误;民国初年政府才颁布剪辫易服法令,故C不符合史实;D 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思想
12.
『答案』A
『解析』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
『答案』(1)特点:既讲质量又注入多种文化,具有多样性、兼容性、广泛性、开放性。

原因:列强侵略,上海最早成为通商口岸,接受西方文化较早,是一个思想多元化的城市。

近代上海经济的发展以及逐渐融入世界,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商人、人才,奠定了人才基础。

近代建筑师接受了西方文化试图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

(2)认识: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第一批通商口岸,西方许多国家商人和建筑人才来到上海,按照西方的建筑风格改造上海城市,使上海城市具有了上述特点,这一特点正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表现,正是在这一碰撞中,中国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推动了中国建筑的近代化,使上海具有了国际大都市的风格特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