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原因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 :10.3969/j.issn.1673-6060.2011.07.031
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原因探究
刘秀英
(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摘要:近期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自杀死亡现象呈逐年上升趋势。

因此,探寻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原因显得尤为必
要与紧迫。

文章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大环境诸方面分析了目前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的成因,为应对策略提供有力的支持,以期控制和杜绝大学生自杀惨剧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倾向;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B8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6060(2011)07-0110-04
收稿日期:2011-04-03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河南省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筛查及预防机制研究”(2010-ZX -252)作者简介:刘秀英(1974-),女,河南周口人,讲师,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研究。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自杀死亡的数量呈逐年增
加趋势,并且呈现出与社会上其他人群的自杀死亡
情形明显不同的特征。

2006年11月,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林某,从位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校园的一栋教师公寓楼18层楼顶坠楼身亡,瞬间结束了自己19岁的生命;2007年5月,清华大学34号楼一建筑学专业大三女生跳楼身亡;2008年全国直属高校共发
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
分布于13个省38所高校,是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高发年;2010年1月12日,温州某大学的在校生小王,留下一份带着泪水的遗书后,在洞头一风景区跳崖身亡。

大学生自杀死亡
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而且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影响了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的自杀死亡现象何以会如此突出,而且呈上升趋势
呢?这表明开展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
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保障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造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纵观他们自杀前的种种思想和行为表现以及自杀实施过程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在校期间的相关心理问题是导致大学生产生自杀倾向的根本原因
(一)心理认知的缺陷是大学生无法逾越的障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在此阶
段,
大学生增强了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但心理依然不够成熟,自我评价具有片面性,导致了
大学生自我认知的不准确。

在此阶段,
大学生还面临着十分突出的适应与发展问题,特别是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能力的考验、人际关系的调整等,使大
学成为大学生适应和调整自己心态、
自我整合、与社会整合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心灵成长的关键场所。


一次次的挫折经历中,
大学生完成了自己的成长,同时也完成了心灵的蜕变,这一过程是艰难甚至痛苦
的,
却又是每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

尤其是80、90后的大学生,他们个性中与他人攀比的特征较为明
显,
在比上不足的情况下,常怀妒忌之心,抱怨上天不公平,
这样心灵的生命就开始萎缩,心理开始变得扭曲,久而久之,又因嫉妒而产生出不良的动机。

来自各方面的矛盾和压力一旦得不到及时疏导与化解,很容易使心理脆弱的大学生产生心理扭曲、人格缺陷与人格障碍,会觉得生活无聊、空虚,在外
界压力和内心空虚不断的冲击下就会迷失方向,
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据近期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所有这些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恋爱心理不成熟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正处于16 24岁的大学生身心趋于成熟,性意
11第7期No.7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年7月Jul.2011
识增强,与异性交往欲望强烈,对爱情充满美好向往,使大学生活平添了许多浪漫与温馨。

但是,由于缺少青春期生理、心理方面的系统教育,对婚姻、恋爱观的认识不足,很多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再加上对毕业后的发展前景不确定,经济不独立,失恋成为多数恋爱学生的结局。

一方因为对方绝情断交而不能接受,总期望对方能回心转意,重归于好。

另一方置对方冷淡于不顾,痴心不改,屈辱相求。

有的信件频仍,有的围追堵截,甚至百般纠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失恋的打击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自卑、消沉、苦闷,对生活丧失信心,精神开始失常甚至产生绝望、报复等一系列异常心理。

目前,因恋爱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比例在上升,由于情感问题导致的自杀、他杀,已占到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很大比例,一些女大学生因怀孕流产、难产出现人身伤亡事件更是频频发生。

(三)学业、就业的心理负担往往使大学生危机重重
当前,社会形势对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大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相对脱节及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使大学生在社会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认为,一定程度的学业、就业压力能够推动大学生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当压力过于沉重且超过了个人所能承受的限度,就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同时,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失业率的不断提高和下岗职工的增多,使大学生对未知社会产生了恐慌,一部分大学生加入“啃老族”大军,一部分感到无助、无奈、无望,因此丧失了生活信心,走上了绝路。

二、“特殊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产生自杀倾向的主要原因
(一)“残缺型家庭”容易诱发大学生早期身心不健康
“残缺型家庭”主要是指那些结构不完整的家庭,即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使子女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教育,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这一切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很难形成良好的人格,诱发了大学生早期身、心不健康状况的产生。

研究表明:生活在残缺型家庭中的大学生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与完整家庭大学生相比,残缺型家庭大学生与同伴关系、父母关系较差,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

在青少年教育中,父母是第一位老师,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

如果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家庭重组,以致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灵将遭到致命的摧残。

长期的内心痛苦,心理失衡,渐渐地使他们形成孤僻、冷漠和封闭的心理状态。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愿和人交流,而是闭门苦思,在心理无法得到平衡的时候,很可能采取极端的手段。

(二)“独生子女家庭”易导致大学生任性、自私、性格孤僻等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生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从小缺乏艰苦的磨练,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差,经历挫折的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在价值观上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等。

他们普遍自我意识较强,个人期望值高,但缺少团队意识、奉献精神和调适能力,优越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日趋淡化,造成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反差容易使他们产生疑惑、失落、空虚、悲观等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

独生子女大学生因大学期间无法适应独立生活、无法转换生活角色而使心理问题日趋严重。

一些大学生心态不正常,易导致他们的任性、自私、性格孤僻等问题发生,或产生交际恐惧症、自闭症等疾病,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不会处理和调适,容易出现过激行为或产生轻生念头。

(三)“贫困型家庭”背景易造成大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我国普通高校自实行并轨收费制以来,高额的学费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不小的负担,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失学。

这些大学生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以及择业就业的压力,往往是自尊与自卑并存,焦虑与抑郁并存,自强意识与依赖心理并存,软性自卫与自我封闭并存,亟需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和劝慰。

更有极少数学生不思进取、态度消极,甚至产生仇富、仇视社会的心理,并进一步为这种矛盾心理所困扰、扭曲,从经济上的贫困演化为精神上的贫困,一旦出现某种刺激因素,便会选择自杀等极端方式来解决问题。

而且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往往被寄予很高的期望,父母借钱供其上
111
刘秀英: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原因探究第7期
大学,他们成为改变家庭现状的惟一希望,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懂事的学生感觉对不起父母,压力也极大,过重的压力造成沉重的思想包袱是导致大学生走上绝路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贫富差距拉大,贫困家庭的学生与富裕家庭的孩子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方面的攀比也容易导致贫困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和压力。

少数大学生在身处困境时不能正确面对,缺少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勇气,反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的极端作法。

三、高校教育与管理的欠缺加剧了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发生
(一)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体制不健全,大学生心理问题缺乏疏导
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责任也并不能全部归结到大学教育的不足,是整个教育体制长期不注重学生德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最终结果。

众所周知,中小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评定学生优良的最终尺度,长期以来只注重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忽略了学生德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锻炼,造成学生智育与德育、心理发展的不平衡。

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又明显地不成熟。

因此,在各种压力、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防卫和干预机制,致使他们很难顺利走出心灵的沼泽。

虽然高校大多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开设了心理课和德育课,但是由于机构小,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等原因,往往不能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

据统计,在香港每1000名学生中就有1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在北京市开展心理咨询的28所高校中,该比例仅为万分之六。

如果将兼职人员排除在外,仅为万分之二,而且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人员大多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

这种状况对于众多需要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况且许多大学生由于认识上的误差,往往不能坦然接受心理咨询。

这种供需不足的状况,最终会导致不可避免的出现自杀、他杀等过激行为。

(二)生命观误区导致当代大学生缺少生命认同感,漠视生命的价值
学校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德智体全面教育的场所,对学生生命观的形成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然而,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人类早期的人文主义价值理念的追求。

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模式占主导,过分重视知识传授、文化学习,基本忽视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尤其缺乏引导其对生命价值及意义的思考,甚至对于有关生命的基本常识也缺乏教育。

更没有把学生引入生命领域的探寻和思索中去,没有教育学生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导致现在的大学生不仅缺少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更缺少对生活品质和死亡品质的认识。

很多“新新人类”的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薄弱,竟然认为“我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我为什么不可以自杀呢?”还有些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承受力较低,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生活没有目标,得过且过。

在遇到挫折和困扰时,一些大学生相对自闭,缺乏对他人的信任,不主动寻求援助,导致了很多自杀和杀人行为的发生。

近期,李艳等对河南省5所高校有关生命教育的现状问卷调查发现,5所高校均没有设置生命教育课程。

在问及“你了解生命教育的内容吗?”,回答了解的仅占受访总人数的5%;不了解的占63%;说不准确的占32%。

大学生对生命普遍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而对生命认识上的缺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生活、生命的错误态度。

四、不良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自杀倾向的潜在诱因
(一)某些社会媒体的不良宣传,网络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虽然比一般的青少年智力发展快,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较具有理性。

但是,他们毕竟还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时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完善,对事物判断的能力尚有欠缺,如果过多的接受大学生自杀等非正常死亡方面的宣传,就会在他们心理上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

国内外某些报刊、影视媒体、网络中对悲观厌世情绪的大肆渲染、对非正常死亡行为的细致描述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还缺乏足够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大学生。

打开电视,看到引进的国外影视大片;翻开报纸,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走进书店,发现的是形形色色的外文原版书籍;进入互联网,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进入了万花筒,它们确实为大学生提供了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但也带来了诸多的“传媒垃圾”,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尤其是网络,由于其虚拟性、隐匿性,使某些自制力不强或本来就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找到了宣泄和解脱地方,在网络的虚幻世界里为所欲为,形成网上网下双重人格,有些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网络性心理障碍”,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
211
2011年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障碍、人格障碍,甚至产生自杀倾向的意念和行为。

(二)突发危机事件带给大学生的焦虑感
突发危机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料性、危害大、影响范围广泛等特点,是个体难以把握和控制的。

在遭遇此类事件时,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普遍有着不安、害怕、悲伤、忧郁、缺乏安全感、焦虑甚至恐惧等深刻的情绪体验,严重的会导致认知和行为障碍。

对突发危机事件带来的心理影响没有及时进行干预,会长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行为稳定。

当今,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发生似乎越显频繁,不管是由于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危机事件,象SARS、空难、台风、冰雪灾害、火车相撞、洪灾、各种暴力恐怖事件和地震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给大学生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引发了普遍的社会焦虑,甚至对人自身安全的怀疑。

尤其是我国最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突发性危机事件,其阴霾几乎时刻笼罩着每一位大学生,导致他们自杀倾向发生。

(三)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道德缺失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东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更为激烈。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在经济上加强合作的同时又通过各种渠道推行文化霸权,向青年学生不断宣传和渗透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与碰撞造成大学生传统道德文化的缺失,某些人片面追求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观,思想颓废低俗、伦理道德沦丧,不愿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等也成为高校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又一动因。

参考文献:
[1]众乐网.大学生2006年自杀事件盘点[DB/OL].http:// lelele.com.cn/job/j1/200612/7282.shtml.
[2]无忧睡眠网.2001-2007大学生自杀不完全统计(4)[DB/OL].http://www.51sleep.com/n/2/12473-4.shtml.[3]金羊网.广东去年26名大学生自杀身亡[DB/OL].ht-tp://www.sina.com.cn/2009-04-23.
[4]2010年大学生自杀统计(更新中)[DB/OL].http://hi.baidu.com/lopenx/blog/item/a1f12a00afeb9d0e738da59a.html/2010-07-04.
[5]王郭送.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1):131-132.
[6]酷酷石家庄.石家庄学院女大学生不堪就业压力[DB/OL].http://www.qqsjz.com/show.asp?id=49983.
[7]赵祥禄.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若干问题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3):60.
[8]李艳.河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认知态度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18.
[9]管晓琴.大学生自杀及其认知干预策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458.
[10]顾红霞.刍议大学生自杀原因及预防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6(6):8.
[11]朱兰芳.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探究及危机干预[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28.
[12]刘秀英.“问题家庭”学生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对策研究[Z].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9-JKGHAG-448).
[13]肖迪.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湘潮:下半月,2009(6):26.
(责任编辑:宋艳丽)
The reason research in suiciding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Liu Xiuying
(Zhongy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engzhou450007,China)
Abstract:Recent survey found that suici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en raising current.A college student was dead,teachers and students deplored.Family members,especially,parents were hurt deeply and our country was los-ing too.That is to say,the reason researching in suiciding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ecessary and urgent.The article analysed the reason of college students’suicide presently from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family schools and the surrounding of society,that is providing support powerfully,in order to cortroling and stopping suicide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suiciding tendency;reason analysis
311
刘秀英: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原因探究第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