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敏锐捕捉华人移民生存动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早吸引我对孙博予以关注的,是其长篇小说《
回流》,这部作品启发我在《新移民小说研究》这本小书中对留学生归国潮做出恰当预测。
认识孙博后,我对其创作有了较多了解,发现不光是《回流》,他的其他作品也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华人新移民在海外的最新生存动态,充分体现出他作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敏感和眼光。
一、兼顾写实与虚构———既做媒体人,又做写作人
孙博,男,原名孙曰融,有笔名南方、郁榕等。
196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师大中文系和心理学硕士班。
加拿大华人新移民作家、资深编辑、编剧,定居多伦多。
大学毕业后,孙博留校,在短期内担任过讲师和教育杂志的编辑,但他很快又将兴趣转移到主攻心理学上去。
移居加拿大后,他曾任滑铁卢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皇家印刷出版公司销售经理、多伦多《世界日报》编辑主任、加东《星岛日报》资深编辑、多蒙文化传播公司策划总监,现任加拿大网络电视( )总编辑、加拿大中国笔
会会长、多伦多华人作协会员。
孙博的创作活动,始于他移居海外之后。
迄今为止他已在海内外发表数百万字的小说、散文、评论,其作品被收入
孙博
院
敏锐捕捉华人移民生存动态
倪立秋
作者近照
004
. All Rights Reserved.
多种文集并翻译成其它文字。
1990年底,孙博告别上海亲人,踏上天寒地冻的加拿大。
在北国漂泊的岁月里,他和许多留学生和新移民一样,饱尝“洋插队”的辛酸苦辣。
打工之余,他从当地图书馆借阅中文书籍,并慢慢拿起笔写些海外生活杂感,记录自己在陌生国度里那些独特的生活点滴与心灵挣扎。
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孙博发表了十多万字作品,于是他心中萌生起要出版一本散文集的念头。
他深知大陆出书不易,遂到图书馆查找台湾所有出版社名录,最后选中14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提纲和五篇样稿投入信筒。
一个月后,先后收到了六家台湾出版社的回音,其中有一封是水牛出版社发来的稿件录用函。
1992至1996年,孙博任职多伦多《世界日报》编辑主任。
1993年,孙博又到一家大型中文日报当新闻编辑,后来还兼任同一报系的周刊记者,他深入采访各行各业人物,广结三教九流,人生阅历因此倍增,写出了一系列专题报道,这些专题报道曾多次被海内外报刊转载,从此他正式投身媒体行业,成为一名媒体工作者。
1994年的圣诞平安夜,孙博编写完《您好!多伦多》散文集,其中共收入130篇长短不一的文章,他将该书分成六辑,包括多伦多姿采、入乡要随俗、生活万花筒、多城故事多、情在不能醒、岁月听流声,还在书中附上50多幅反映多伦多风土人情的彩色照片。
1995年,孙博第一本散文集《您好!多伦多》在台湾水牛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完全靠自己投稿出版的第一本书,因此他备受鼓舞,重拾“作家梦”,并一发不可收拾,从此笔耕不辍。
1996年,台湾水牛出版社出版孙博的纪实文学集《枫叶国里
建家园》。
1996至2012年,孙博
任职加东《星岛日报》资深编
辑。
1997年春天起,孙博把业余
时间全部用于读书、写作、思
考,再也不把文学作为“高兴时
的游戏,失意时的消遣”,而是
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来追求,立
志成为一名有成就的写作人,因
此他边做新闻,边从事创作,一
边纪实,一边虚构。
1998年,在香港旅加作家冯
湘湘的鼓励下,孙博开始其第一
部长篇小说《男人三十》的创
作,并于1999年经白舒荣总编之
手,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世界
华文文学》杂志第三期全文首
发,2000年,该小说由北京文化
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0年,孙博开始写作长篇
小说《茶花泪》。
2001年1月,龙
源期刊网首发《茶花泪》,同年
《广州日报》连载。
2001年4月
初,孙博回国参加《茶花泪》的
新书发布仪式,因为该小说简体
版此前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
版。
8月,纪实文学集《小留学
生闯世界》完稿,其中一部分应
邀先在《深圳青年》上首发,12
月,该文集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
版。
2002年,《茶花泪》繁体版
由台湾生智出版公司出版,并在
加拿大《环球华报》连载。
同年
《黑龙江日报》连载《小留学生
闯世界》。
2002年上半年,孙博
集中精力写作长篇小说《回流》,
6月完稿后由《小说月报》首发,
10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2003年,上海影视集团之上
海润泽文化艺术公司买断《回
流》影视改编权,上海市广播电
台推出《回流》广播剧。
同年
初,孙博又投身于长篇小说《小
留学生泪洒异国》的创作,并于
10月完稿。
2004年,北京群众出
版社出版孙博小说《小留学生泪
洒异国》。
2009年,湖南省作家协会主
办的大型文学月刊《文学界》在
其6月号期刊上,以大篇幅推出
“加拿大华文作家专辑”,遴选出
多伦多等地四位代表性华文作
家,隆重推出其个人专辑,“孙
博专辑”位列其中。
2010年,孙博与曾晓文合作
的20集电视文学剧本《中国创
造》在《中国作家》影视版第
11-12期推出,并荣获第四届中
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第二届
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
2011
年,《中国创造》荣获北京市广
电局年度优秀剧本奖。
2012年,孙博参与创办加拿
大网络电视(),
并担任总编辑至今。
2012至2016
年,孙博担任大型电视系列纪录
片《福建人在多伦多》、《加拿
大中国留学生纪实》、《加拿大
警察实录》等的总策划导演。
2014年2月,北京电视台、
江西卫视播放30集电视剧《错放
你的手》,此剧根据20集电视文
学剧本《中国创造》改编。
同年
11月,孙博获南昌大学颁发新移
民文学突出贡献奖。
到目前为止,孙博出版过的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回流》、
《小留学生泪洒异国》、《茶花
泪》、《男人三十》;纪实文学集
《枫叶国里建家园》、《小留学生
闯世界》;散文集《您好!多伦
多》等十余部。
另有自助旅游文
集《多伦多》和《上海》,这两
本书均由台湾太雅出版社于2001
年初版,此后每年都会更新再
版。
孙博的编著包括:与吴华、
诗恒合编《西方月亮──加华作
家短篇小说精选集》和《叛逆玫
瑰──加华作家中篇小说精选
集》,台湾水牛出版社,2004年;
与徐学清合编《枫情万种──加
华作家散文精选集》,繁体版,
005
. All Rights Reserved.
台湾水牛出版社,2005年;简体版,作家出版社,2006年;《旋转的硬币──加中笔会作品集》,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走遍天下──首届世界华人游记征文大赛精选集》,加拿大多蒙出版社,2008年。
另外,孙博还有中篇《叛逆玫瑰》、短篇《生死之间》、《赌魂》、《心结》、《借种》、《节流惹祸》等入选中国、加拿大、美国文集;短篇《蓝色奏鸣曲》、《心结》、《借种》、《赌魂》、《生死之间》、《节流惹祸》、《魂断按摩院》曾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加拿大的文学杂志发表;评论文章《为新移民文学奠基──加中笔会扫描》、《“娜
拉”出走以后──评曾晓文长篇小说<梦断得克萨斯>》、《移民女人的挣扎──评尧尧新著<你来我走>》等曾在《华文文学》、《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
二、由新闻而小说——
—反思移民热潮,避免重复自己
从事媒体工作的孙博,常常因工作之便接触到各种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华人移民,凭着职业记者和编辑的嗅觉与眼光,细致观察和敏锐捕捉北美乃至全球华人移民的最新动向,并将其收纳笔端,变成一篇篇新闻报道,进而变成一部部或纪实或虚构的文学作品。
《小留学生闯世界》是一部孙博和余月瑛合写的访谈录,属于纪实性文集。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小留学生出国风越刮越猛,引起社会各方关注。
孙博注意到这一股新的移民潮流,通过访谈,他试图为下面的一系列问题寻求答案:小留学生们在海外真实的学习和生活是怎样的?孩子出国镀金后是否真能如父母所愿成龙成凤?父母为孩子留学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真的值得吗?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洋留学?这些都是家长和学生们可能最关心
的话题,读过这部访谈录的读
者,或许都可以从中为自己找到
所需要的完整答案。
这部文集由
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01年推出。
为了撰写这些访谈,孙博和
余月瑛采访了在加拿大、美国、
德国、英国、爱尔兰、瑞士、澳
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就读的20名来
自中国10个城市的小留学生,他
们运用“实话实说”的访谈形式
告诉读者:这些小留学生当初是
怎样出国的?他们当时是怎么想
的?他们现在在做什么?他们未
来将何去何从?他们对国内的追
随者们又有什么忠告和建议?有
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后来者借鉴
和吸取?这些问题的答案,关注
此话题的读者都能从书中读到,
这部文集能满足他们类似的期
待。
《小留学生泪洒异国》是孙
博继《小留学生闯世界》访谈录
之后,潜心撰写的华人作家中第
一部反映小留学生海外生存状况
的长篇小说。
其中涉及到的人和
事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取材自活
生生的现实。
作品通过生活在加
拿大枫城同一个屋檐下的六个男
女青少年之间发生的故事,展示
了当下小留学生们的生活状态:
勤奋学子郑志文和冯家丽克服困
难,发奋读书,最终进入哈佛大
学深造;懵懂少年夏小松和白芸
情窦初开,偷食禁果,爱恨交
加,彼此弄得死去活来;内向少
男曹俊杰难忍孤独,自杀身亡,
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美丽少女
白芸突然失踪,案中有案。
小说
还涉及中国贪官夏岩峰资金外
移;小留学生马涛和陶迪生绑架
校长索取赎金,却不慎误杀原本
就重病在身的校长,涉案小留学
生因此锒铛入狱……。
通过这部长篇小说,孙博意
在向读者昭示,小留学生们在海
外该如何面对身心、情感上遭遇
到的巨大困惑,以及如何适应国
内外生活之间的巨大落差?父母
送年幼的孩子出国留学,付出如
此沉重的代价真的值得吗?多大
年龄的孩子适合出国镀金?小说
中的莘莘学子将会何去何从?作
品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语
言生动有趣,意蕴深刻幽远,体
现了孙博抱定的“站在东西文化
交汇点上,关注重大社会问题,
竭力反映时代变迁”的信念。
阅
(孙博近影)
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这部作品,无论是为人父母的,还是教书育人的,抑或是意欲出国的,读者们都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中国越来越热、年龄越来越轻的出国潮加以反思。
小留学生的出国热现象值得反思,那么成人出国之后的情况又会如何呢?孙博用他的另外几部作品引导读者对成年人的出国热潮进行深入思索。
《茶花泪》的写作也是因孙博在采访过程中碰到的类似华人女性移民故事,在经过整合之后,他把这些故事融入到了这部小说之中。
作品主人公是美丽迷人的上海女孩章媛媛,她原本在上海一家医院当护士,其纯真的初恋却被情人的欺骗击得粉碎。
为了离开上海这块伤心地,在母亲的支持下,章媛媛东渡日本,在东京时被自己工作的餐馆老板先强奸后包养,过着表面尊荣实则屈辱的生活。
后来她通过假结婚移民至加拿大,但不幸的是,她在多伦多时又被自己的高中同学欺骗,投资餐馆失败,之后为了生存不得已走上卖笑生涯,被迫学跳舞在酒吧充当脱衣舞娘,还被卷入黑社会卖淫、贩毒事件。
后来她幸运地巧遇台湾留学生赖文雄而得以脱离苦海,并由此与真诚善良的赖文雄展开一场悲情之恋。
但她最终因不敌艾滋病折磨,不堪忍受黑帮残害,而主动选择自杀,跳入尼亚加拉大瀑布,魂断异乡。
读者在对其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感到不胜唏嘘的同时,也会不由得对其生活轨迹摇头叹息。
有心理学教育背景的孙博,以真切细腻的笔调,剖析了主人公章媛媛30年短暂生命的心灵成长史,探究另类海外华人女性何以走上不归路的诸种可能因素,冀望引起读者对华人移民热潮的关注和反思。
《男人三十》讲述三个同处
而立之年的大陆、香港和台湾男
青年在多伦多的移民故事,深入
展示他们在遭遇生活变故时的心
路历程。
他们各自际遇不同,有
的经历了东西文化冲突下的艰苦
创业,有的领略了生死别离的情
爱,有的遭遇了美满家庭的破
碎。
因机缘巧合,天赐良机,来
自上海的画家沈之鸣,和香港来
的记者苏文达、台北来的心理学
博士史德元,用其三人姓氏开头
的第一个拼音字母组成了“三S
沙龙”。
他们时不时地聚集于沙
龙之中,谈天说地,交流生活心
得;若一方有难,另两方定会伸
出援手,他们之间的友谊,有点
类似三国时期的刘、关、张桃园
三结义。
沈之鸣在多伦多街头画人像
时,与台湾来的程冬梅母女邂
逅。
危难之时,奋不顾身的沈之
鸣英雄救美。
从此,双方给彼此
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
两人合办
画廊后,很快双双堕入爱河,不
可自拔。
就在等待丈夫从香港回
多城过年、打算摊牌提出离婚的
前三天,已有身孕的程冬梅不幸
车祸丧生。
失去未来妻子和孩
子、内心悲痛欲绝的沈之鸣决定
离开多城,去纽约重闯天下,想
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机会再度出
发。
苏文达在太太余婉玲的苦苦
相求下,放弃原本在香港待遇优
厚的记者工作,带着儿子踏上加
国移民路。
抵达多伦多后,他好
不容易干起老本行,找到一份媒
体专业工作,任职周刊记者,但
薪水低下。
他们用带来的老本钱
买了大房子之后,家庭经济立即
陷入困境。
当确知太太与意大利
裔律师私通后,他不得已只好在
离婚书上签字。
无奈之下,苏文
达带着一颗已经破碎的心,回流
香港,以期有机会再展宏图。
史德元从台大心理学系毕业
后,随家人移居温哥华。
在卑诗
大学就读心理学硕士时,他曾陶
醉在初恋的欢乐中。
失恋后他独
自到多伦多攻读心理学博士,但
获得博士学位后仍找不到合适的
工作,他因此再次经受沉重打
击。
在经历求职时的四面碰壁之
后,史德元只好远赴英国剑桥大
学继续做博士后研究,期待机会
女神的垂青,希望将来能找到一
份专业对口的工作。
这三个男人都曾是爱情道路
上的失败者,但他们在事业或学
业上都曾各有所成。
俗话说,男
人三十一枝花,正处生命高峰期
的他们,仍旧怀着豪情怀揣梦
想,依依不舍地告别多伦多,各
奔天涯,决心从头开始,打算再
潇洒地活一次。
《回流》是华人作家撰写的
第一部表现“海归派”回国创业
的长篇小说。
20世纪末,留美博
士高峰、留日硕士罗永康筹集资
金回流上海,和他们的中学同窗
周天明在浦东创办“新世纪生化
公司”,与此同时,他们也将自
己的命运带向坎坷之旅。
三位主
人公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从公司
通过资本运作在美国上市告捷那
天开始,作品还穿插了美国“9·
11”事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高峰会议
等中美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对人们
价值观念的影响。
全书紧贴现
实,引领海归潮流,弘扬开拓精
神,剖析上海男人,展现时代女
性,演绎现代爱情。
在一段时间
内,这部小说宛如一个风向标,
指引着留学生毕业归国的最新潮
流方向,激励着无数海外留学中
国精英跃跃欲试,他们都想像高
峰、罗永康那样,在学成归来后
能有机会在国内大展宏图,大显
身手。
据报道,到2016年初为
止,30多年来,中国留学归国的
人数已经占据出国人数的80%,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回
007
.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发展。
由此可见,《
回流》的预见性和号召力不可低估。
以上所分析的这几部作
品,孙博都凭着媒体人的职业敏感,敏锐地捕捉不同层面华人新移民的生活动态,勇敢地尝试涉及全新的创作题材:小留学生的不知所措,年轻女郎的沦落风尘,青年才俊的挫折奋起,留学精英的归国创业。
其中小留学生题材、另类女郎题材和海归创业题材都是之前少有作家涉及的,由此可见孙博和其书中人物一样,也具有开拓进取、引领潮流、不重复自己的创新精神。
阅读这些小说,读者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也会对暗流涌动的移民热潮进行反思:他们究竟为什么出国?中国和外国的差异在哪里?以如此高昂的代价出国,真的值得吗?
三、自我激励探索———渴望检验自己,到底能走多远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孙博,不光写新闻稿、访谈录、评论、散文和小说,而且还编电视剧。
由导演曹保平执导,孙博和曾晓文编剧,罗晋、童蕾、聂鑫等加
盟的30集电视连续剧《
错放你的手》,于2014年2月12日率先登陆
北京影视频道播出,随即于2月20日登陆江西卫视黄金档热播。
《错放你的手》纯属原创,该剧讲述留美学生袁焜归国创业的故事,他在与本土企业、跨国公司中国分部的竞争中,以小搏大突出重围,创造中国式创业神话,恰到好处地填补了国内海归剧题材的空白。
该剧聚焦海归与励志,展示主人公们所经历的命运和爱情曲折。
这部电视剧是孙博和曾晓文在他们二人合写的20集电视文学剧本《中国创造》的基础上改编、再创造的。
为精心打造剧本,两人曾先后三度奔赴北京,进驻中关村体验生活,采访了数
十名中国高新科技领域的顶尖人才,参观有关企业,与众多海归一族及其家属座谈,并且阅读了数百万文字的资料。
《中国创造》2011年经由《中国作家》杂志推出,很快就获得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北京市广电局2011年度优秀剧本奖。
此后两位编剧又进行深度采访,融入近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使剧本更接地气,更具正能量。
2005年,中关村和一家影视公司主动找到孙博和曾晓文,要求他们写一部电视剧来反映中关村和海归生活。
从未写过电视剧的他们勇敢地接下了这个重担,故事情节涉及海归、商战、爱情和婚姻。
剧本创作前后花了大约一年时间,由于资金不到位,一直到2010年,为了突出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这个主题,他们又对剧本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的剧本很快被《中国作家》杂志采用,分两期发表,整个剧本前后写了50多万字。
孙博认为写剧本提高了他写对话的能力,但作家编剧本并非易事,“触电”则更难,电视剧开拍后,
导演一个电话,身为编剧的他就得飞北京。
拍电视剧那一年,他一年飞了四次北京,总是一下飞机就得去开会,根本就没有时间倒时差。
他也曾感慨写作人一定要身体好,认为作家之间的写作水平本身其实差别不会太大,作家拼到最后其实就是在拼身体,除此之外,还要有把写作当作事业来追求的决心和毅力。
《文学界》2009年6月号曾
发表过孙博的一篇题为《到底能走多远?》的自述,在这篇自述
中,孙博这样写道:
“对于文学创作,天分、勤奋、体力缺一不可,还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海外作者尤其如此。
小说家是‘存在的探索者’,经过这十年的默默耕耘,我深深知晓小说创作的艰难困苦,然而,我仍会执迷不悟地探索下去,继续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关注重大社会问题,淋漓尽致地书写人性人情,创新求变,竭力反映时代变迁。
今生今世,不敢奢望写出传世杰作,但我渴望检验自己,到底能走多
远?
”正是因为怀有这一信念,孙博才不断激励自己,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相信他将来还会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以满足读者对他的期待。
倪立秋,文学博士。
先后移居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现居墨尔本。
著有《新移民小说研究》,参编、译高校教材《中文阅读与鉴赏》、《中文写作》等多部作品。
2012-2014年在墨尔本《大洋时报》开设“读诗增智学英文”翻译专栏,发表译诗140余首。
在中外平面及电子媒体公开发表散文随笔、名家访谈、文学评论近百篇,计百余万字。
有作品入选大陆、台湾、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澳洲文学作品集。
孙博代表作封面
008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