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4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心理学高层次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
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2.勤奋学习,掌握心理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的能力。

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心理学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写作论文摘要。

3.具有健康的体格和心理。

二、培养方向
1.脑与认知方向
该方向是研究一般的心理现象与规律的学科。

内容主要包括推理与决策、问题解决、顿悟与创造,以及意识与注意、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情绪与认知等人类认知加工的规律以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等。

2.心理统计与测量方向
心理统计与测量重点研究心理测量的理论与技术、心理统计方法的理论和技术、人员测评的理论与方法。

其中心理测量理论主要包括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概化理论及认知诊断理论等;心理统计方法主要包括一元统计法、多元统计及实验设计等;还涉及研究心理测验与人员测评的理论和方法、教育质量监测的理论与方法等。

该方向当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项目反应理论、认知诊断理论、计算化自适应测验、结构方程、多水平模型、人才测评理论与技术、教育质量监测的理论与技术等。

3.健康与临床心理学方向
该方向主要对健康与临床心理学方向的理论与技能进行研究,培养复合型应用心理学人才。

内容主要包括异常人群生物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临床评估和心理干预、病理心理特点、咨询技术疗效及影响因素等领域,也包括普通人群的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与积极心理治疗、鉴别病因以及健康与疾病和相关功能障碍之间的相互关联、学校心理健康、职业心理健康等领域。

本专业方向人才适宜从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工作,还适宜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HR)与员工心理援助(EAP)工作,在各级各类学校、医院、监狱、军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并能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卫生教育提供咨询服务,以及能进行心理学应用领域的开发等工作。

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
培养具有发展和教育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技能的研究型人才,使学生能够开展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相关的高层次学术研究,解决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5.社会与经济心理学方向
该方向主要对人格、社会和经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技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格特质、人格与认知、人格与动机、人格发展、社会认知、社会交往、群体心理、行为决策、广告心理、消费心理和投资心理等。

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下设
研究方向简表
三、学制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

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必修课程属于学位课程,选修课程属于非学位课程;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方向核心课、方向探究课;选修课程包括:方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

2.补修课程
为了保证培养质量,跨学科入学或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生需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2门。

需补修的课程应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补修课程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合格以上成绩,但不计学分。

3.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7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选修课程(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

4.课程考核
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

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除公共必修课外)75分以上(含75分)为合格,公共必修课和非学位课程60分(含60分)以上为合格。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任课教师可根据本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自行选择考核方式,无论采取哪一种考核方式,都要注重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五、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

1.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

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注和了解学科前沿的进展,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

凡在本校举行或学校、研究生院及学院组织举行的学术活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均应参加。

凡校外学术组织和省、部、国家有关部门、单位及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参加。

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至少参加1次本学科的学术会议;听取不少于10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1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

学术活动占1学分,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考核成绩由导师综合评定,考核合格后计1个学分。

2.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等类别。

教学实践的形式包括课堂讲授、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答疑解难等;科研实践的形式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技术推广、咨询、科技开发、专业实习及公益劳动等。

进入本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至少两周的专业课教学实践,或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

实践活动占1学分,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硕士生参加实践环节活动的情况记入《江西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实践活动考核表》,由导师依据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评定,考核合格后计1个学分。

六、文献阅读
经典文献能反映本学科学术传统和国内外研究前沿动态,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完成心理学一级学科所列必读书目和不少于2本选读书目,同时还必须完成自己修读的培养方向所列必读书目和不少于4本选读书目。

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经典文献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
七、中期考核
建立硕士生分流培养机制,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论文开题前,对硕士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文献阅读等方面进行中期考核。

具体参照《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中期考核与筛选暂行规定》执行。

八、科研能力的培养
1.本专业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

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和拓宽自己的理论和知识基础。

2.本专业硕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一般要求第一学年参加一次省内举行的省级以上的学术会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于第二学年参加一次全国性心理学学术会议。

3.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未完成者,不得授予硕士学位。

九、学位论文
1.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奋斗目标,确定自己的技术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

导师组应从选题的价值性和可行性,文献收集、整理、综述是否反映了所选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研究拟解决问题是否清晰,以及研究设计是否科学,是否能很好地回答拟解决的问题等角度,对硕士生确定的研究课题和开题报告进行认真考查并提出审核意见,经本学科方向团队审核同意,报院系备案。

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

2.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学位点定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查。

3.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签署意见,方可进行专家评阅。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同意,且专家评阅意见通过方可参加答辩。

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实施细则》和《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十、培养方式
1.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导师为主导负责硕士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硕士生掌握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沿问题。

要求每位硕士生都应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使硕士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硕士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硕士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最迟在第一学期末)经师生互选,确定导师,经互选未确定导师的硕士生由学院分配导师。

导师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对该硕士生的专业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及考试方式、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环节等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或说明,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心理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

4.培养计划确定后,硕士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在执行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若因特殊原因提出修改者,必须于变动课程授课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填写申请表,经导师和学院同意后报研究生处审批、备案。

十一、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课程库
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
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0920001
课程名称:专业英语
英文译名:English for Psychology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学分:1
学时:18
开课单位:心理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胡笑羽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
Chapter 1 The Evolution Of Psychology;Chapter 2 The Biological Bases Of Behavior
Chapter 3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Chapter 4 Human Memory
Chapter 5 Language and Thought;Chapter 6 Intelligence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
Chapter 7 Motivation and Emotion;Chapter 8 Personality:Theory,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教学要求: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扩大心理学词汇量,学会阅读心理学专业的有关文献,学会用英语直接摄取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并对普通心理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Weiten, W. Psychology:Themes & Variations. Wadsworth2001。

2.Roger R Hock. Forty Studies that Changed Psychology(英文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4。

3.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美). Psychology and Life(英文版). 人
民邮电出版社, 2003。

课程编号:00920002
课程名称:现代心理学理论和体系
英文译名:Modern Psychology Theory and System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分:3
学时:54
开课单位:心理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郑发祥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现代心理学理论与体系》以现代心理学理论和体系建构状况为研究对象,从基本理论的角度,以专题的形式讲授现代心理学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以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扩展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理论与体系问题;西方心理学的三大方法论;西方心理学学派的新发展:行为主义新进展——自我效能理论,精神分析新进展——自身心理学理论与对象关系学派,认知心理学新进展——联结主义,人本主义新进展——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理论发展问题: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心理学的后现代思想,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内隐记忆或内隐学习,认知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神经科学。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 荆其诚.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 郭本禹.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心理学通史. 杨鑫辉.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中国心理学史. 燕国材.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阎巩固译). M.艾森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苏联心理科学的发展与现状(李沂等译). A.A.斯米尔诺夫.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课程编号:00920003
课程名称:心理学研究方法
英文译名:Research Method in Psychology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分:3
学时:54
开课单位:心理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胡竹菁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1.Behavioral science: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2.Research strategies: an overview
3.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research participants
4.Formulating a research question
5.Developing a measurement strategy
6.the internal validity of research
7.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strategy
8.the correlational(passive) research strategy
9.the single-case research strategy
10.Research in natural settings
11.Survey research
12.Data collection
13.Interpreting research results
14.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research
15.Evaluation research
16.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ing
17.Writing research reports
18.the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scientists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研究从选题、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处理、写成学术论文的全过程,掌握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Whitley, B. E.Principles of Research in Behavioral Science.2002
2. Shaughnessy, J. J.Research Method in Psychology.2010
3. APA. 美国APA手册. Publication Manual.2010
4. 舒华, 张亚旭. 心理学研究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 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课程编号:00920004
课程名称:认知心理学
英文译名:Cognition Psychology
课程类别:方向核心课
学分:3
学时:54
开课单位:心理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邱琴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
1.Approaches to human cognition
2.Basic processes in visual perception
3.Object and face recognition
4.Perception, motion, and action
5.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6.Learning
7.memory systems
nguage comprehension
9.Cognition and emotion 571
10.Consciousness 607
教学要求:了解认知心理学各个领域的核心理论观点;理解心理学实验与理论之间的演进关系;熟悉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思维模式,并能够运用实验研究方法
开展研究。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Eysenck, M. W., & Keane, M. T. (2010). Cognitive Psychology. Psychology Press
2. Anderson. (2000) .Cognitive Psychology
课程编号:00920005
课程名称:思维和推理心理学专题研究
英文译名:Monographic Research on Human Thinking and Reasoning
课程类别:方向核心课
学分:3
学时:54
开课单位:心理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胡竹菁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思维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地位
2. 演绎推理心理学专题研究:起源和发展
3. Breine等的心理逻辑理论
4. Johnson-Laird的心理模型理论
5. Evans的双重加工理论
6. 类比推理心理学专题研究专题研究
7. Gentner的类比推理理论
8. Holyoak的类比推理理论
9. 概率推理心理学专题研究专题研究
10. Kahneman的概率推理理论
11. Oaksfoad的概率推理理论
12. 人类理性专题研究
教学要求:通过对任课教师对自己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引导学生进行学位论文的选题,准备开题报告。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胡竹菁,朱丽萍. (2010) . 人类推理的心理学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胡竹菁. (2000) . 演绎推理的心理学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Holyoak,K.J., Morrison,R.G. (2005).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inking and Reasoning. Psychology Press
4. Johnson-Laird, P.N. (2006). How We Reas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Braine, M.D.S., & O’Brien, D. (1998a).Mental logic.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6. Gentner,D.,Holyoak, K. J., & Kokinov, B. N. (2001). The analogical mind: Perspectives from cognitive scien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7. 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 New York
8. Oaksford,M., Chater,N. (2010). Cognition and conditionals: Probability and logic in human think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课程编号:00920006
课程名称:认知神经科学
英文译名:Principle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课程类别:方向核心课
学分:3
学时:54
开课单位:心理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凤华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认知神经科学》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ERP和fMRI研究方法),并系统掌握基本心理过程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的一门学科;为研究心理学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工具。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原理(具体包括: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理论;
ERP技术的概念、原理;ERP实验设计的方法;ERP实验过程;ERP数据分析方
法;ERP文章的撰写;认知神经科学实验范例)和基本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顿悟、问题解决、决策等心理过程)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

教学要求:
掌握ERP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会设计并能上机操作ERP实验,会处理相关数据,并能撰写ERP文章。

能用ERP研究方法解决行为研究方法所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周晓林, 高定国等译杨.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赵仑.ERP实验教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3.沈政, 方方, 杨炯炯.认知神经科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沈政.神经科学导论. 内蒙教育出版社, 1995
5.魏景汉, 罗跃嘉.事件相关电位原理与技术. 科学出版社,2010
课程编号:00920007
课程名称:多元分析与实验设计
英文译名:Multivariate Analysis and Experiment Design
课程类别:方向核心课
学分:3
学时:54
开课单位:心理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董圣鸿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矩阵代数基础、多元回归、主成份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实验设计概论、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重复测量设计、混合设计。

教学要求:了解多元分析与实验设计课程概貌,了解条种多元分析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在熟练掌握分析软件的基础上,应用具体方法分析实际数据,并能科学解释分析结果。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舒华.多因素实验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 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5. 叶佩华等.多元分析讲义. 华南师范大学,1985
6. 刘朝荣.试验的设计与分析. 湖北科技出版社,1990
课程编号:00920008
课程名称:项目反应理论
英文译名:Item Response Theory
课程类别:方向核心课
学分:3
学时:54
开课单位:心理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罗照盛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项目反应理论(IRT)的基础模型,参数估计方法,模型资料拟合检验,测验编制,等值、新模型及新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项目反应理论概貌,理解其基本原理,掌握基础模型的特征,能运用基础模型分析测验质量,指导测验编制,有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一定的基础软件编写能力。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漆书青, 戴海崎.项目反应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2
2. 漆书青, 戴海崎,丁树良.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原理. 高教出版社, 2002
3. 罗照盛. 项目反应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F.M.Lord.Application of Item Response Theory to Practical Testing Problems.1980
5. S.E.Embreston.Item Response Theory for Psychologists.2000
6. Hambleton, R.K., Swaminathan, H., & Rogers, J.Fundamentals of item response theory. 1991
课程编号:00920009
课程名称:认知诊断理论与技术
英文译名:Theory and Method of Cognitive Diagnosis
课程类别:方向核心课
学分:3
学时:54
开课单位:心理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涂冬波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认知诊断的基本理论、认知诊断模型、认知诊断的相关技术与方法,以及认知诊断最新进展。

教学要求:掌握认知诊断的相关理论、模型与技术,能正确应用认知诊断进行实践,能把握当前认知诊断发展的主流理论与技术,具有较强的编程能力。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涂冬波, 蔡艳, 丁树良.(2012).认知诊断理论、方法与技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Chipman, S., Nichols, P., & Brennan, R. (1995). Introduction. In P. D. Nichols, S., F., Chipman, and R., L., Brennan (Eds.), 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3.Leighton, J., P., & Gierl, M. (2007c). Verbal reports as data for 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 In J.P. Leighton & M. Gierl (Eds.),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 for education :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pp.146–172).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Rupp,A.,Templin, J., & Henson,R. (2010). Diagnostic measurement: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Guilford
5.Tatsuoka, K., K. (2009). Cognitive Assessment: An introduction of the rule space method. Routledge, New York, NY 10016
课程编号:00920010
课程名称:临床心理专题研究
英文译名:Monographic Research on Clinical Psychology
课程类别:方向核心课
学分:3
学时:54
开课单位:心理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刘明矾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临床心理专题研究》包括:心理咨询实践体会;抑郁系列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监测与评估;心理评估与诊断思维训练;各类心理障碍病因、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中医体质与病理心理;心身疾病。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掌握异常心理特征及评估诊断和心理治疗。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出版。

2. 钱铭怡. 变态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出版
3. 刘明矾. 抑郁的情绪认知:理论与实证.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1
4. 江开达. 精神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 许又新. 神经症.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
课程编号:00920011
课程名称: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
英文译名: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课程类别:方向核心课
学分:3
学时:54
开课单位:心理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敬群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与辅导是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来
帮助人们调整好心理状态,缓解和排解所存在的抑郁、焦虑、烦恼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状态。

包括概述;咨询会谈;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各种理论与方法;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发展与思考等。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咨询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心理咨询及技能,并进行心理咨询治疗的实践操作培养,受到正规、科学的心理咨询辅导训练,有较强的从事学校心理咨询治疗的能力。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钱铭怡. 心理咨询与治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 邓明昱,郭念峰. 咨询心理学. 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7
3. 王登峰,张伯源. 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 北大出版社, 2002
课程编号:00920012
课程名称:性心理学
英文译名:Sex Psychology
课程类别:方向核心课
学分:3
学时:54
开课单位:心理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刘建平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性心理学》主要内容包括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展、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生殖健康与性卫生、性行为异常与性犯罪等相关内容。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以心理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现代人类性心理与性行为的规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Henry Havelock Ellis. 性心理学(潘光旦译). 三联书店出版,2005年版
2. 薛兆英,许又新,马晓年. 现代性医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年第一版
3. 潘绥铭,黄盈盈. 性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
课程编号:00920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